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红木检测方法
本文选题:光谱学 + 太赫兹时域光谱 ; 参考:《光学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预测模型的太赫兹时域光谱的木材鉴别方法。对4种木材(2种红木、2种非红木)在0.2~1.2THz频率范围的吸收光谱的差异进行分析;对得到的光谱吸光度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数据降维处理,并提取方差贡献率最高的五种主成分(总贡献率高达99.65%);将其代入随机森林预测模型预测鉴别红木的真伪,得出相应训练集和测试集的识别率。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和单一决策树模型比较,使用时域光谱技术结合随机森林预测模型能够得到更高的识别率,识别率可达91.25%,能够准确对红木和非红木进行检测。
[Abstract]:A method of wood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z time domain spectrum based on stochastic forest prediction model is proposed. The differences of absorption spectra in the frequency range of 0.2~1.2THz were analyzed, and the data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ere reduced. The absorption spectra of 4 species of wood, 2 species of red wood and 2 species of non-mahogany were analyzed in the frequency range of 0.2~1.2THz, and the spectral absorbance data were reduc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he five principal components with the highest contribution rate of variance (the total contribution rate is as high as 99.65g) are extracted and replaced into the stochastic forest prediction model to predict and identify the true or false of mahogany, and the recognition rates of the corresponding training set and test set are obtai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upport vector machine prediction model and the single decision tree model, the time domain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the stochastic forest prediction model can achieve a higher recognition rate. The recognition rate can reach 91.25, and can accurately detect redwood and non-mahogany.
【作者单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广西高校光电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565004)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3GXNSFDA019002,2014GXNSFGA118003) 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课题(20140127-1,20150133-3)
【分类号】:O43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田华;赵国忠;;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张晓华;张骥;汤秀章;;THz波产生和探测技术的实验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0年00期
3 马士华;施宇蕾;徐新龙;严伟;杨玉平;汪力;;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探测天冬酰胺的低频集体吸收频谱[J];物理学报;2006年08期
4 王少宏,许景周,汪力,张希成;THz技术的应用及展望[J];物理;2001年10期
5 曹丙花;侯迪波;颜志刚;黄平捷;张光新;周泽魁;;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8年06期
6 刘桂锋;赵红卫;葛敏;王文锋;;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在危险品检测方面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05期
7 尚丽平;邓琥;刘娟;夏祖学;廖小春;;基于光导开关脉冲偏置电压的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J];光电工程;2011年03期
8 孟坤;李泽仁;刘乔;;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用于老化炸药检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5期
9 宝日玛;赵昆;蓝兴英;田璐;;汽油中烃类物质的太赫兹时域光谱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11年06期
10 谢正文;王强;马冶浩;;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的橙子和多菌灵成分的定量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华;张亮亮;邓朝;于斐;张存林;;双折射材料的太赫兹波偏振敏感的时域光谱学[A];第八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国忠;张盛博;张杲辉;;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及其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葛敏;赵红卫;张兆霞;朱红平;王文锋;;太赫兹时域光谱——气体和自由基检测新方法[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裴继红;胡勇;谢维信;;太赫兹时域光谱图像的模拟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5 李宁;沈京玲;孙金海;梁来顺;许晓宇;逯美红;贾燕;;甲基苯丙胺太赫兹时域光谱研究[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李磊;;特异性材料的THz时域光谱研究[A];第八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7 郭澜涛;王晓红;胡颖;;硝基苯胺同质异构体的THz时域光谱[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徐新龙;周译玄;李家源;祁媚;任兆玉;白晋涛;;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太赫兹时域光谱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9 费德厚;田传进;刘航;金明星;丁大军;;核黄素分子THz时域光谱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白林轶;金飚兵;解令海;仪明东;吴培亨;黄维;;太赫兹时域光谱对聚合物主体中受阻胺光稳定剂的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锡爱;太赫兹时域光谱及其成像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曹丙花;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的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王琳;太赫兹辐射的产生、探测及一些分子和固体的太赫兹时域光谱[D];吉林大学;2008年
4 何明霞;生物组织与微纳材料太赫兹时域光谱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花月芳;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农药定性和定量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6 陈华;几种材料的太赫兹(THz)时域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陈涛;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的物质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发;基于碲化锌晶体光学整流及电光采样的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D];苏州大学;2015年
2 丁志龙;太赫兹时域光谱用于混合物定性和定量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牟洪洋;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荧光粉组分定量分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周志龙;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的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6年
5 陈文;药品及掺蜡沥青的太赫兹时域光谱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贾佳;太赫兹波段微孔阵列透射现象理论及时域光谱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林雪梅;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赵玉连;太赫兹光谱技术在农业选种中的应用及飞秒激光自相关仪的研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新龙;从THz时间波形中提取材料参数的方法和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郭澜涛;爆炸物和污染物的THz光谱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71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871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