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压缩感知的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9 20:34
【摘要】:压缩感知是一种有效的稀疏信号处理工具,能够实现稀疏矢量的线性压缩与精确恢复,在语音和图像信号处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稀疏特性广泛存在于信号产生和处理的多个环节。在充分挖掘以及准确表征无线信号稀疏特性的基础上,压缩感知算法能够保证低复杂度和高精确度的稀疏信号恢复,从而提高无线资源利用率。因此,压缩感知技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通信信号处理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挖掘了空间调制和大规模天线在不同场景下的信号稀疏特性与无线传感网中的数据稀疏特性,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压缩感知的信号处理方法,从而提升了系统性能,使得压缩感知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拓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本文研究了基于空间调制 正交频分复用(Spatial Modulation-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SM-OFDM)的高铁通信系统的信号检测问题。首先推导了基于压缩感知的信号检测模型,但该模型中测量矩阵的高相关性使得常规的压缩感知算法性能恶化,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信号检测算法。本算法首先对测量矩阵进行分解,使分解后的子矩阵满足限制等距条件(Restricted Isometry Property,RIP),再求解所形成的压缩感知子问题,最后结合迭代过程消除干扰项。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有的技术方案,本算法克服了误码平层,将比特误码率(Bit Error Rate,BER)降低了一个量级,并具备较低的计算复杂度。针对基于广义空间调制 正交频分复用(Generalized Spatial Modulatio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GSM-OFDM)的高铁通信系统,本文分别对其信道估计与信号检测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一种信道估计方案。本方案采用块状导频设计来避免将未激活的子载波作为导频子载波,并通过线性延伸与线性内插相结合的方式,拟合信道的变化特性,以保证信道的精确估计。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案在较高信噪比下的估计精确度优于常规方法,且能够克服现有方法的估计精确度平层。此外,针对该系统的信号检测问题,证明了其符合压缩感知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压缩感知求解算法。本算法相比于基于SM-OFDM的高铁通信系统的信号检测算法,保留了其中的分解迭代过程以降低矩阵维度,但对于分解得到的每个子问题,采用了稀疏搜索的方法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有的技术方案,本算法获得了更好的检测精确度,其BER降低程度超过了一个量级。本文研究了大规模天线双选信道估计问题。首先挖掘了天线间基扩展系数的共稀疏特性,再通过导频图案设计,构建了具备块共稀疏结构的待恢复系数矩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块分布式压缩感知的信道估计方案,并通过设计块离散统计导频优化算法进行导频位置的优化,以降低测量矩阵的块相关性,进而保证块分布式压缩感知问题的精确求解。本方案突破了大规模天线双选信道估计导频需求过高的限制,在相同的导频开销和归一化多普勒下,达到了与单天线双选信道估计方案相近的估计精确度。本文研究了基于分布式存储的无线传感网的数据聚合问题。为提升网络能效,在充分挖掘数据空时相关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空时压缩网络编码方案来进行数据的扩散与聚合。在此基础上,将采样数据与变换域系数之间的关系建模为张量压缩感知问题。利用张量压缩感知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测量矩阵的分离优化,从而保证了数据的精确恢复。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的数据聚合方案,本方案可以在保证相同的数据恢复精确度的情况下,减少收发数据量,将传感网的能量效率提升20%。综上所述,本文拓展了压缩感知的应用场景,丰富了压缩感知的求解算法,推进了压缩感知在无线通信中的研究与实现。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锐;;5G无线通信技术概念及其应用探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9年10期

2 郑凯;杨智;董鑫;袁雅妮;罗厚福;陈龙;;无线通信技术在数字化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9年10期

3 冼庆祺;;5G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跟踪与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年08期

4 张树凯;;无线通信技术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农机;2019年20期

5 刘丛;;5G无线通信技术概念及其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9年20期

6 许建涛;朱立雷;;5G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探析[J];中国新通信;2019年20期

7 樊宇航;黄元清;张家同;;无线通信技术在数字化发展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年20期

8 黄宗伟;;高职无线通信课程的创新型教学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08期

9 黄宗伟;;新时期下无线通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21期

10 孔雀;;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其融合发展[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席亚飞;;5G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跟踪与分析[A];2017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2 ;四川学会召开2015年无线通信学术交流会[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简讯:四川学会无线通信专委会召开换届及学术交流会议[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李冰琪;;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浅析[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5 ;关于四川省通信学会无线通信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调整和换届有关情况的通报[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6 王化磊;潘成康;;绿色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加强数字化 信息化 现代化建设 切实提高水上应急无线通信与指挥能力[A];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第二届中国政府电子政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李明亮;王聪;;传输速率为10Gbps的太赫兹无线通信系统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刘洁;;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6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7年

10 张雯;杨延嵩;;基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多路数据传输中的天线技术研究[A];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2018年第二十二届网络新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遥歌;企业无线通信步入2.0时代[N];人民邮电;2017年

2 本报记者 徐姗姗;华为引领企业无线通信2.0时代[N];通信产业报;2017年

3 ;上海邮通加紧介入无线通信[N];中国证券报;2002年

4 卿晰;快乐着新一代无线通信[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5 记者 范毅波;亚太无线通信高增长[N];网络世界;2000年

6 周晓娟;光载无线通信铺路全国性物联网[N];通信产业报;2009年

7 李宝杰 崔静 文涛;手机之父:手机应回归通信,,回归便宜[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对无线通信发展的展望(二)(待续)[N];科技日报;2000年

9 ;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对无线通信发展的展望(六)[N];科技日报;2000年

10 ;全面加强公安无线通信建设[N];人民公安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博;基于压缩感知的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2 袁方超;能量采集无线通信系统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3 沈梦魁;无线通信中的室内中继技术及其关键器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4 刘思明;毫米波光载无线通信系统链路优化及其信道均衡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5 谢志鹏;基于光子信号处理技术的高性能光载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6 武刚;多入多出无线通信中的信道模型、空时编码及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7 李静;低信噪比无线通信信号非合作接收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8 陈鹏;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9 李凡;无线通信中的混合ARQ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金江;多入多出无线通信系统优化发送与接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烁;舱体环境下SDR-TR-MIMO无线通信系统建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冯瀚;应用于无线通信的F类功率放大器[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刘细苟;车载无线通信系统优化设计[D];东南大学;2019年

4 次仁德吉;基于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交通报警网络通信方案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9年

5 李元健;人工噪声提升无线通信系统安全性能研究[D];华侨大学;2019年

6 郑田;5G低频候选频段传播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7 梁正之;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8 潘琳;基于TD-LTE的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综合业务承载方案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9 李晨;混沌理论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10 李鹏;专网无线通信在煤矿中的应用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33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633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4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