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一种基于非参数贝叶斯理论的语音增强算法

发布时间:2018-06-12 05:07

  本文选题:稀疏表示 + 非参数贝叶斯 ; 参考:《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非参数贝叶斯理论的语音增强算法,在稀疏表示的框架下,把字典学习、稀疏系数表示和噪声方差估计融合成一个贝叶斯后验估计的过程,并利用Spike-Slab先验加强稀疏性.首先,将带噪语音分解为干净语音、高斯噪声和残余噪声3个子信号,分别对该3种子信号采用不同的先验概率模型表达,接着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计算出3个模型中每个参数对应的后验概率,最后基于稀疏表示的框架重构出干净语音.实验数据使用NOIZEUS语音库,采用PESQ和SegSNR作为质量评价指标,分别在信噪比为0,5和10dB的高斯白噪声、火车噪声和街道噪声上验证了其可行性,并与多种常用语音增强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其在低信噪比非平稳噪声情况下的增强效果更为理想.
[Abstract]:A speech enhancement algorithm based on non-parametric Bayesian theory is propos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parse representation, dictionary learning, sparse coefficient representation and noise variance estimation are fused into a Bayesian posteriori estimation process. Spike-Slab is used to enhance sparsity. Firstly, the noisy speech is decomposed into three sub-signals: clean speech, Gao Si noise and residual noise, and the three subsignals are expressed with different priori probability models. Then the Markov chain-Monte Carlo algorithm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posteriori probability of each parameter in the three models, and the clean speech is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sparse representation framework. The experimental data are used in Noizus language base, PESQ and SegSNR are used as the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on the Gao Si white noise, train noise and street noise with a signal-to-noise ratio of 0 ~ 5 dB and 10 dB, respectively, and is compared with a variety of common speech enhancement methods. It is found that the enhancement effect is bett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non-stationary nois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学院;
【分类号】:TN912.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光锐,虞晓;基于二阶前向结构和信息最大理论的语音增强算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7期

2 姚峰英,张敏;用于语音增强的高频信噪比度量[J];声学学报;2002年05期

3 彭煊,刘金福,王炳锡;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语音增强[J];信号处理;2002年05期

4 王金明,张雄伟;一种基于自适应模糊滤波的语音增强方法[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杨汇军,郑海英,王立红;语音增强方法的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徐爽,韩芳芳,郑德忠;基于阈值的小波域语音增强新算法[J];传感技术学报;2004年01期

7 孙新德;一种改进的语音增强方法及实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钱国青;赵鹤鸣;;基于改进谱减算法的语音增强新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35期

9 王晶,傅丰林,张运伟;语音增强算法综述[J];声学与电子工程;2005年01期

10 杨毅;杨宇;余达太;;语音增强及其消噪能力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凯;俞蒙槐;胡上序;付强;;语音增强系统性能评测方法综述[A];第四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2 王建波;林本浩;田春明;刘睿;;语音增强及其相关技术研究[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牛刚;任新智;吴国庆;;谐波能量汇集度在语音增强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4 国雁萌;;一种极低信噪比条件下的语音增强方法[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江峰;李晓东;;适用于抑制非平稳背景噪声的语音增强算法[A];中国声学学会2003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3]论文集[C];2003年

6 阎兆立;杜利民;;维纳后滤波语音增强算法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7 刘淑华;胡强;覃团发;万海斌;;语音增强算法的研究[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魏臻;张景达;陆阳;;嵌入式系统中语音增强改进算法的研究[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9 杨威明;;基于阈值的小波变换语音增强方法[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王世伟;胡笑浒;郑成诗;李晓东;;一种改进的基于能量差语音增强算法[A];中国声学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世峰;变换域语音增强算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尹伟;基于模型的语音增强方法及质量评估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王海艳;基于统计模型的语音增强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方瑜;语音增强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姚峰英;语音增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

6 夏丙寅;面向移动通信的单通道语音增强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7 徐勇;基于深层神经网络的语音增强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陶智;低信噪比环境下语音增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王娜;基于小波变换与约束方差噪声谱估计的语音增强算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10 赵彦平;基于稀疏表示的语音增强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佩霖;双通道语音增强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陈成斌;针对于家居环境的语音增强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魏有权;基于噪声估计的语音增强算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曹后斌;有色背景噪声环境下语音增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马小惠;阵列语音增强在车载环境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李达;无线声学传感器网络中分布式语音增强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高珍珍;基于梅尔频谱域HMM的语音增强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8 宋环宇;全数字助听器语音增强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王永杰;基于麦克风阵列的语音增强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穆俊生;基于特征值筛选的子空间语音增强算法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08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008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8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