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二极管叠阵单侧抽运Nd:YAG陶瓷聚光腔的聚光特性
本文选题:激光器 切入点:全固态激光器 出处:《中国激光》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固体激光增益模块紧凑化、简单化的设计需求,建立了激光二极管(LD)叠阵单侧抽运Nd:YAG晶体棒的模型,并利用TracePro软件对陶瓷聚光腔内Nd:YAG晶体棒抽运光的吸收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聚光腔形状、晶体棒半径和Nd3+掺杂浓度及其他影响因素对聚光效率和增益分布均匀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聚光效率随聚光腔横截面积近似呈线性变化,Nd~(3+)掺杂原子数分数为0.5%、半径为2mm的Nd:YAG晶体棒可以实现光斑半径约为1.0mm的近基模振荡输出;晶体棒均匀抽运区域半径与U型聚光腔半径的比值约为0.5时,抽运光吸收较为均匀。LD叠阵单侧抽运Nd:YAG晶体的抽运结构可以获得65%的聚光效率,增益分布均匀性优于0.65。
[Abstract]:Aiming at the compact and simple design requirements of the solid-state laser gain module, the model of single-side pumped Nd:YAG crystal rod by laser diode (LD) stack array is established. The absorption of pumped light by Nd:YAG crystal rod in ceramic concentrator is simulated by TracePro software. The shape of the cavity is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the radius of the crystal rod, the concentration of Nd3 doping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concentr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uniformity of the gain distribution are studied. The concentration efficiency changes linearly with the cross sectional area of the cavity. The doped atom number fraction is 0.5 and the Nd:YAG crystal rod with a radius of 2 mm can realize the near-base mode oscillation with the radius of light spot about 1.0 mm. When the ratio of the uniform pumping radius of the crystal rod to the radius of the U-shaped condenser is about 0.5, the pumping structure of the single-side pumped Nd:YAG crystal with a more uniform .LD stacked array can obtain a concentration efficiency of 65% and the uniformity of the gain distribution is better than 0.65.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半导体泵浦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和光(天津)应用激光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2014DFR50600)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4RA4051)
【分类号】:TN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连玉;薛友苏;周云生;;陶瓷聚光腔研制简报[J];兵器激光;1983年02期
2 王茂蒲;外场换灯的激光聚光腔的设计及试验[J];机载火控;1985年04期
3 任丕祥;;镀银聚光腔的效率及其它[J];兵器激光;1985年02期
4 孙忠琪;段振广;;关于相交圆聚光腔[J];应用激光;1985年03期
5 薛友苏,孙连玉,周云生,杨思文;陶瓷聚光腔的研制[J];中国激光;1986年09期
6 高丽峰,熊胜明,李斌成,张云洞,蔡邦维;用光腔衰荡技术测量镜片的反射率[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03期
7 高丽峰;李斌成;熊胜明;;光腔衰荡技术测中红外腔镜反射率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2010年04期
8 崔鼎;马社;鲜玉强;张伟;崔云俊;;光腔盒底座的模态分析与实验[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3年S1期
9 戴敏刚;椭圆柱形激光器聚光腔的铣削加工法[J];激光;1977年01期
10 陈倜嵘;对光腔稳定性的一些研究[J];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春华;肖云峰;杨勇;韩正甫;郭光灿;;变形光腔的方向性发射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孙宏波;熊胜明;高丽峰;;基于光腔衰荡的反射率测量技术的研究[A];2004年光学仪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承跃;高源慈;魏彦玉;谢鸿全;刘盛纲;;平凹型准光腔的场分布研究与模式判别[A];四川省电子学会高能电子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秋霞;李尊实;李志全;沙晓鹏;刘正君;;利用光腔衰荡光谱技术测量痕量气体分子浓度综述[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曲哲超;李斌成;韩艳玲;;基于频率选择性光反馈光腔衰荡技术的高反射率测量[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张洪波;彭建中;郑元善;;漫反射陶瓷聚光腔的研制[A];陶瓷—金属封接技术进步和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易亨瑜;;光腔衰荡法反射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孙羽;潘虎;程存峰;刘安雯;胡水明;;激光光腔衰荡光谱测量玻尔兹曼常数[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丽峰;李斌成;熊胜明;;光腔衰荡技术测中红外高反射膜反射率[A];第十一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康美玲;孙美秀;姜琛昱;龚智勇;李迎新;;脉冲光腔衰荡光谱技术中激光光源的参数选择[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谈艳;大气小分子的激光光腔衰荡光谱线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2 郭玉杰;双光腔光力系统中机械振子基态冷却问题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吴兴伟;光腔衰荡光谱诊断低温等离子体NO_2和CH活性物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殷勇;三反射镜准光腔电磁辐射源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陈兵;高灵敏光腔衰荡光谱测量痕量气体分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窦玉焕;自由电子激光振荡器光腔问题的理论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7 潘虎;稳频激光光腔衰荡光谱技术的方法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赵东锋;光腔衰荡光谱技术研究若干自由基的光谱[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赵东锋;光腔衰荡光谱技术研究若干自由基光谱[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陆燕;高分辨光腔衰荡光谱研究部分大气分子的振转谱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冰;等离子体浓度准光腔测试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李少伟;超连续光腔衰荡光谱技术应用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3 杨捷;光腔衰荡法腔损耗测量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4 姚永亮;等离子体浓度实时诊断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吕晓宁;光腔衰荡光谱装置的建立并测量高反镜的反射率[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程桂平;光腔中两原子共振荧光的相干性质和相对位置定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裴娜;紧凑型多灯多棒激光聚光腔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李琴;宽频脉冲光的传播特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辰飞;空气等离子体中NO_2的光腔衰荡光谱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祖鸿宇;偏振光反馈光腔衰荡高反射率测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1559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55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