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ITS和OPNET软件联合的短波网络仿真方法

发布时间:2019-11-22 13:36
【摘要】:针对OPNET网络仿真软件不能体现短波天波传输特点的问题,分析了短波天波传输信道的特性,给出了天波传输方式下的路径长度和传输损耗的计算方法。介绍了OPNET网络仿真软件和ITS短波信道模拟软件,结合信道计算方法和软件仿真原理,分析了两种软件在短波网络仿真中的契合点,提出了基于两种软件联合的短波网络仿真方法。通过将联合仿真方法在短波网络性能分析中的应用,得到的结果能够体现短波信道特点,说明该联合仿真方法能够为OPNET软件下的短波网络仿真提供较真实的短波信道环境。
【图文】:

天波传播,天波,短波,路径


OPNET软件提供无线信道的仿真数据,通过修改OPNET无线管道阶段程序,实现在OPNET网络仿真软件中更贴近实际的研究短波网络。1短波信道的传输特性1.1传输路径长度的计算短波通信的传播方式分为地波传播和天波传播。地波传播为视距传播,通信距离近,信号损耗小;天波传播的信号路径不同于地波传播,电波先辐射到电离层,经电离层反射到地面接收,传输距离通常可达到2000km~3000km。所以,天波信号的传输路径长度远远大于发射站与接收站之间的直线距离,由此造成的自由空间损耗和信号时延等结果都与视距传输不同。图1短波天波单跳传播路径如图1所示的天波传播模型中,假设地表和电离层都是平坦的,且电波在地表和电离层上的反射属于镜面反射。信号从发射站T点发出,在电离层P处经反射后折回地面接收站R点,O点为地球球心,D为发射站与接收站之间地表距离,d为地球球心O分别到发射站T和接收站R的两条直线夹角的弧度表示,则弧度d的计算方法为:(1)其中,x1、x2分别为发射站T和接收站R的地理纬度,,y1、y2分别为发射站T和接收站R的地理经度。由此可得地表距离:D=R·d。设电离层反射点P到地面的高度为h,则天波传播的路径长度可近似为:(2)1.2传输损耗计算传输损耗[9]定义为信号从发射天线发出到接收天线接收前信号的衰减程度,用dB表示。可以归纳总结为主要3类损耗:自由空间中的传输损耗(Lbf)、电离层吸收损耗(Li)和地面反射损耗(Lg)。因此,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信号损耗可以表示为:(3)式中,Gt、Gr分别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增益。设发射天线产生的信号功率为P,电波波长为,则在距离L的区域,功率密度为,自由空间接收站处接收总面积为,接收站接收总功率为

处理流程图,阶段数,处理流程,管道


2联合仿真方法描述2.1OPNET软件的无线管道阶段OPNET软件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网络仿真软件,为通信网络和分布式系统的建模提供了全面的模拟仿真开发环境,可以通过修改其特有的管道阶段模型来模拟无线信道环境。在管道阶段中,仿真内核对每个传输包与接收相关的各种属性值(如传输时延、信号增益、信号损耗等)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以常量的形式赋值给传输数据属性(Transmis-sionDataAttribute,TDA),TDA可理解为仿真内核中保留的存储空间,每个包有唯一的地址参数与之对应[11]。管道阶段中数据包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图2管道阶段数据处理流程在短波天波信道中,信号是经电离层反射到地面接收,不受地面障碍物和地形影响,而OPNET原有管道阶段属于视距传播,因此,信号以短波天波传输时需要将阶段2设置为闭合,避免传输链路因地形等因素中断。阶段5中计算传播路径长度L的方法需要重新定义,如式(2)所示。阶段7中对传输损耗的计算,原模型只考虑如式(4)表示的自由空间传输损耗(Lbf),因此,需要增加电离层吸收损耗(Li)和地面反射损耗(Lg),如式(3)所示。阶段4、6分别计算发/收天线的增益,原模型根据收发端的位置坐标和辐射角度计算天线增益,体现的是视距传输情形,显然不适用于短波天波传输。阶段11中仿真内核通过调用TDA中存储的SNR值,在调制曲线中读取相应的误码率(BER),而波形设计不同,信噪比-误码率曲线就不同,因此,需要参考短波波形设计,在OPNET中重新绘制调制曲线图。所以,为较准确反映短波信道特性,需要对管道阶段2、4、5、6、7和调制曲线6个方面进行及修改。2.2ITS信道模拟软件ITS软件在大量经验计算的基础上开发,用来研究短波频率、信号振幅与太阳活动、纬度及高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静;苏锦海;;OPNET在网络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6年06期

2 张文革;马玉祥;;基于OPNET的移动IP通信仿真跟踪及分析[J];无线通信技术;2006年01期

3 罗晴;罗林;;OPNET在企业组网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年02期

4 颉伟;张U嗚

本文编号:2564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564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5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