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机会网络路由策略及拥塞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5 02:33

  本文选题:机会网络 + 数据转发 ; 参考:《新疆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机会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移动自组织网络,具有节点间链路频繁断开的特点,整个网络通常处于不连通的状态,这就导致传统无线网络中的路由协议无法正常运行,所以机会网络中节点通常采用“存储-携带-转发”的方式。由于节点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携带消息,因此选择合适的节点进行数据的转发就成了重要的研究问题。近年来路由技术的研究发现,网络中20%的重要节点完成了几乎80%的数据转发任务,这就容易引起节点的缓存拥塞,从而影响整个网络的性能,因此机会网络的路由技术以及拥塞控制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结合了社会网络的特点,以及存储的特性开展拥塞控制算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身份转换的机会网络拥塞控制策略。算法通过设置不同拥塞阈值,将节点分为轻度拥塞、中度拥塞以及重度拥塞。针对不同的拥塞等级,节点选择仅接收、仅转发以及接收并转发身份参与到路由协议中进行数据的转发。为了防止节点盲目的丢弃消息,提出了一种消息处理方法。首先对消息按照其自身价值进行排序,当节点缓存空间已被占满,根据节点拥塞等级不同,选择直接丢弃或者迁移消息。最后在Epidemic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EpidemicCC(Epidemic Congestion Control)拥塞控制策略。(2)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会感知的机会网络拥塞控制算法。算法在选择合适的中继转发节点时,通过计算节点间的直接社会关系、间接社会关系以及节点的接收能力作为转发效用值,接收能力即节点的可用缓存空间大小。综合考虑节点的效用值,避免将消息转发给重要但已经拥塞的节点。为了防止节点盲目的删除消息,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会感知的消息管理策略,当接收节点拥塞时,根据自身缓存消息的社会效用值,将效用值低的消息删除。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本文使用机会网络仿真软件ONE对提出的拥塞控制算法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拥塞控制算法能够有效的降低网络的拥塞程度,减少网络中消息的副本数量,提高了消息交付率。
[Abstract]:Opportunity network is a new type of mobile ad hoc network,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t disconnection between nodes, and the whole network is usually disconnected, which leads to the routing protocol in the traditional wireless network can not run normally. Therefore, the node in the opportunity network usually adopts the way of "store-carry-forward". Because the nodes need to carry messages in the process of motion, i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problem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nodes to transmit the data.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f routing technology found that 20% of the important nodes in the network have completed almost 80% of the tasks of data forwarding, which can easily lead to the buffer congestion of the nodes, thus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tire network. Therefore, the routing technology and congestion control of opportunistic network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orage to develop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s. The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1) A congestion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node identity conversion in opportunistic networks is proposed. By setting different congestion thresholds, the algorithm divides nodes into mild congestion, moderate congestion and heavy congestion. For different congestion levels, nodes choose only receive, forward only and receive and forward identity to participate in data forwarding in routing protocols. In order to prevent nodes from dropping messages blindly, a message processing method is proposed. Firstly, the messages are sorte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value. When the buffer space is filled, the message is discarded or migrated direct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ngestion level of the node. Finally,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Epidemic algorithm, a new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 based on social perception for opportunistic networks is proposed, which is called EpidemicCC(Epidemic Congestion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Strategy. When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relay forwarding node, the algorithm calculates the direct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des, indirect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receiving ability of the node as the forwarding utility value, the receiving ability is the size of the available cache space of the node. Considering the utility value of nodes, we avoid forwarding messages to important but congested nodes. In order to prevent nodes from blindly deleting messages, a message management strategy based on social perception is proposed. When the receiving node is congested, the message with low utility value is deleted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utility value of its own cached message. In order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this paper uses the opportunistic network simulation software ONE to simulate the proposed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ed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ngestion degree of the network. Reduce the number of copies of messages in the network, improve the message delivery rate.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淼,吴建平,林闯;互联网端到端拥塞控制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2年03期

2 沈伟,冯瑞,邵惠鹤;一种新的基于显式速率反馈的TCP拥塞控制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3年02期

3 包骏杰,王刚,李波;TCP拥塞控制综述[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 代丽娴;TCP拥塞控制及其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5年09期

5 宁相军;桂志波;;以端节点为中心的TCP拥塞控制研究[J];现代计算机;2006年02期

6 潘矜矜;杨小劲;;TCP拥塞控制方法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6年08期

7 樊茂;许中华;;TCP拥塞控制及其流量微分方程模型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刘拥民;;TCP拥塞控制技术初探[J];信息技术;2007年01期

9 杨金山;李海颖;;拥塞控制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J];邢台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高文宇;李绍华;;TCP拥塞控制研究综述[J];信息技术;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海;朱磊;;应用控制理论对TCP拥塞控制进行建模分析[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金镝;王晓川;金士尧;;基于模糊理论的网络系统拥塞控制研究[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3 袁国方;杨贵斌;梁策;;不同仿真环境下TCP拥塞控制特性研究[A];虚拟运营与云计算——第十八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 杨洪勇;张福增;张嗣瀛;;互联网的自适应拥塞控制主对偶算法[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陈元琰;胡江伟;罗晓曙;苏聪;;基于最优化流控的TCP拥塞控制改进算法MReno[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东辉;王庆辉;魏立峰;;Ad hoc无线网络中的拥塞控制研究[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严彬;熊伟清;程美英;叶青;;基于拥塞控制的多种群二元蚁群算法[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卢利琼;罗晓曙;陈元琰;蒋品群;;高带宽时延乘积网络中几种拥塞控制端算法的比较分析[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张舒;徐鉴;;两时滞诱发的Internet拥塞控制模型的复杂非线性动力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10 郭省力;秦忠兰;;IP网络中的拥塞控制[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N];人民邮电;2000年

2 聂荣 雷振明;NGN传输协议的研究[N];人民邮电;2003年

3 清华大学 程鹏 林闯 戴琼海 吴秋峰;组播中的拥塞控制[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英智;基于公式的拥塞控制机制[N];计算机世界;2001年

5 林闯 罗万明;TCP 基于窗口的端到端的拥塞控制机制[N];计算机世界;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大为;互联网拥塞控制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及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罗万明;支持服务质量QoS的拥塞控制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1年

3 詹振球;互联网拥塞控制系统稳定性及非线性动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刘玉良;互联网拥塞控制系统的非线性稳定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赵永祥;端到端拥塞控制的强制实施及多流控制器[D];北方交通大学;2001年

6 杨晓萍;TCP拥塞控制和区分服务队列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刘拥民;下一代Internet拥塞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任立勇;面向网络QoS的拥塞控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9 章淼;互联网端到端拥塞控制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叶晓国;基于主动网络的多播拥塞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铁;基于FAST TCP拥塞控制分析与改进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斌;SCPS-TP协议中拥塞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唐琳;内容中心网络拥塞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马金金;基于速率的网络拥塞控制协议若干技术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5 马翔宇;基于多路径TCP拥塞控制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云灿;POF-CCN中的实时媒体传输与拥塞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张悦;移动容迟网络中基于能量约束的拥塞控制平衡策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8 王斌;机会网络路由策略及拥塞控制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9 熊晨霖;Semi-TCP在海洋互联网中的应用仿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祁彦;延迟容忍网络的拥塞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316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9316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3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