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信噪比短前导码突发通信接收机设计与实现
本文关键词:低信噪比短前导码突发通信接收机设计与实现
【摘要】:依靠着隐蔽性和短时性的特点,突发信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但是突发信号的帧与帧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对接收机来说,需要在解调之前估计出每帧信号所需的参数。因此,如何能快速的对突发信号做出检测与同步,成为研究的重点。本论文设计和实现了在低信噪比短前导码条件下的突发通信接收机。本文利用Matlab对低信噪比突发通信中的捕获和同步问题进行了仿真。其中捕获部分采取仿真对比的方法,对基于能量、互相关和高阶累积量这三种常用的突发信号检测算法进行了仿真。Matlab仿真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条件下,互相关法由于前导码较短、频偏等因素致使其不能满足指标要求。高阶累积量法在Es/No=2dB时的漏检概率大于104已经不能满足论文中的指标要求。而能量比值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仍可以满足指标要求。所以本文选择能量比值法作为信号捕获的算法。而在同步部分,详细仿真了帧同步联合频偏粗估计算法、定时同步算法、载波频偏细估计算法、载波相偏估计算法以及相位模糊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使用帧同步联合频偏粗估计算法,能精确估计到信号的起点,并可提高频偏的精度范围,加上后续的载波频偏细估计算法,可以实现30KHz的大频偏纠正。定时同步采用一种与载波频偏和相偏无关的OM估计算法,仿真表明该算法能够准确估计(0-3)T(采样周期)之间的随机值,从插值滤波器的仿真试验结果得出,线性插值和立方插值都能很好的纠正定时误差,考虑到算法的复杂程度和后续硬件的实现,本文采用线性插值进行定时误差的纠正。本文提出了使用VV算法完成相偏估计,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纠正在-π/4至π/4内的任意误差值。最后对接收机整体模块仿真,接收机性能完全达到指标要求。算法仿真满足指标要求后,使用VHDL描述语言来完成各个模块HDL实现。同时给出了具体的测试方案,从硬件方面来验证文中设计的接收机性能。最后在DE2-115开发板上测试,结果表明接收机各个子模块正常工作,模块性能完全达到指标要求。本文设计的突发通信接收机,不仅可以应用到低信噪比突发通信中,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非合作通信系统中。在突发事件应急通信系统以及军事通信系统中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突发通信 信号捕获 信号同步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8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12-14
- 第二章 突发通信接收机分析与设计14-25
- 2.1 低信噪比短前导突发通信接收机总体架构14-16
- 2.1.1 低信噪比短前导突发通信接收机技术指标14
- 2.1.2 突发通信接收机主要功能模块分析14-15
- 2.1.3 信号模型15-16
- 2.2 突发通信接收机突发信号的检测16-18
- 2.2.1 能量比值算法主要原理16-17
- 2.2.2 基于互相关算法的信号检测原理17
- 2.2.3 基于高阶累积量信号检测算法基本原理17-18
- 2.3 突发通信接收机信号帧同步与频偏纠正算法18-20
- 2.4 突发通信接收机信号定时同步算法20-23
- 2.4.1 O&M定时误差估计算法21
- 2.4.2 插值算法21-23
- 2.5 突发通信数字接收机载波相偏纠正算法23-24
- 2.6 接收机相位模糊纠正24
- 2.7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低信噪比短前导突发通信接收机算法仿真25-47
- 3.1 低信噪比短前导突发通信发射机仿真模型25-26
- 3.1.1 突发帧结构25
- 3.1.2 发射机及信道模型25-26
- 3.2 低信噪比短前导突发接收机中各模块实现26-41
- 3.2.1 低信噪比短前导突发信号捕获仿真模块26-30
- 3.2.2 突发帧同步与载波频偏估计仿真模块30-34
- 3.2.3 突发定时同步仿真模块34-37
- 3.2.4 突发载波相偏纠正仿真模块37-39
- 3.2.5 解相位模糊仿真模块39-40
- 3.2.6 信噪比及功率估计40-41
- 3.3 低信噪比短前导突发系统总体仿真41-46
- 3.4 本章小结46-47
- 第四章 低信噪比短前导突发通信接收机FPGA实现与测试47-62
- 4.1 低信噪比短前导突发通信收发机整体架构47-53
- 4.1.1 突发通信收发机发射模块FPGA实现47-48
- 4.1.2 突发通信收发机接收模块FPGA实现48-53
- 4.2 低信噪比短前导突发通信接收机系统测试53-60
- 4.2.1 测试内容54
- 4.2.2 测试仪器与设备54
- 4.2.3 测试原理及方案54-57
- 4.2.4 测试步骤及测试结果57-60
- 4.2.5 测试结论60
- 4.3 本章小结60-62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62-64
- 5.1 工作总结62
- 5.2 工作展望62-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8
- 附录68-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永东;孙渝生;;激光外差测振中信噪比的实验研究[J];应用激光;1987年04期
2 宋正方;;干涉法测量中的信噪比[J];激光技术;1993年03期
