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人体通信不同信道传播特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7 10:23

  本文选题:人体通信 切入点:时域有限差分 出处:《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7年18期


【摘要】:植入式通信系统是人体体域网(BAN)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监测、疾病诊断治疗和残疾人辅助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基于时域有限差分的方法(FDTD)原理建立多层非均匀介质人体组织模型,通过在体表、体内植入不同方式信道,研究植入式人体通信信道传播特性。首先,建立多层非均匀介质人体组织模型,考虑到组织介电特性与频率有关,随频率呈α、β、γ色散,需对介质Debye模型进行非线性参数拟合;然后,在人体通信链路体表-体表、体表-体内、体内-体表和体内-体内植入四种信道,分析0.3~100 MHz频段人体通信信道的衰减特性;最后,通过信道植入实验(猪肉)验证了非均匀介质建模的可行性。分析植入式人体信道路径损耗特性:在植入信道传播特性方面,信道路径损耗与信道长度相关且随频率呈高通特性,在信道植入方式方面,体内信道较体表植入更具有优势。
[Abstract]:Implantable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body area network (BANs), in medical monitor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and the assistance of the disabled have important application prospects. Based on the FDTD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 a multilayer non-uniform medium human tissue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different channels are implanted in the body surface.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mplanted human communication channel are studied. Firstly, a human body tissue model of multilayer non-uniform medium is established. Considering that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the tissue are related to frequency and the dispersion is 伪, 尾, 纬 with frequency, the dielectric Debye model needs to be fitted with nonlinear parameters. Then, four channels are implanted in human body surface, body surface, body surface, body surface, body surface and body body to analyze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 channel in the 0.33 MHz frequency band. The feasibility of non-uniform media modeling is verified by channel implantation experiment (pork). The path loss characteristics of implanted human body channel are analyzed. The channel path loss is related to the channel length and has high pass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frequency. In the aspect of channel implantation, the internal channel has more advantages than the body surface implant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403366,No.U1505251)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No.2015A020214018) 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No.JCYJ20150401150223630) 深圳市技术开发项目(No.CXZZ20150505093829778)
【分类号】:TN9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成;;植入式装置的体内外双向通信方式[J];电子世界;2012年24期

2 杜向涛;;电影植入式名人代言广告特性分析[J];今传媒;2008年11期

3 高跃明;潘少恒;麦炳源;韦孟宇;杜民;;植入式医学传感器体内通信的建模与分析[J];仪器仪表学报;2012年12期

4 王保华;植入式生物遥测系统[J];电子科技导报;1998年11期

5 章宗穰;;《可植入神经修复器件》两卷集简介[J];化学传感器;2011年03期

6 吕林峰;;植入式电视广告的前景——从电影《变形金刚》谈起[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年11期

7 刘新;安广雷;;一种基于自级联结构的低功耗植入式神经元放大器(英文)[J];半导体技术;2014年09期

8 张震宇,李文渊,王志功;植入式中枢神经恢复系统激励模块及其核心电路设计[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年05期

9 柯锦煌;;当新闻遭遇“植入”——从《新闻三十分》的一则新闻说开去[J];新闻世界;2009年06期

10 廖虹媚;;国内电影植入式广告传播效果研究综述[J];新闻传播;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田运涛;高跃明;潘少恒;麦炳源;韦孟宇;杜民;;骨骼对植入式人体通信传输特性的影响[A];2012医疗仪器与民众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路明;郝红伟;;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的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3 吕学士;;用于可植入式医疗电子的无线CMOS SoCs[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2010两岸四地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陆才德;吴胜东;黄静;裘丰;虞伟明;华永飞;卢长江;彭涛;杨志丰;;植入式胰胃吻合术临床应用探讨:75例报告[A];2012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池菊芳;郭航远;彭放;周研;唐伟良;;家庭监测在植入式心脏电子装置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雅丽;心动也能行动[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2 徐铮奎;植入式神经调节器发展前景可观[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季伟;植入式传播“暗渡陈仓”[N];医药经济报;2007年

4 徐铮奎;型植入式神经调节器可无线充电[N];医药经济报;2007年

5 张化;植入式隐形眼镜[N];经济参考报;2003年

6 徐铮奎 编译;电子新技术催生植入式微型神经调节器[N];中国医药报;2007年

7 徐铮奎 编译;贵金属研究促植入式医疗器械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7年

8 国讯;关注心脏血管内支架及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使用风险[N];中国医药报;2013年

9 徐铮奎;启动刺激 终止病痛[N];医药经济报;2007年

10 本报特约撰稿 徐铮奎;植入式微电极类产品市场空间巨大[N];医药经济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昌荣;植入式天线在生物医疗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明哲;植入式大鼠脑皮层电极的电化学修饰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3 芮岳峰;基于柔性MEMS的可植入人工面神经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子健;植入式血糖传感器标签数字基带处理器设计[D];复旦大学;2014年

2 罗章源;低功耗植入式无线遥测剌激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汪正锋;用于植入式医疗设备的超低功耗SAR ADC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汤辰飞;基于磁共振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彭张柱;人体植入式无线传能及其智能充电管理系统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李方红;人体植入式电子设备无线传能系统中的电磁辐射安全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梁伟;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安全性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8 刘辉;植入式医疗器械中的差分分形天线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吴泽涛;用于移动医疗的植入式人体天线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朱伟;植入式器件的体导电能量传递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71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671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0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