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误码率的通信系统电磁干扰效应研究
本文选题:通信 切入点:误码率 出处:《微波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为系统客观地评价某通信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提出一种以误码率为评价指标的电磁干扰效应实验方法,确定了不同干扰信号对该通信系统的作用规律,分析了干扰机理,结果表明:同频干扰时,在产生误码功率的前2 d Bm,误码率逐渐增大,而后1 d Bm范围内,误码率迅速增加到0.47,干扰功率与发射功率呈线性变化;误码率达到10-2数量级,话筒发出吱吱声,达到0.47时显示屏出现死机现象;偏离发射频率2 MHz范围内的信号易产生干扰;带外强干扰信号会使通信系统减敏,干扰功率与信号频偏呈正比;互调干扰的两路信号同步变化时,其功率与发射功率呈线性关系,反之功率与信号频率之间的关系相同;扩频或RS编码可提高通信系统对同频小信号的抑制效果,而对邻频干扰,扩频反而使系统更易受到干扰,且产生干扰的功率区间变宽。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ant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bility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objectively, an experimental method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ffect with bit error rate (BER) as an evaluation index is proposed. The action law of different interference signals on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determined, and the interference mechanism i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t error rate increases gradually in the first 2 days of BER, and then increases rapidly to 0.47 in the range of 1 dBm, and the interference power and transmit power change linearly, and the BER reaches 10-2 order of magnitude.The microphone squeaks, when the display screen reaches 0.47, the signal deviating from the transmitting frequency within 2 MHz is liable to interfere, the strong interference signal outside the band will desensitize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he interference power is proportional to the frequency deviation of the signal.When the two signals of intermodulation interference change synchronously, their power is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transmitting power, whereas the relation between power and signal frequency is the same, the spread spectrum or RS coding can improve the suppression effect of the same frequency small signal in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For adjacent frequency interference, spread spectrum makes the system more susceptible to interference, and the power range of interference becomes wider.
【作者单位】: 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装备预研基金(9140A33020214KG33087)
【分类号】:TN914;TN9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久良;武占成;孙永卫;;连续波Doppler引信扫频波辐照效应[J];高电压技术;2015年12期
2 熊久良;刘心愿;;基于位置替代法的无线电引信混响室敏感度测试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5年01期
3 汪连栋;郝晓军;韩慧;;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分析及环境控制实现[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4年06期
4 魏光辉;耿利飞;潘晓东;;通信电台电磁辐射效应机理[J];高电压技术;2014年09期
5 熊久良;武占成;孙永卫;毕军建;;能量型电磁干扰下无线电引信辐照效应试验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4年09期
6 柯宏发;赵继广;唐跃平;;复杂电磁环境对通信装备性能影响因素的正交探索性分析[J];装备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7 朱艮春;魏光辉;潘晓东;邓小林;;典型通信电台带内干扰辐射效应研究[J];微波学报;2011年06期
8 王涛;王鑫;江振华;富春江;;复杂电磁环境下跳频电台通信抗干扰能力分析[J];舰船电子工程;2011年04期
9 刘柱;张海勇;;数据链通信及其抗干扰对策[J];舰船电子对抗;2008年05期
10 刘尚合;孙国至;;复杂电磁环境内涵及效应分析[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雅平;魏光辉;潘晓东;尚在飞;颜轲;;通信电台带外连续波强场辐照重启效应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7年04期
2 李新峰;郝晓军;韩慧;曾勇虎;汪连栋;;基于误码率的通信系统电磁干扰效应研究[J];微波学报;2017年01期
3 李伟;魏光辉;潘晓东;卢新福;万浩江;;典型通信装备电磁敏感度判据研究[J];微波学报;2016年06期
4 朱泽锋;张军;彭跃华;;复杂电磁环境对电子装备的影响研究[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6年11期
5 王昊;石峰;朱红伟;陈星;;半导体器件多物理场计算中的热边界条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6年11期
6 李伟;魏光辉;潘晓东;卢新福;万浩江;李卉;;典型通信装备带内双频连续波电磁辐射效应预测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6年11期
7 史慧楠;;无线电引信干扰分析及防护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年17期
8 谷晓鹏;谢树果;郝旭春;;基于压缩感知的近距离电磁辐射源定位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9 熊久良;武占成;;超宽带对典型调频引信安全性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6年06期
