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等离子体天线开启时间光电时差测量法

发布时间:2019-09-24 07:07
【摘要】:将发射光谱信号引入到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天线开启时间测量当中,根据等离子体光信号与激励电压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辉光等离子体天线的开启时间。结果发现该方法可有效测量直流和频率较高的交流辉光等离子体天线开启时间。直流和kHz级交流等离子体天线开启时间约为在1ms,MHz级交流等离子体天线开启时间在0.5ms左右。而对于50Hz低频交流等离子体天线,由于放电状态不稳定,测量误差较大。天线的开启时间与激励电源的功率和电源的响应时间有很大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随放电功率增加,天线的开启时间缩短。同时放电功率的增加也增大了天线开启时间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误差减小,为1%~2%。
【图文】:

示意图,辉光等离子体,开启时间,天线


=(l+d)/c(7)式中:l是等离子体放电管外壁到光纤探头的垂直距离;d是管壁厚度;c为光速。该时间经计算在10-11s左右,光电倍增管响应时间也在ns量级,因此利用光电时差法测量的开启时间可近似表示为ton=ta-tb(8)光电时差方法将等离子体激励电压信号产生时刻到等离子体产生的时间延迟考虑在内,也考虑了等离子体信号产生到稳定的时间延迟。2实验根据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天线开启时间测量原理,天线开启时间测量装置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选取直流、工频交流、kHz级交流和MHz级交流源作为等离子体天线激励源。由于各激励源激励方式不同,图1(a)所示的为在直流和低频交流激励源激励条件下,等离子体天线开启时间测量原理示意图。放电管两端激励采用直连式,高压端连接示波器端口1,中间接入高压分压器以保护示波器端口1免受损坏,该通道称为“激励电信号采集通道”。示波器端口2与光电倍增管相连接,光电倍增管用于将等离子体发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传入示波器进行分析,为调节光-电信号强度,,示波器与光电倍增管之间连接调压器,该通道称为“光-电信号采集通道”。图1(b)所示的为利用高频激励源激励等离子体天线开启时间测量示意图,其与(a)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激励模式,高频等离子体天线这里采用电感耦合模式进行激励。接激励源的线圈端连接示波器端口1,示波器与电感线圈之间连接带阻滤波器,在10~50MHz频段内衰减约-35dB,用以保护示波器端口1,示波器端口2的连接方式与图1(a)一样。为减小测量误差,光电信号采集通道与激励电信号采

辉光等离子体,开启时间,天线,测量装置


052001-3Fig.2Deviceofmeasuringswitch-ontimeofglowplasmaantenna图2辉光等离子体天线开启时间测量装置图率P,具体测量细节参见文献[19]。3结果与分析3.1直流与低频交流天线测试结果根据等离子体天线激励模式的不同,直流与低频交流激励模式均采用直连式激励方法,而高频MHz量级交流激励下的等离子体天线采用电感耦合激励模式。根据图2的实验装置所示,示波器的两个通道分别接入光电倍增管和高压电源激励端。图3(a)所示的是利用光电时差法测量10kHz交流激励的辉光等离子体天线开启时间,图中上部分波形表示的是利用示波器接收到由光电倍增管采集到的光电信号,下部分波形表示的是由示波器采集到的激励电源的电信号。天线放电管长度为80cm,填充气体为Ne,放电功率为3W,光电倍增管光纤探头距离放电管1cm,从激励电源起始时刻到稳定光-电信号产生时刻之间的时间差约为1ms,即等离子体天线的开启时间为1ms。对等离子体天线开启时间测量结果中涵盖了放电信号的产生时间、激励电源响应延迟等影响等离子体天线开启时间的关键因素。Fig.3MeasurementofDCandlowfrequencyACplasmaantennas图3直流与低频交流等离子体天线开启时间测量直流激励模式下的辉光等离子体天线开启时间测量结果如图3(b)所示,放电管与图3(a)相同,放电功率为0.7W。上层的光电信号与下层的激励电压信号表现行为不同。在激励电压信号产生并上升的过程中,伴有等离子体光产生,但该光电信号不稳定,从开启激励
【作者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大连海事大学物理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9143) 上海市曙光计划(15SG44) 上海市科委项目(16040501700) 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2015M581585)
【分类号】:TN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志伟;王之江;赵国伟;徐杰;徐跃民;;等离子体天线的噪声测量及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2 梁志伟;徐跃民;;柱形等离子体天线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01期

3 于爽;曹立辉;陈金来;;等离子体天线研究概况及发展动态[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9年S1期

4 李学识;胡斌杰;李瀚宇;周海京;;等离子体天线研究与应用进展[J];现代电子技术;2010年05期

5 张德文;等离子体天线[J];航天电子对抗;1997年04期

6 刘良涛,祝大军,刘盛刚;等离子体天线的原理与设计[J];雷达与对抗;2004年04期

7 刘平;刘黎刚;邓记才;贾琦;;等离子体天线的发射特性[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3期

8 刘志勇;;等离子体天线研究与发展概况[J];计算机与网络;2008年23期

9 刘红;魏佳羽;李瑞晴;;解读等离子体天线[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02期

10 黄雪峰;陈斌;汪家友;;等离子体天线的基本原理及其构成[J];电子科技;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洋;何定全;张为;;基型的性能评价研究等离子体天线技术的最新发展[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2 邱景辉;韩雪;林澍;李高飞;;等离子鞭天线仿真分析[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赵建森;张芝涛;俞哲;田一平;;等离子体天线带宽特性实验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梁志伟;柱形等离子体天线性能和噪声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8年

2 李学识;基于表面波驱动的等离子体天线及其阵列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钱志华;等离子体天线的辐射与散射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波;高频等离子体天线辐射与散射特性的理论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2 彭天昊;米波宽带等离子体天线理论及其关键设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戴钊阳;基于等离子体的电扫描智能天线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4 汪秀;可重构广角天线及等离子体天线关键部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任静;单极柱形等离子体天线的多物理场研究[D];南华大学;2014年

6 耿纪超;等离子体天线及其阵列的基本性能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尹昌刚;等离子体天线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8 周双;等离子体天线阵列的辐射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梁超;等离子体天线及其射频作用的FDTD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10 陈楠;基于FDTD等离子体天线隐身及辐射性能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0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540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9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