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olay互补序列的压缩感知稀疏信道估计算法
本文关键词:基于Golay互补序列的压缩感知稀疏信道估计算法 出处:《电子与信息学报》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信道估计 压缩感知 Golay互补序列 稀疏信道
【摘要】:该文针对现有基于压缩感知的信道估计方法峰均功率比高、计算量大等问题,使用确定性格雷(Golay)序列作为训练序列对稀疏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在接收端实现了对信道冲激响应的估计,给出了估计模型和具体的算法推演,推导了该方法的峰均功率比,并与基于随机高斯序列的压缩感知信道估计方法的性能、峰均功率比和计算量进行了比较。仿真实验表明:格雷序列以及随机高斯序列两种序列都可以重构出稀疏信道非零抽头系数,但是格雷序列对稀疏信道冲激响应的确定性观测估计值的均方误差(MSE)和匹配度性能(Match Rate,MR)均优于随机高斯序列,计算量降低了许多,且在OFDM系统中峰均功率比大大降低。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high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PAPR) and larg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of existing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s based on compressed sensing, the deterministic Gray Grey Golay-sequence is used as the training sequence to estimate the sparse channel. The estimation of channel impulse response is realized at the receiving end, the estimation model and algorithm are given, and the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of this method is deduc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ressed perceptual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 based on random Gao Si sequence is also discuss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both Gray sequence and random Gao Si sequence can reconstruct the non-zero tap coefficient of sparse channel. However, the mean square error (MSE) and match Rateen MRs of grey sequence for impulse response of sparse channel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random Gao Si sequence.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is much reduced, and the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is greatly reduced in OFDM systems.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372127)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3JJ3065)~~
【分类号】:TN92
【正文快照】: 1引言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端需要利用信道状态信息进行信道均衡与相干检测,准确的信道估计是其他许多信号处理的前提,其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信道容量和误码率等,因此信道估计是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按照是否在发射端需要发送辅助导频,信道估计技术可以分成两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明,张国平;纯态纠缠源条件下密集编码的信道容量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王君;朱世华;王磊;;平坦衰落环境中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衰落相关与信道容量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年02期
3 周四清;;一类小波域图像乘性水印信道容量的计算[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35期
4 张远平;王雅;仲波;;二维受限编码信道容量的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24期
5 田大钢;;关于单位成本信道容量的注记[J];通信学报;2011年04期
6 巩慧叶;张远平;李鹏;;二维非对称受限编码信道容量的证明[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年02期
7 彭纪纲;一类输入受限码信道容量的估算[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5年S3期
8 吴俊杰;;信道的容量:同一时间内传输多组信号[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17期
9 蒋丽珍,邬良能,余虹;单模压缩信道的纠缠辅助容量[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王君,朱世华,王磊;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信道容量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屠佳;蔡跃明;;双向中继对秩亏MIMO信道容量的影响[A];2009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小林;方朝曦;;考虑阴影衰落的分布式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信道容量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宝妹;李琳;李正权;;一种基于匙孔信道的空时网格编码技术研究[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谦;岳殿武;;具有同信道干扰的MIMO各态历经信道容量研究[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蕾蕾;洪伟;;视距传输下散射体对MIMO无线信道的影响[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黄海燕;王秉中;;UWB室内无线信道建模方法研究进展[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7 于晓燕;王加庆;杨绿溪;;基于PSAM的MIMO时间—频率双选择性信道的信道估计[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8 朴大志;李启虎;孙长瑜;;两种典型浅海水声MIMO信道容量的研究[A];2005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闫秋娜;岳殿武;;具有同信道干扰的MIMO系统信道容量研究综述[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崔燕妮;陆安现;申东娅;;Rayleigh-Lognormal衰落MIMO信道容量的研究[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DFS:有关802.11n的新话题[N];网络世界;2008年
2 陈代寿;MIMO提高信道容量[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王舒;MIMO: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N];人民邮电;2006年
4 华为 刘方;802.11ac为WLAN带来的六大变革[N];中国计算机报;2012年
5 ;VoIP向何处去[N];网络世界;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军;多小区多用户MIMO系统干扰对齐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Balla Moussa Coulibaly;宽带与宽带虚拟MIMO无线信道传输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王妮娜;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无线多径信道估计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4 周玮;车辆对车辆无线衰落信道建模与仿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冯绍鹏;多天线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等问题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6 刘寅生;OFDM系统中基于面向判决的信道估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7 李长青;UWB-OFDM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8 郑济均;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鹏;多极化MIMO通信系统中信道传播特性与天线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10 吕剑刚;多入多出无线通信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文娟;高移动场景下有限反馈信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冯肖扬;WIMAX信道解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曲博;基于分簇的干扰对齐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程宁;室内全双工自干扰信道测量与建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巩慧叶;受限编码信道容量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攀;时域数值算法在无线信道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杨曦;基于无线几何随机特性的MIMO信道建模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沈国良;多天线系统信道容量问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胡诗维;基于测量的宽带MIMO信道建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10 韩宜君;高速移动场景下基于TD-LTE标准的信道估计技术[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92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39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