10 李新峰;魏光辉;汪连栋;韩慧;潘晓东;;金属腔体不同耦合途径对腔内电磁耦合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久良;刘心愿;;基于位置替代法的无线电引信混响室敏感度测试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5年01期
2 魏光辉;刘心愿;孙永卫;熊久良;;混响室与均匀场中引信电磁辐射抗扰度测试相关性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5年01期
3 熊久良;武占成;孙永卫;毕军建;;能量型电磁干扰下无线电引信辐照效应试验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4年09期
4 李永亮;闫晓鹏;郝新红;岳凯;金星;;超宽带电磁脉冲对典型引信的耦合效应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年07期
5 周星;赵敏;范丽思;王庆国;杨清熙;;基于Marx电路的小型电磁脉冲发生器(英文)[J];高电压技术;2013年10期
6 刘心愿;魏光辉;孙永卫;熊久良;;混响室条件下无线电引信敏感度测试方法研究[J];微波学报;2013年04期
7 秦栋泽;范宁军;;Weight distribution of sub-munitions fuze design[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3年02期
8 王晓嘉;陈亚洲;李冰;万浩江;王琳;;基于斜向通道模型的雷电电磁场近场近似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3年03期
9 潘晓东;魏光辉;李新峰;卢新福;;同轴电缆强电磁脉冲辐照下的终端负载响应规律[J];高电压技术;2012年11期
10 郭帆;何小平;王海洋;贾伟;;晶闸管触发开通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军,宋书善;电磁干扰的途径和抑制技术[J];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2 张林昌;电磁干扰的危害[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1年01期
3 谷立新;;电磁干扰抑制技术[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年02期
4 杜爱农;;浅谈现场设备电磁干扰的抑制[J];上海铁道科技;2009年01期
5 赵治华;张向明;李建轩;马伟明;潘启军;陶涛;;互感耦合电磁干扰的对消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1期
6 ;电磁干扰滤波技术[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0年05期
7 苗颖;;谈预防和抑耕电磁干扰信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8 陈文红;孙宁;方洁;;电磁干扰的成因及其应对措施的分析[J];硅谷;2013年01期
9 崔季周;电子设备中电磁干扰的控制(上)[J];电信科学;1985年07期
10 张永维;卫星的电磁干扰及其防护[J];世界导弹与航天;198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晖;刘星汛;;电磁干扰分析与抑制[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陆健;侯冬云;;减小电磁干扰的搭接、屏蔽要求及试验方法[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3 张俊峰;李兴国;娄国伟;;基于小波包的电磁干扰分析[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常若艇;;工、科、医设备的电磁干扰特性[A];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齐俊臣;刘春和;封艳文;易当祥;;电子产品抗电磁干扰简析[A];2008第六届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田立辉;田野;董志;张吟;;某型飞机电台干扰问题分析和测试[A];2012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贵良;鞠青山;;医疗电子仪器的电磁干扰防护[A];全省医疗设备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和强;宋中伟;赵嵘;;关于电磁干扰在电厂的分析[A];全国火电大机组(600MW级)竞赛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朱良平;蒋吉兵;刘芬;;航天测试电磁干扰分析及预防研究[A];全国第4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马文智;王小永;;变频设备应用中的电磁干扰防治[A];2007短壁机械化开采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立华;电磁干扰与防护技术(科普之窗)[N];人民日报;2002年
2 河南 张国光;电磁干扰的防护与评价[N];电子报;2011年
3 山东 张永贵 编译;通过扫描电源的频率降低电磁干扰[N];电子报;2013年
4 王竹青;剖析电脑的电磁干扰[N];电脑报;2002年
5 ;新模/数转换技术降低电磁干扰[N];计算机世界;2003年
6 罗庆;电磁干扰亟需科学抑制[N];中国电力报;2003年
7 李明;防护综合布线中的电磁干扰[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8 宋德明邋特约通讯员 严玉葆;精密雷达器材免受电磁干扰[N];解放军报;2008年
9 ;双屏蔽阻挡电磁干扰[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10 ;“锐晶先锋”FP705 有效减少电磁干扰[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田丽媛;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电磁干扰分析及FlexRay网络设计[D];吉林大学;2015年
2 叶志红;电子设备电磁干扰分析的高效时域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杨;传导电磁干扰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晓宇;基于传输线方程的复杂系统电磁干扰路径求解[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王赢聪;汽车电子控制器电路板电磁干扰分析与抑制[D];重庆大学;2015年
4 刘东升;发射场电磁干扰分析及仿真模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安普春;信号处理中的电磁干扰抑制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6 易文平;增程式电动汽车辅助动力系统的电磁干扰分析与预测[D];吉林大学;2016年
7 吴昊;PWM驱动电机电磁干扰建模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丁锦辉;基于临界模式Boost PFC的传导电磁干扰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9 刘时宜;复杂机电装备电磁干扰(EMI)现场测试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10 江丹;多电飞机系统的电磁传导和辐射特性与抑制方法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14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71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