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OFDM的DFT加扰矢量码分多址接入技术

发布时间:2018-08-24 21:17
【摘要】:为解决基于多载波的多址系统在出现子载波深度衰落时系统性能下降的问题,根据矩阵置换原理,提出了一种DFT加扰矢量多载波码分多址接入系统(DFT-VMC-CDMA).该系统利用张量积(Kronecker积)的矩阵分解性,引入矢量正交频分复用(V-OFDM)技术对发射信号进行组合排列,通过对张量积的矩阵向量求解获得分集增益抑制单一子载波上的衰落,并基于r循环信道矩阵的分解特性,加入DFT扩展和加扰前缀,减小系统复杂度和峰平比.通过仿真验证可知,该系统性能与传统的多载波系统相比,在20 d B高信噪比条件下,比上行链路的多载波直接序列码分多址(MC-DS-CDMA)平均提升6 d B,比下行链路的多载波码分多址(MC-CDMA)平均提升0.5 d B,达到了理论上的多径信道分集增益界;此外,新系统还降低了峰平比,提升了频谱效率,如当载波数为64,块长为8,保护间隔为12时,峰平比降低了2 d B,频谱效率提升了10%.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of multicarrier based multiple access system (MMA) in the presence of deep subcarrier fading, a DFT scrambling vector multicarrier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DFT-VMC-CDMA)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matrix permutation principle. Based on the matrix decomposition of the tensor product (Kronecker product), the vect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V-OFDM) technique is introduced to combine the transmitted signals. By solving the matrix vector of the tensor product, the diversity gain is obtained to suppress the fading on a single subcarrier. Based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r-cyclic channel matrix, the DFT extension and scrambling prefix are added to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the system and the peak-to-average ratio.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multicarrier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of 20 dB. Compared with uplink multicarrier direct sequence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MC-DS-CDMA) and downlink multicarrier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MC-CDMA), the average increase is 6 dB and 0.5 dB respectively, which achieves the theoretical multipath channel diversity gain bound. In addition, the new system also reduces the peak-to-average ratio. When the carrier number is 64, the block length is 8, the protection interval is 12:00, the peak-to-average ratio is reduced by 2 dB, and the spectrum efficiency is increased by 10%.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编码与传输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032002,60872014) 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项目(111工程)(111-2-14) 瑞典科学与技术合作项目(2008DFA12160)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云龙,,吴彦群;码分多址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讲座──第二讲 码分多址的概念[J];电信技术;1994年02期

2 张立志,齐咏杰,陆杰青,李彤;高阶多载波码分多址中的峰均功率比分析[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宋瑞华;码分多址[J];有线电视技术;2002年02期

4 廖明,余平,杨士中;两种多载波码分多址系统模型的一致性[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0期

5 陈雷,贾志成 ,王志勤;多相正交序列在光纤码分多址通信中的应用[J];山东电子;2004年01期

6 孙孺石;码分多址系统的抗干扰分析[J];电信快报;2004年12期

7 孙孺石;码分多址系统的抗干扰分析[J];移动通信;2004年12期

8 肖登坤,张其善,李世鹤;基于码分多址系统的多级业务接纳研究[J];电子学报;2005年08期

9 方朝曦;刘召伟;王宗欣;;一种群正交频码分多址系统[J];通信学报;2005年12期

10 孙世豪;;高效率的码分多址通信系统[J];计算机与网络;197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雯;陈建明;章坚武;;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不同信道下的性能分析[A];浙江省电子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红娟;孙超;;一种码分多址水声多用户通信系统仿真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高红梅;鄂勇军;唐小虎;;一种改进的MC-CDMA系统[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4 贾志成;周宇翔;赵晓群;;多相序列的相关性研究[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卢邵平;何婕;任刚;徐家品;杨万全;陈冰海;;多载波码分多址(MC-CDMA)均衡方案性能比较[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少谦;;CDMA码分多址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A];四川省通信学会一九九五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7 廖明;张志华;余平;;多载波频率分集CDMA在瑞利衰落信道下的性能[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黄允祺;;移动通信CDMA(码分多址)技术的新发展—SCDMA(时分双工—码分多址)技术介绍[A];四川省通信学会199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杜晓实;聂在平;杨峰;;CDMA中的一种新型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杜晓实;聂在平;杨峰;;CDMA中的一种新型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张平力;大区域码分多址连接样机通过验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杨欣欣;GPRS:通向3G的里程碑[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1年

3 记者 蒲立业;中兴公司研制出国产CDMA系统产品[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国栋;CC-CDMA的码构造及系统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贝;基于ad hoc网络的码分多址技术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钱文瑞;MC-CDMA及MC-DS-CDMA信号的参数估计[D];重庆邮电大学;2016年

3 程焱;码分多址无中心无线数字收发机的研究与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4 杨华;混沌数字码分多址通信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及性能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3年

5 杨霖;对称超松弛预处理迭代方法在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6 张爱菊;混沌在异步码分多址通信系统的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7 石军;混沌理论在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8 马凌;直扩码分多址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艳;空时编码与空时频扩展码分多址的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门华江;基于System View的码分多址研究与仿真[D];大连海事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202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202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0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