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流间网络编码中的自适应通知报文发送机制

发布时间:2018-01-24 07:08

  本文关键词: 流间网络编码 侦听数据包 通知报文 出处:《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流间网络编码机制需要借助通知报文来确定编码机会,现有的机制一般采用"τ间隔通知机制",但对通知间隔τ的选取及其导致的开销并未进行分析。通过分析"τ间隔通知机制"所产生的通信开销及其对编码机会和吞吐量的影响,提出一种自适应通知报文发送机制。在自适应通知报文发送机制中,无线节点根据局部网络的流量自适应地确定发送间隔,且通知报文仅携带最近2个通知间隔侦听到的数据包信息,在保证编码机会的情况下降低通知报文中携带的信息量和通知报文的发送频度,从而降低附加开销和冲突。网络模拟器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通知报文发送机制能有效地减少通知报文发送的额外带宽开销,取得比采用"τ间隔通知机制"的流间编码机制更高的吞吐量。
[Abstract]:Inter-stream network coding mechanism needs to use notification packets to determine coding opportunities, and the existing mechanisms generally use "蟿 interval notification mechanism". However, the selection of notification interval 蟿 and its resulting overhead are not analyzed. The communication overhead caused by 蟿 interval notification mechan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coding opportunity and throughput are analyzed. An adaptive notification message sending mechanism is proposed in which the wireless node adaptively determines the transmission interval according to the traffic of the local network. And the notification message only carries the packet information which is detected by the last two notification intervals, and reduces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carried in the notification message and the sending frequency of the notification messag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nsuring the encoding opportunit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network simulator show that the adaptive notification message sending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additional bandwidth overhead of the notification message transmission. The throughput is higher than the inter-stream coding mechanism using 蟿 interval notification mechanism.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173169,61402542,61502359)
【分类号】:TN915.0
【正文快照】: 无线网络固有的广播和易于侦听的特性,使得网络编码技术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无线网络环境,提高了网络的吞吐能力。2006年Katti等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无线网络机会网络编码机制COPE[1]。COPE借助于发现属于不同流的数据包之间的编码关系,在一跳范围内完成编码和解码操作,能够减少编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繁;;网络编码技术原理及应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姜邱;;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网络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19期

3 杨蕊;;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2013年05期

4 崔凯;王丽;;网络编码技术及其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4期

5 付琳;周亮;李少谦;;网络编码的研究进展[J];电信科学;2007年05期

6 陶少国;黄佳庆;杨宗凯;乔文博;熊志强;;网络编码研究综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8年04期

7 覃团发;廖素芸;罗会平;;无线Mesh网络中网络编码的文件共享模型[J];电讯技术;2008年05期

8 王静;赵林森;刘向阳;王新梅;;无线网络中一类多播网络的网络编码[J];计算机科学;2008年09期

9 李宏兴;陈贵海;陈明达;;无线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自适应计时控制[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09年01期

10 卓新建;马松雅;;防窃听的安全网络编码[J];中兴通讯技术;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丽丽;侯春萍;杨家琛;;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的信息交换[A];无线传感器网及网络信息处理技术——2006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黄佳庆;李挥;;网络编码理论研究进展[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李世唐;郑宝玉;;基于机会式网络编码的两用户协作[A];2009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付子义;宋昀;;网络编码技术研究[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邓波;;基于网络编码的移动通信技术[A];《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300期)[C];2014年

6 王伟;岳殿武;;协作中继网中的复数域网络编码[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黄佳庆;王亮;张惕远;程文青;;有环网络中卷积网络编码的码构造算法[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8 周宁;李颖;;一种新的无线网络多路路由网络编码方案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吴素文;朱近康;;中继协作通信中一种新的网络编码协作策略[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业军;陶滢;周钠;;网络编码在天基综合信息网中的应用[A];第七届卫星通信新技术、新业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网络编码将引发下一代网络革命[N];网络世界;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志恒;无线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恢复与重传机制及其算法[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海龙;无线网络中流间网络编码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梁天;协作中继通信系统中的资源分配及物理层网络编码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4 宁兆龙;无线Mesh网络中面向网络编码的调度机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5 韩莉;面向无线网络的网络编码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宋谱;基于广播优势的无线网络编码系统性能分析与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7 黄辰;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网络通信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宁;网络编码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9 郝琨;网络编码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瑞米;双源网络编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盼盼;物理层网络编码在多中继协作通信系统中的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杨璐;基于译码转发中继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方案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段曼曼;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网络可靠传输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张绘;无线网络的网络编码节点优化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王应松;SINR下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无线网络容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6 朱畅;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传感网数据传输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徐千慧;高阶调制下物理层网络编码中继映射方案设计与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邢杰;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体域网容错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9 吴端;基于网络编码及神经网络的传感器数据收集及融合[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唐思腾;网络编码协作中继通信系统资源分配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59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459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a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