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GPON动态带宽分配及安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7 20:08
【摘要】:随着光纤接入(FTTx)技术的快速发展,PON网络作为一种理想的接入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其中GPON凭借其高带宽、全业务QoS保证、高效率和强大的OAM功能等优点,现已成为了光接入网的主流技术,因此对于GPON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有意义。本文主要针对GPON系统安全性和动态带宽分配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于GPON的安全性来说,由于其简单的拓扑结构及其下行广播数据的传输机制,在通信过程中,数据可能会被窃听,进而会威胁到系统的安全,因此有必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再进行传输。本文对GPON加密系统和AES算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对GPON系统下的计数器模式AES算法进行了硬件仿真实现。动态带宽分配是GPON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动态带宽分配,可以为上行的ONU提供相应的授权带宽。由于GPON标准G984.3中未对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做明确规定,因此可以自行设计,一个好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配上行带宽,以提高带宽利用率,降低时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CONT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通过对不同优先级的T-CONT依次分配上行带宽,最后在OPNET软件平台上对算法进行建模仿真,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ptical fiber access (FTTx) technology, PON network, as an ideal access mod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popular. GPON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technology of optical access network because of its high bandwidth, full service QoS guarantee, high efficiency and powerful OAM function, so the research on GP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wo aspects of GPON system security and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For the security of GPON, because of its simple topology and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downlink broadcast data, the data may be eavesdropping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which will threaten the security of the system, so it is necessary to encrypt the data. And then transmit it. In this paper, the GPON encryption system and AES algorithm are studied in detail, and the counter mode AES algorithm in GPON system is implemented by hardware simulation.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GPON.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can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ized bandwidth for the uplink ONUs. Since the GPON standard G984.3 does not specify the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algorithm, it can be designed by itself. A good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algorithm can allocate the uplink bandwidth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andwidth utilization and reduce the delay. In this paper, a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CONT is proposed. The uplink bandwidth of T-CONT with different priorities is allocated in turn. Finally, the algorithm is modeled and simulated on the platform of OPNET,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algorithm are verified.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郎为民;靳焰;王逢东;杨宗凯;;GPON技术研究[J];电子与电脑;2005年12期

2 郑宏;;BroadLight:GPON是下一代光接入的首选[J];通信世界;2006年21期

3 王岱;;关于GPON发展中若干问题的辨析[J];电信科学;2006年09期

4 ;ZTE GPON System on Show at ITU Telecom World 2006[J];ZTE Communications;2006年04期

5 ;GPON PK EPON[J];信息网络;2007年04期

6 ;GPON:低成本实现三重播放[J];通信世界;2007年35期

7 王岱;;GPON发展中若干问题的辨析[J];通讯世界;2007年03期

8 邓志巍;;GPON标准系列介绍[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8年02期

9 舒文琼;;爱立信:全球GPON起飞在即[J];通信世界;2008年20期

10 徐正清;;GPON技术和应用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Circuit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PON ONU[A];第十六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11年

2 饶鑫伟;王令侃;侯辛;;基于GPON技术的接入网络应用研究[A];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秦雷;;浅析GPON系统的关键技术[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夏瑞芳;李广成;;GPON技术应用于宽带无线接入[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曹钟慧;;GPON技术及在世博园区的应用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孙世杰;吴重庆;倪东;盛积业;高华丽;陈春桢;;基于Nios Ⅱ的GPON网络接入方案[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徐勋业;;GPON关键技术的发展与研究[A];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孙文燕;孙丹宁;;关于GPON关键技术的性能分析[A];全国第十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朱乐君;张江鑫;;GPON用户终端的硬件电路设计[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邓爱东;;GPON下行中32比特并行解扰方案[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淼;GPON实现全业务部署[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2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 王岱;GPON:争当主角[N];计算机世界;2006年

3 ;GPON技术与标准的最新发展[N];人民邮电;2007年

4 于尚民;GPON明年底有望商用[N];通信产业报;2007年

5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 敖立;GPON跨越互通门槛[N];通信产业报;2008年

6 敖立;我国率先实现GPON关键设备互通[N];人民邮电;2009年

7 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传输与接入研究部;保证GPON良好互通的关键技术[N];人民邮电;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智鹏;爱立信GPON渐入佳境[N];计算机世界;2010年

9 本报记者 陈宝亮;GPON后来居上[N];通信产业报;2011年

10 孚讯科技 芮行;全球GPON业界产品进展和市场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欣;GPON网络中MAC层相关技术的研究及DBA算法的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娜;GPON ONU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柯春林;GPON技术原理与广东移动GPON工程规范制定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郑万立;GPON系统中共享缓存模块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任波;GPON系统局端硬件设计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董平;基于GPON技术的小区融合通信系统[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秀芳;兰州铁通基于GPON的接入网工程设计与实践[D];兰州大学;2015年

7 张维维;基于GPON技术的小区网络改造方案设计及实现[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8 周全;基于GPON技术的家庭宽带接入网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伍彩;基于GPON技术的小区宽带接入网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吕建勋;基于GPON技术的FTTH接入网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30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130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0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