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面向5G移动通信系统的极化码构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30 07:28
【摘要】:在信道编码技术领域,追求香农极限容量一直都是通信学者们梦寐以求的目标。早期的Turbo码和Low-density Parity-check(LDPC)码技术已经十分接近这一目标,但是没能得到严格的数学理论证明,目前唯一能够达到香农极限的信道编码技术也只有极化码技术.极化码是一种基于信道极化现象而产生的一种信道专属编码,关于极化码的理论研究可以被划分为极化码的构造方法以及极化码译码算法的研究。研究极化码构造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在信道产生极化之后精准的挑选出信道容量趋近于“1”的比特信道来传送有用的信息位,而研究极化码译码算法的目的则是在信息接收端以最精确的方式还原发送端所传送过来的信息。本文首先对极化码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详细分析和介绍了信道极化现象及性质,对信道合并与拆分过程及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解与说明。紧接着对极化码的编码与译码进行的了仔细的分析和研究,目前针对译码算法的研究已经相当的成熟和普遍,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译码算法分别是Successive cancellation decoder(SCD),SCLD和CRC-SCLD译码算法,而关于极化码构造方法的研究则相对稀少,并且通过改进编码构造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极化码的性能。接着对Monte-Carlo方法,Density evolution方法和高斯近似估计方法这三种经典的编码构造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与研究,Monte-Carlo算法的精确度过度依赖重复计算的次数,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其复杂度十分的高。密度演进算法的精确度虽然非常高,但是该方法在计算的过程中涉及到卷积运算,这对硬件的要求十分的苛刻。高斯近似估计方法存在极化速率过低的问题。最后本文回归到极化码编码构造的本质,通过设计不同的巴哈塔切亚参数来进行极化码的编码构造,然后对这些参数构造的极化码进行性能评估,从中挑选出性能最好的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通过设计参数的构造方法在性能上十分的接近于高斯近似估计方法,其不存在极化速度慢的问题,而且在所有构造方法中具有最低的计算复杂度。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channel coding, the pursuit of Shannon limit capacity has always been the goal of communication scholars. The early Turbo code and Low-density Parity-check (LDPC) code technology have been very close to this goal, but the strict mathematical theory has not proved that the only channel coding technology that can reach Shannon limit is polarization code technology. Polarization code is a kind of channel exclusive coding based on channel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polarization cod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polarization code and the study of decoding algorithm of polarization code.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of polarization code construction is to select exactly the bit channel whose channel capacity approaches "1" to transmit useful information bits after the channel is polarized. The purpose of studying the polarization code decoding algorithm is to restore the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by the sender in the most accurate way.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polarization codes is analyzed and studied in detail, the polarization phenomena and properties of channel are analyzed and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the process and principle of channel merging and splitting ar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in detail. Then, the coding and decoding of polarimetric codes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carefully.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decoding algorithms has been quite mature and universal. The three most representative decoding algorithms are Successive cancellation decoder (SCD) and CRC-SCLD decoding algorithms,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polarization code is relatively rar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polarization code can be improved effectively by improving the coding method. Then, three classical coding methods, Monte-Carlo method, Density evolution method, and Gao Si approximate estimation method, are compared in detail and the accuracy of Monte-Carlo algorithm is studied. Therefore, its complexity is very high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lthough the accuracy of density evolution algorithm is very high, it involves convolution op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alculation, which is very demanding for hardware. The Gao Si approximate estimation method has the problem of low polarization rate. Finally, this paper returns to the essence of the encoding construction of polarization code, designs different parameters of Bahatatchea to construct the code of polarization code, and then evaluat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olarimetric code constructed by these parameters, and selects the best parameter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based on the design parameters is very close to the Gao Si approximate estimation method in performance and has the lowest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among all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without the problem of slow polarization speed.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911.22;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明,张国平;纯态纠缠源条件下密集编码的信道容量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王君;朱世华;王磊;;平坦衰落环境中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衰落相关与信道容量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年02期

3 周四清;;一类小波域图像乘性水印信道容量的计算[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35期

4 张远平;王雅;仲波;;二维受限编码信道容量的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24期

5 田大钢;;关于单位成本信道容量的注记[J];通信学报;2011年04期

6 巩慧叶;张远平;李鹏;;二维非对称受限编码信道容量的证明[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年02期

7 彭纪纲;一类输入受限码信道容量的估算[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5年S3期

8 吴俊杰;;信道的容量:同一时间内传输多组信号[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17期

9 蒋丽珍,邬良能,余虹;单模压缩信道的纠缠辅助容量[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王君,朱世华,王磊;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信道容量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屠佳;蔡跃明;;双向中继对秩亏MIMO信道容量的影响[A];2009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小林;方朝曦;;考虑阴影衰落的分布式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信道容量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宝妹;李琳;李正权;;一种基于匙孔信道的空时网格编码技术研究[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谦;岳殿武;;具有同信道干扰的MIMO各态历经信道容量研究[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蕾蕾;洪伟;;视距传输下散射体对MIMO无线信道的影响[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黄海燕;王秉中;;UWB室内无线信道建模方法研究进展[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7 于晓燕;王加庆;杨绿溪;;基于PSAM的MIMO时间—频率双选择性信道的信道估计[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8 朴大志;李启虎;孙长瑜;;两种典型浅海水声MIMO信道容量的研究[A];2005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闫秋娜;岳殿武;;具有同信道干扰的MIMO系统信道容量研究综述[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崔燕妮;陆安现;申东娅;;Rayleigh-Lognormal衰落MIMO信道容量的研究[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DFS:有关802.11n的新话题[N];网络世界;2008年

2 陈代寿;MIMO提高信道容量[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王舒;MIMO: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N];人民邮电;2006年

4 华为 刘方;802.11ac为WLAN带来的六大变革[N];中国计算机报;2012年

5 ;VoIP向何处去[N];网络世界;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军;多小区多用户MIMO系统干扰对齐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Balla Moussa Coulibaly;宽带与宽带虚拟MIMO无线信道传输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任海英;干扰对齐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董政;对称α稳定分布噪声下稀疏双选信道估计与编译码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5 张福新;协同车辆安全系统自适应信道拥塞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蒲旭敏;近距离多天线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王妮娜;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无线多径信道估计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8 周玮;车辆对车辆无线衰落信道建模与仿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冯绍鹏;多天线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等问题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10 刘寅生;OFDM系统中基于面向判决的信道估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文娟;高移动场景下有限反馈信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冯肖扬;WIMAX信道解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曲博;基于分簇的干扰对齐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程宁;室内全双工自干扰信道测量与建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张志佼;多用户空间相关MIMO信道容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6 周涛;基于FPGA的线性干扰对齐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吴立新;多用户中继干扰信道中干扰对齐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付强;MIMO信道容量仿真分析与干扰信道编码方案实现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呼树同;基于MIMO的可见光通信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戴锡平;MIMO-OFDM系统接收中信道估计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54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154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b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