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智能手机的声波近场通信系统研究与设计

发布时间:2018-06-01 09:29

  本文选题:声波近场通信技术 + 差分相移键控 ; 参考:《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智能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智能设备间的近距离互联的需求,使得近场通信技术得到合适的应用平台。在多种的近场通信技术之中,声波近场通信技术具有硬件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点,能够广泛应用于移动支付、设备配对、小数据传输等场景中。而目前对声波近场通信技术研究相对较少,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因此该技术具有比较大的研究意义,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智能设备间近距离通信的发展。本文对声波近场通信技术进行了研究,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由于声波近场通信系统在信源与信宿中传递的是数字信号,所以声波近场通信系统属于数字通信系统。论文首先对数字通信系统整体的框架和流程进行了介绍,并研究了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包括信道编码技术、数字调制和解调技术等。2.在数字通信系统的基础上,论文对基于智能手机的声波近场通信系统的框架和通信流程进行了设计。3.在系统的调制方式的选择上,参考水声通信系统使用DPSK和OFDM调制技术对声波信号进行调制,分别设计了DPSK和OFDM两个系统,并对两个系统进行了仿真,确定了有效的调制解调方法。4.在Android系统上完成了声波近场通信系统的开发,实现了信号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整个通信流程,发送端流程包括基带信号的产生,卷积码的编码,DPSK和OFDM信号的调制,控制扬声器发出声波信号;接收端流程包括控制麦克风接收声波数据,DPSK和OFDM信号的解调,维特比算法对卷积码的译码。整个系统使用JAVA编程语言编写,并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对系统进行架构。5.论文最后对所开发的软件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准确有效,表明所开发的声波近场通信系统能够完成智能手机间的近距离通信的功能,操作简单,便于推广使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intelligent devices have become a necessity of daily life, and the need of clos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intelligent devices makes the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et suitable application platform. Among various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coustic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hardware cost and easy to use.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mobile payment, equipment matching,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and other scenarios.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acoustic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relatively few, and there is no unified standard, so it has a broad research space, so this technology has a relatively large research significance. Further research on it will be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lose-distan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intelligent devices. In this paper, the acousti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studied, and the following work has been done: 1. Acoustic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a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because it transmits digital signals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he receiver. Firstly, the whole framework and flow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 introduced,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system are studied, including channel coding technology, digital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technology, etc. On the basis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designs the framework and communication flow of soni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smart phon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modulation mode of the system, the acoustic signal is modulated by DPSK and OFDM modulation technology. The DPSK and OFDM systems are designed, and the two systems are simulated. The effective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method. The development of acoustic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completed on Android system, and the whole communication flow from the transmitter to the receiver is realized. The flow of the transmitter includes the generation of baseband signal, the modulation of the convolutional code coding DPSK and the OFDM signal. The receiver includes the demodulation of DPSK and OFDM signals by the microphone, and the decoding of convolutional codes by the Viterbi algorithm. The whole system is written with Java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is constructed by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Final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veloped software is tested, and the test results are accurate and effecti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ed acousti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can complete the function of clos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mart phones, which is easy to operate and easy to popularize. It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53;TN91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志华;;浅析通信系统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分析[J];广东科技;2007年09期

2 王采斐;通信系统新产品 给出差人员带来福音[J];自动化博览;1994年01期

3 郑士贵;光学通信系统的发展[J];管理科学文摘;1997年01期

4 杜莹;王琪;任宁宁;;高新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硅谷;2013年18期

5 毛金丽;;浅谈高新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4年05期

6 宋笑亭;高空平台通信系统及其应用[J];中国科学(A辑);2000年S1期

7 王晓红;浅谈广州北环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改造[J];交通标准化;2001年06期

8 郭志永;新一代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建设及未来需求方案[J];通信世界;2002年29期

9 丁雷;;关于通信系统局网互联维护分析[J];民营科技;2009年11期

10 张建华;;军队CDMA通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亮;;应用云技术打造通信系统集中网管平台[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中国智慧城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琳;辛永平;范文新;刘海峰;;基于排队论的防空通信系统性能优化分析[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亮;;应用云技术打造通信系统集中网管平台[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宝;;特殊通信系统的设计研究[A];OFweek宽带通信与物联网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万兴立;;浅析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方案的研究[A];2013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6 张兴隆;苏罗辉;杨敏;;超高可靠安全关键通信系统研究[A];探索 创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10年

7 郑涛;尹军祖;张民;高航;;关于《公安通信系统》课程实验设计的思考[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胡英楣;沈文海;陆春信;;多进程并发在国内通信系统的应用[A];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开发应用论文集(二)[C];2006年

9 王铁峰;霍志成;焦玉斌;;通信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防护[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薛彩姣;张卓;张洪顺;朱红伟;;CDMA通信系统中的几种编码序列及仿真[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郑凤岐 通讯员 杨建军;我省着手建设防治非典信息通信系统[N];山西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郑凤岐 本报通讯员 杨建军;我省为何要建防治非典信息通信系统[N];山西日报;2003年

3 陈翔;揭密地铁5号线通信系统[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4 陆芬华;南阳装备地下救生通信系统[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9年

5 特约通讯员 王群 龙泽群;全军通信系统研究生培养走上快车道[N];解放军报;2000年

6 刘葵;天诺移动跟踪和通信系统问世[N];通信产业报;2000年

7 记者 杨珏;我省防治非典信息通信系统正式启动[N];山西日报;2003年

8 李进才 盛道文;黄河通信专网自己的通信系统[N];中国水利报;2004年

9 记者赵亚辉;CDMA通信系统全面升级[N];人民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逄丹;建设立体通信系统迫在眉睫[N];通信产业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庆贵;卫星光CDMA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2 吴国强;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江小平;舰载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梅林;加权类分数傅立叶变换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齐本胜;皮卫星星载通信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陈殿仁;激光目标识别与通信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0年

7 刘其凤;通信系统中电磁脉冲效应的混合仿真方法和作用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林雁;LTE无线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张炬;TDMA和CDMA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10 孙海欣;基于动态谱接入的变换域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星;隐身通信系统中部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杜蓉;基于LED的星载光无线CAN通信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5年

3 张焕井;Large MIMO通信系统中ⅡC检测算法的研究与优化[D];山东大学;2015年

4 谢鹏;磁浮通信系统中频模块多通道数字化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小莉;红外语音通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延安大学;2015年

6 相生奇;基于卫星重叠通信的应急救援通信系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陈超群;SC-FDE和OFDM双模式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王桂莲;大气湍流模型对OAM复用通信系统的串扰及抑制方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9 李宁,

本文编号:1963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963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4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