3 葛建军,,曹小元;低信噪比信号下A/D量化的影响分析[J];电讯技术;1995年06期
4 郭诚忠;;检波后测量检波前射频信噪比的方法[J];无线电工程译文;1974年01期
5 孔俊宝;;用微处理机控制的语言码信噪比的自动测量系统[J];电讯技术;1988年05期
6 李泰桢;浅谈调频立体声[J];电声技术;1981年01期
7 小虫子;;你的信噪比有多大?[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7年42期
8 宁铎;提高信噪比的有效方法——饱和放大法[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9 马宗峰;张春熹;张朝阳;颜廷洋;;光学外差探测信噪比研究[J];光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汪毅;陈晓冬;李海峰;李乔;郁道银;;单探测器偏振相干层析系统结构对信噪比影响的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伟刚;贺振华;黄德济;;信噪比对小波相关性去噪效果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万芷君;明媚;王婷;栗丽兵;;基因预测中的信噪比计算问题[A];广西计算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广智;印兴耀;吴国忱;;应用部分KL变换在小波域压制噪声[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徐颖;金晓雷;包红林;李博;;低信噪比资料的去噪技术[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万福永;袁震东;;变信噪比信号的去噪[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庞亚军;王春晖;;平衡外差探测信噪比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雷蕾;林静然;彭启琮;;GPS信号捕获中信噪比提高的研究[A];2009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万敏;苏毅;杨锐;郑捷;冷杰;郑为民;胡晓阳;;提高白天观测星体信噪比的方法研究[A];第七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专辑[C];2003年
9 丁官中;潘增寿;;基于FFT的音频信噪比测量[A];《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300期)[C];2014年
10 卢青;;低信噪比时的影片数据处理[A];第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山西 王成保;放大器技术指标与音质的关系(二)[N];电子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永志;脉冲信噪比单次测量技术的系统集成与工程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满欣;低信噪比条件下迭代接收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魏苗苗;低信噪比大动态下的同步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6年
4 王波鹏;OPCPA系统参量荧光的演化规律及对信噪比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王爽;大孔径静态干涉光谱成像仪信噪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3年
6 王兆湖;复杂区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张志民;数字通信信号调制方式自动识别研究及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世颖;偏振天气雷达定标及小信噪比下的偏振量测量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何佳;地表环境对GNSS数据质量的影响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3 莫延钢;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分析监控技术[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白蕊霞;大动态范围低信噪比信号提取算法研究及其FPGA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5 赵越;SNRimp技术研究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6年
6 陈天宇;高动态低信噪比卫星信号同步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李杰星;低信噪比短前导码突发通信接收机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胡刚;利用功率循环提高量子弱测量系统信噪比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9 牛聪;地震记录信噪比估算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红玲;地震记录信噪比估算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87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087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