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基于选区外延技术的单片集成阵列波导光栅与单载流子探测器的端对接设计

发布时间:2018-03-18 22:13

  本文选题:单片集成 切入点:阵列波导光栅 出处:《物理学报》2017年1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选区外延技术是实现有源与无源光器件单片集成的一种有效的工艺手段,但同时对两种器件在异质生长界面处的对接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本文通过选区外延技术实现了InP基O波段4通道阵列波导光栅与单载流子探测器的单片集成.通过光学仿真重点研究了选区外延后界面处形貌对无源波导结构与有源光探测器间光耦合效率的影响,包括伸长的光学匹配层、二次外延生长边界位置、波导刻蚀边界位置等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二次外延生长边界对准异质对接界面时,将光学匹配层伸出探测器前端10μm并与外延边界无缝对接既可以保证高效的光传输效率(或探测器量子效率),又可以避免外延界面处的异常生长对器件制备工艺的影响,保证生长工艺与器件制备工艺的兼容性.成功制备的单片集成芯片具有高达76%的探测器量子效率,证明了对接方案的有效性.同时,集成芯片的低串扰(-22 dB)与解复用特性展示出其作为解复用光接收芯片具有巨大潜力.
[Abstract]:Selective epitaxy is an effective proces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active and passive optical devices. But at the same time, higher design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ocking structure of the two devices at the interface of heterogeneous growth. In this paper, InP based O-band 4-channel arrayed waveguide grating and single-carrier detector are realized by selective epitaxy technique. The influence of interface morphology on the optical coupling efficiency between the passive waveguide structure and the active optical detector is studied by optical simulation. These factors include elongated optical matched layer, secondary epitaxial growth boundary position, waveguide etching boundary position,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secondary epitaxial growth boundary is aligned with the heterojunction interface, Extending the optical matching layer to the front end of the detector at 10 渭 m and seamlessly docking with the epitaxial boundary can not only guarantee the efficient optical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or detector quantum efficiency], but also avoid the influence of abnormal growth at the epitaxial interface on the fabrication process of the device. To ensure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growth process and the device fabrication process. Th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monolithic integrated chip has a detector quantum efficiency of up to 76%, which 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ocking scheme. The low crosstalk (-22 dB) and demultiplex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ed chip demonstrate its great potential as a demultiplexing optical receiver chip.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15AA0169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批准号:2016YFB04024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1635010,61674136,61435002)资助的课题~~
【分类号】:TN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德禄;马春生;秦正坤;汪玉海;张海明;张大明;刘式墉;;聚合物/二氧化硅混合型无热化阵列波导光栅参量的优化[J];光子学报;2008年03期

2 李德禄;;全聚合物型无热化阵列波导光栅参数的优化[J];电子器件;2012年06期

3 丁么明,张国平;阵列波导光栅复用器的研究进展[J];孝感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郑国兴,杜春雷;阵列波导光栅设计原理及优化[J];光子学报;2002年01期

5 戴道锌,周勤存,何赛灵,何建军;阵列波导光栅的简便模拟方法及应用[J];光子学报;2002年08期

6 万莉,王跃林;阵列波导光栅的最近研究进展[J];真空电子技术;2003年05期

7 陈思乡,孙晓斌,周芳,刘文;温度不敏感阵列波导光栅[J];光通信研究;2004年04期

8 刘辛,鲁平,刘德明;修正的光束传输法在阵列波导光栅中的应用[J];光子学报;2005年07期

9 鲁平,刘德明,张江山,刘辛;一种新颖的偏振不敏感的阵列波导光栅[J];光电工程;2005年04期

10 陈巧红,黄旭光,徐文成;阵列波导光栅器件及应用[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郭福源;王明华;;基于场分布高斯近似的阵列波导光栅光谱响应特性分析[A];浙江省光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新型光电技术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王菲;李艾泽;孙伟;赵禹;张海明;郑菊;张大明;姜振华;刘式墉;;基于铝掩膜技术的32通道氟化聚醚醚酮阵列波导光栅复用器[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禹;王菲;郑菊;张大明;马春生;刘式墉;衣茂斌;;铝掩模制作聚合物阵列波导光栅复用器的工艺研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郑菊;王菲;赵禹;张大明;马春生;衣茂斌;;用Stigmatic Points法设计低像差平场型33×33通道聚合物阵列波导光栅[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鲁平;刘德明;阎嫦玲;张江山;;新型直波导阵列波导光栅的设计与仿真[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E 光电子器件技术专题)[C];2006年

6 李晗;马春生;张海明;徐元哲;秦正坤;鄂书林;张大明;;17×17聚合物阵列波导光栅波分复用器的研制[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安俊明;李俊一;吴远大;李健光;王红杰;胡雄伟;;基于SOI AWG的单纤三向器研制[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贾科淼;唐衍哲;李柏阳;杨建义;江晓清;吴亚明;王跃林;;采用MMI结构研制具有平顶谱特性的AWG[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大明;李德辉;赵禹;王菲;马春生;刘式墉;衣茂斌;;32通道聚合物AWG参数优化[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翔;阵列波导光栅的偏振补偿和损耗均匀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陆思;低损耗平场聚焦阵列波导光栅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郎婷婷;基于新型阵列波导光栅的波分复用和接入网平面波导器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李德禄;聚合物阵列波导光栅的温度特性和无热化[D];吉林大学;2008年

5 周立兵;硅基二氧化硅型阵列波导光栅的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秦政坤;硅基聚合物阵列波导光栅器件波谱响应平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郭文滨;阵列波导光栅波分复用器/解复用器的优化设计和软件实现[D];吉林大学;2004年

8 周勤存;硅基二氧化硅阵列波导光栅波分复用器件的研究制作[D];浙江大学;2004年

9 张海明;硅基聚合物阵列波导光栅器件的优化设计和实验制备[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黄华茂;基于硅纳米线的阵列波导光栅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晓飞;多通道阵列波导光栅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卫世昭;基于AWG的2bit光延时集成器件的研究与制备[D];东南大学;2015年

3 高文滔;硅基集成多通道高性能阵列波导光栅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4 冒进斌;基于阵列波导光栅的偏振控制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5 李雪梅;阵列波导光栅的传输理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上官成木生;阵列波导光栅复用器的传输特性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蕾;聚合物阵列波导光栅的设计与制备测试[D];吉林大学;2008年

8 刘海平;紫外写入法制作阵列波导光栅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夏舸;阵列波导光栅的空间频域特性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邱炎涛;片上光互连中阵列波导光栅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31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631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c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