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圆特征恢复的鲁棒波束形成算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非圆特征恢复的鲁棒波束形成算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普遍应用于实际应用领域,鲁棒波束形成技术便一直是阵列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非圆信号在鲁棒波束形成技术领域的应用优势和潜力受到关注后,在实际通信与信息处理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于导向矢量失配等非理想因素的研究仍是非圆信号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研究的焦点。本文工作主要围绕基于非圆特征恢复思想的鲁棒波束形成方法,主要内容为:(1)基于对角加载(DL)技术,介绍一种利用信号非圆特征恢复准则构建代价函数确定对角加载量的鲁棒波束形成方法,称为非圆特征恢复对角加载(NRDL)鲁棒波束形成方法。相比于现有方法,该方法可实现最优加载量的自动计算,同时对指向误差也具有更好的鲁棒性。(2)基于EP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非圆特征恢复思想的特征空间投影(EP)鲁棒波束形成方法,NREP方法。该方法在EP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波束形成器输出的非圆特征系数构造代价函数修正主瓣中心指向,保证鲁棒性的同时尽可能提升波束形成器的输出性能。(3)探究了高阶非圆信号特性在鲁棒波束形成方法中的应用潜力,提出了基于高阶非圆特征恢复的对角加载鲁棒波束形成方法(HNRDL)和基于高阶非圆特征恢复的特征空间投影鲁棒波束形成方法(HNREP)。两种方法都不需要设置用户参数,且适用于任意阶非圆信号,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场合。此外,HNREP方法具有更加显著的性能优势的同时,对于旁瓣干扰信号的非圆特性不敏感,即使在干扰信号非圆率较高的情况下也能表现出良好的输出性能,因此,更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
【关键词】:阵列信号处理 自适应波束形成 鲁棒波束形成 非圆信号 对角加载 特征空间投影 非圆特征恢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11.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11-15
- 1.2.1 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的发展11-12
- 1.2.2 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的发展12-14
- 1.2.3 阵列信号处理中信号非圆特征的应用14-15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15-17
- 第2章 非圆信号及波束形成阵列输出信号模型17-24
- 2.1 引言17
- 2.2 非圆信号基本概念17-19
- 2.3 阵列输出模型及其相关知识19-22
- 2.3.1 问题模型19-21
- 2.3.2 阵列输出协方差矩阵及共轭协方差矩阵21-22
- 2.4 非圆特征恢复准则22-23
- 2.5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利用信号非圆特征恢复的鲁棒波束形成24-40
- 3.1 引言24
- 3.2 Capon波束形成器24-27
- 3.3 非圆特征恢复对角加载鲁棒波束形成方法27-29
- 3.3.1 对角加载Capon波束形成27
- 3.3.2 非圆特征恢复对角加载鲁棒波束形成27-29
- 3.4 非圆特征恢复特征空间投影鲁棒波束形成方法29-32
- 3.4.1 特征空间投影鲁棒波束形成29-31
- 3.4.2 非圆特征恢复特征空间投影鲁棒波束形成31-32
- 3.5 计算机仿真32-39
- 3.6 本章小结39-40
- 第4章 高阶非圆特征恢复鲁棒波束形成40-50
- 4.1 引言40
- 4.2 高阶非圆概念和定义40-41
- 4.3 高阶非圆特征恢复对角加载鲁棒波束形成41-43
- 4.4 高阶非圆特征恢复特征空间投影鲁棒波束形成43
- 4.5 计算机仿真43-49
- 4.6 本章小结49-50
- 结论50-52
- 参考文献52-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运合;张守宏;王胜华;尚海燕;罗永健;;基于拉伸处理的宽带频域接收波束形成方法[J];电波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2 程翥;李双勋;薛鸿印;皇甫堪;;一种简化的单约束波束形成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12期
3 刘贯领;汪素萍;余小琴;;一种稳健的柔性阵波束形成方法[J];应用声学;2011年01期
4 张光义;;数字波束形成方法在圆形阵列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雷达;1989年02期
5 孙长瑜,潘学宝;二维频域波束形成方法[J];应用声学;1997年02期
6 查代奉;廖英杰;卢国庆;;基于矩阵对角加载与泄漏迭代的广义最小平均p范数波束形成方法[J];电子技术应用;2007年10期
7 王荣博;侯朝焕;;基于三阶累积量的稳健盲波束形成方法[J];声学技术;2011年05期
8 王冬霞;周城旭;韩颖;孙福明;;非均匀傅里叶变换频率不变波束形成方法[J];信号处理;2013年06期
9 胡晓峰;肖勇兵;周江涛;;甚宽频信号波束形成方法[J];科技资讯;2009年05期
10 倪淑燕;程乃平;倪正中;;共轭虚拟阵列波束形成方法[J];电子学报;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周剑军;黄先锋;朱静;;一种新型多波束形成方法[A];全国第二届信号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C];2008年
2 崔琳;林关成;李亚安;;阵元失效缺陷阵波束形成方法研究[A];2008’促进中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志祥;常建平;;一种基于直接数据域算法的稳健波束形成方法[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常崇崇;康春玉;章新华;;一种宽带盲波束形成方法[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唐建生;孙超;;基于子阵合成的宽带波束形成方法[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6 潘点飞;程乃平;;数字波束形成方法在多目标测控中的应用[A];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7 北斗/GNSS用户终端技术[C];2014年
7 韩树平;舒象兰;;一种抑制栅瓣改善分辨力的宽带波束形成方法[A];2005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赵冬艳;熊童满;陈韶华;;三种窄带波束形成方法的性能比较[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3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赵羽;蔡平;王逸林;;基于自适应陷波滤波器的窄带波束形成方法[A];2004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孙法坤;章新华;;利用近场MVDR聚焦波束形成方法实现被动测距[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梦;MIMO雷达稳健参数估计与波束形成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联合天线选择与概率约束的稳健波束形成方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2 郭婷婷;基于非圆特征恢复的鲁棒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胡鹏;虚拟阵元波束形成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4 杨松涛;矢量阵宽带恒定束宽波束形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5 唐建生;时域宽带波束形成方法及实验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6 王良;基于四阶累计量的逆波束形成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宋健;余弦振幅加权定向地震波束形成方法[D];吉林大学;2015年
8 张潇;基于凸优化的稳健接收波束形成[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鹏;临近空间低仰角测控通信中的参数估计与波束形成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赵芳芳;波束形成方法在噪声源识别应用中的仿真和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非圆特征恢复的鲁棒波束形成算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56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