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扭转螺旋型力学微弯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光谱特性

发布时间:2018-01-17 18:23

  本文关键词:扭转螺旋型力学微弯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光谱特性 出处:《光学精密工程》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光纤光学 长周期光纤光栅 微弯效应 光弹效应 扭转


【摘要】:利用两个交替放置的周期性V型刻槽板对均匀扭转后的普通单模光纤径向施力制作螺旋型力学微弯长周期光纤光栅(H-MLPFG)。通过实验研究了周期压力和扭转率对该光栅传输谱特性的影响,以及其偏振相关特性。结果表明,施加在光纤的径向压力可以改变H-MLPFG的耦合强度,但不影响其谐振波长变化,LP_(13)耦合模耦合强度在波长1 549.75nm处为30.1dB。当光纤扭转率由0增大到5.38rad/cm,LP_(11)、LP_(12)和LP_(13)模对应的扭转灵敏度分别为1.59、1.82和2.24nm/(rad·cm~(-1))。光纤扭转率为0.90rad/cm时,LP_(13)包层模具有最大偏振相关损耗,在波长1 550.45nm处偏振相关损耗约为6.86dB,对应的谐振波长分离值为1.4nm。该方法制作的LPFG模式耦合强度和谐振波长具有可调谐和可重构性的优点、且结构简单,在光纤通信和传感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Abstract]:Fabrication of helical micro-bending long-period fiber gratings by radial force of two alternately placed periodic V-shaped grooves on uniform torsional single mode fiber. The effects of periodic pressure and torsion rate on the transmission spectrum of the grating a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pling strength of H-MLPFG can be changed by the radial pressure applied to the fiber, but the resonant wavelength of H-MLPFG can not be affected. The coupled-mode coupling strength is 30.1dB at the wavelength of 1 549.75 nm. When the fiber torsion ratio increases from 0 to 5.38 radr / cm ~ (-1), the coupling strength is 30. 1 dB 路cm ~ (-1) 路cm ~ (-1) 路cm ~ (-1) 路cm ~ (-1)). The torsional sensitivities of LPSC12) and LPS-13) modes are 1.59, respectively. When the fiber torsion ratio is 0.90 radr / cm), the maximum polarization dependent loss is found in the cladding molds. The polarization dependent loss at 1 550.45 nm is about 6.86 dB. The corresponding resonant wavelength separation value is 1.4 nm. The LPFG mode coupling strength and resonant wavelength are tunable and reconfigurable, and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It has potential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field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and sensing.
【作者单位】: 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重庆理工大学现代光电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重庆市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1505017)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o.KJ1709192;KJ1709211) 重庆市科委前沿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一般项目(No.cstc2014jcyjA0081;cstc2015jcyjA40035) 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No.2016M592649) 重庆理工大学青年科研项目星火支持计划(No.2015XH05)
【分类号】:TN253
【正文快照】: 2.重庆理工大学现代光电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重庆市实验室,重庆400054)1引言长周期光纤光栅(Long Period FiberGrating,LPFG)是一种透射型光栅,其周期在100μm~1mm,光纤纤芯折射率的周期性微扰使纤芯传输的基模能量耦合到同向传输的不同阶次包层模中,从而在传输谱中对应的谐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栩辉,夏历,冯佳,陈向飞,谢世钟;一种新的长周期光纤光栅制作技术[J];光学学报;2003年03期

2 宋宁,郭晓金,殷宗敏;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分析和优化设计[J];光子学报;2003年06期

3 饶云江;;长周期光纤光栅研究现状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4 王成;张国生;;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制作方法进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7年01期

5 李晓兰;张伟刚;张珊珊;范弘建;殷丽梅;;引入调制结构形成的相移长周期光纤光栅研究[J];光学学报;2011年06期

6 陈鹏程;;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功率特性[J];光谱实验室;2011年05期

7 邹红波;梁大开;曾捷;李X;周怡妃;;基于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光纤布拉格光栅解调系统[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王伟浩;励强华;王德鑫;洪滔;;超长周期光纤光栅谱线特性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9 匡娅祺;周次明;张文举;;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光谱特性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3年02期

10 王庆亚,王东,郑伟,张玉书,高鼎三,谢世钟,,曾定利,孙成城,周炳琨;长周期光纤光栅制作[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涛;杨亦飞;汤树成;陈建平;;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理论及实验[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董小伟;裴丽;李彬;简伟;简水生;;影响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特性参数及其在通信方面的应用[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3 牛永昌;饶云江;胡爱姿;陈爱军;高庆;马任飞;;长周期光纤光栅带宽分析[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饶云江;;新型长周期光纤光栅及其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牛永昌;饶云江;冉曾令;胡爱姿;;新型保偏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制作与理论研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严明;罗售余;詹黎;张智明;夏宇兴;;施加轴向应力的啁啾长周期光纤光栅的传感测量[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史磊磊;朱涛;陈方元;邓明;饶云江;;基于旋转折变型长周期光纤光栅对的高分辨率扭曲传感器[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8 崔文涛;刘艳格;邰伯寅;王兵;;基于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多参量传感器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裴丽;董小伟;李彬;简伟;简水生;;聚合物包层长周期光纤光栅特性及应用[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10 王德法;陈冠群;施解龙;陈园园;;相移长周期光纤光栅的透射谱特性及其切趾[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蕊竹;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特性及传感应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李秋顺;基于消失波的长周期光纤光栅化学传感[D];吉林大学;2009年

3 姜明顺;长周期光纤光栅理论及传感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彦;长周期光纤光栅在智能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5 王雪;双芯长周期光纤光栅制备方法及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宋世德;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特性及传感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白志勇;新结构型长周期光纤光栅制作及特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8 王义平;新型长周期光纤光栅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苗飞;基于飞秒激光的长周期光纤光栅制备及其传感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朱涛;特种长周期光纤光栅基础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兵;长周期光纤光栅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2 朱烙

本文编号:1437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437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3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