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高精度星敏感器的船载雷达海上精度鉴定

发布时间:2018-04-11 16:11

  本文选题:精度鉴定 + 星敏感器 ; 参考:《光学精密工程》2017年07期


【摘要】:航天测量船海上航行时主要通过精度校飞进行雷达精度鉴定,针对其周期长、耗费大和组织协调困难的缺点,提出了一种采用高精度星敏感器与雷达捷联跟踪测量空间目标进行海上精度鉴定的方法。雷达在跟踪空间目标的同时,星敏感器实时拍摄天线指向附近星图。首先,星敏感器利用雷达输出的编码器角度计算视轴的初始指向,通过快速星图识别和目标定位获取天线地心坐标系精确指向;然后,经坐标变换到地平系,根据蒙气差模型修正地平系俯仰角,再经过船摇修正转换到甲板坐标系;最后,进行轴系误差及脱靶量修正,实现雷达指向精度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测量的船载雷达相对于星敏感器方位、俯仰随机残差优于50″,满足雷达精度鉴定要求,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Abstract]:Radar accuracy identification is mainly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precision calibration during navigation of spaceflight measuring vessels, aiming at the shortcomings of long period, large cost and difficult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In this paper, a high precision satellite sensor and a radar strapdown tracking method are proposed to identify the marine accuracy of space targets.While the radar tracks the space target, the star sensor captures the antenna pointing to the nearby star map in real time.First, the star sensor calculates the initial direction of the axis of view by using the encoder angle of radar output, and obtains the precise direction of the antenna geocentric coordinate system by fast star map recognition and target positioning.The pitch angle of the flat system is correct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 of the difference of the Mongolia gas, and then converted to the deck coordinate system by the ship shake correction. Finally, the errors of the shafting system and the miss distance are corrected to realiz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adar pointing accuracy.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zimuth of the shipborne radar measured by this method is less than 50 "relative to the azimuth of the satellite sensor, which satisfies the requirement of radar accuracy identification and prov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作者单位】: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基金】:航天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01-JS-00067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0878052)
【分类号】:TN95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洪涛;罗长洲;王渝;赵述芳;;星敏感器模型参数分析及校准方法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2 郑万波,夏亮,郝志航;基于星敏感器的卫星瞬时姿态计算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谭伟明;星敏感器恒星检测若干问题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4年01期

4 薛申芳,孙才红,宁书年,金声震;组合大视场星敏感器自主定轨方法[J];计算机仿真;2005年06期

5 张辉,田宏,袁家虎,刘恩海;星敏感器参数标定及误差补偿[J];光电工程;2005年09期

6 郝雪涛,张广军,江洁;星敏感器模型参数分析与校准方法研究[J];光电工程;2005年03期

7 廖瑛;刘光明;文援兰;;卫星星敏感器视场建模与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6年S2期

8 陈元枝;姜文英;;星敏感器姿态测量算法的仿真[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9 王辰;王宏强;陈明华;张玉姣;杨云萍;杨飞;;成像器噪声对星敏感器星等灵敏度的影响[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05期

10 王辰;王宏强;陈明华;杨云萍;张玉姣;;星敏感器成像电路噪声分析及降噪处理[J];激光与红外;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莫鑫;;星敏感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刘垒;张路;郑辛;余凯;葛升民;;星敏感器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A];2007年光电探测与制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汤天瑾;;大视场轻小型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4 孙艳六;张国玉;孙向阳;宋可平;张宇;;宽光谱大相对孔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吴峰;沈为民;;轻小型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的设计[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袁利;李一冰;蒋庆华;;星敏感器在控制系统中的试验方法[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陈元枝;姜文英;钟建勇;田宏;;星敏感器技术及检测方法[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陈元枝;;星敏感器仿真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廖瑛;刘光明;文援兰;;卫星星敏感器视场建模与仿真研究[A];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6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恩海;张辉;;小型长寿命星敏感器[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郭兆炜 李苹洁;创新高地 扬帆再起航[N];中国航天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东;大视场高精度星敏感器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何家维;高精度全天时星敏感器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3 江帆;星载一体化快响型空间相机及星敏感器组件的热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张华;高精度双视场星敏感器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元枝;基于星敏感器的卫星三轴姿态测量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0年

6 郭敬明;基于星敏感器的船姿测量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7 伍雁雄;高精度星敏感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8 刘海波;基于星敏感器的无陀螺角速度测量新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吴峰;自主导航星敏感器关键技术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姜亮;高精度星敏感器处理链路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卫;高精度星敏感器结构设计和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0年

2 颜延;星敏感器测控台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张欢;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及杂散光抑制技术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玉明;星敏感器瞬态热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5年

5 曹阳;纳型星敏感器新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6年

6 许民益;星敏感器光学系统小型化设计[D];苏州大学;2016年

7 王凯强;星敏感器与磁强计安装矩阵的测试监测方法及其误差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赵启坤;星敏感器快速星图识别算法研究[D];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016年

9 胡坤;全天球星图快速匹配方法分析与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郑拓;微小型化星敏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016年



本文编号:1736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736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a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