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多信道TDMA自组织网络链路调度算法研究与开发

发布时间:2020-09-27 08:15
   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无需网络基础设施、可以自适应网络拓扑的分布式无线网络,因为其自组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救灾等领域。移动自组织网络利用无线信道进行通信,因此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和自组织网络的分布式控制特点使得为自组织网络设计一个高效的MAC(Multiple Access Control)协议变得十分困难。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协议具有较高的吞吐量,但是在传统的单信道移动自组织网络中,节点工作在半双工的方式,多跳的情况下端到端时延仍然难以得到保障,因此通过使用多个独立的信道,节点可以工作在频分全双工的方式。节点在不同信道上同时收发数据可以显著降低多跳情况下的端到端时延,而且网络的吞吐量也会得到提升。本文研究节点发送机会更大的链路调度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多信道链路调度的相关问题,然后参考图论的知识建立了多信道链路调度的模型,并使用这些模型求解出多信道链路调度的数量上限,为后文的分布式链路调度算法提供了理论参考。最后,针对现有多信道链路调度算法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预约的分布式多信道TDMA链路调度算法—BR-DMC(Based on Reservation-Distributed Multi-channel)链路调度算法。算法使用多个独立的信道使节点工作在频分全双工的方式,采用三步握手的预约方式保证了链路调度不存在冲突。算法在公共信道上为每个节点分配固定时隙,使得每次预约成功之前仍然有时隙可以发送数据,一旦预约成功则使用动态时隙进行发送。算法还可以根据链路上业务量的变化来不断进行动态时隙的预约和释放。BR-DMC算法在时分复用和空分复用的基础上增加了频分复用,增加了同一时隙所能调度的链路数,增大了网络的吞吐量,降低了节点的接入时延。本文使用网络仿真软件OPNET对BR-DMC链路调度算法进行了仿真,观察负载对网络吞吐量、时延以及同时隙下所能调度的链路数的影响。首先在静止场景的不同网络拓扑下,观察增加可用信道数对协议性能的影响,以及与USAP-MA协议和TFMAC协议进行对比来观察不同协议间的性能差异。最后在移动场景下,进行各协议的移动性分析以及协议间的对比分析。仿真的结果表明BR-DMC链路调度算法有效地降低了端到端时延,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增加了同时隙下能够调度链路的数量,验证了算法的优越性。
【学位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929.5
【部分图文】:

移动自组织网络,节点,设施,包含集


灵活的移动性,这就造成了网络拓扑的多变性,但是移动自组织网络仍然可以保证节点之间的正常通信,所以移动自组织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救灾以及军事等领域。图1.1 移动自组织网移动自组织网络不同于其它网络的特点如下[2]:(1)网络不包含集中管理设施:移动自组织网络没有专门的集中管理设施,所有的节点具有同等的地位。各个节点拥有一套完整的协议栈,相当于一台独立的主机,只不过由于节点还可以转发数据,相当于多了路由的功能。因为节点的独立性,所以即使某些节点发生故障也不会影响其它节点的功能,使网络不易被毁坏,增强了网络的健壮性。

节点模,线段


节点模型和网络的拓扑无关,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具有相同的节点模型,即相同的协议栈,下图为本算法的节点模型:图4.2 算法的节点模型图 4.2 中包含多种不同的模块,各模块之间通过有向的线段相连,线段的方向表

进程,收发信机,调度算法,链路


进程负责统计一些相关的信息并进行计算,得出例如网络的吞吐量要指标。进程负责对网络层进行模拟,包括对来自上层的数据报进行分组的帧进行重装、提供路由、上传数据到 sink 进程等功能,本文对其行介绍。a 进程比较核心,除了需要完成节点的入网、时隙和信道资源的划之间的数据交互、为物理层提供数据校验等功能,本文设计的为链预约和释放功能也需要由此进程来完成。本文的链路调度算法使用多个独立的收发信机,所以 tdma 模块需 4 台)发射机和接收机相连。上图中右下角的连接框展示了 tdma不同收发信机之间的数据流向。) tdma 进程模型本文提出的链路调度算法服务于 tdma 进程,所以下文只对 tdma 进机做出详细介绍,不对其它进程内部的状态机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磊;;大数据环境下舰船数据多信道并行调度方法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19年16期

2 滕道明;;播种质量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设计—基于多跳多信道和高效中继节点[J];农机化研究;2018年06期

3 杨柳;赵明涛;;移动通信设备中的多信道选取模型设计与改进[J];现代电子技术;2017年16期

4 蒋晓峰;;移动通信设备中的多信道选取模型设计与改进[J];数字通信世界;2017年09期

5 李鸿强,苗长云,李兰友,李学坤;多信道共用方式电话线路扩容装置的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6 李进良;麦穗华;;无中心控制多信道选址通信体制的分析[J];移动通讯装备;1987年04期

7 汤锦基;;介绍CCIR新课题71/8[J];移动通讯装备;1987年05期

8 谢宝英;;课题71/8——使用无中心控制多信道选取技术的陆地移动系统(包括消费类系统)的技术和工作特性[J];移动通讯装备;1987年05期

9 邵顺德;;国产化自动拨号多信道交换网[J];移动通信;1988年03期

10 李进良;;介绍CCIR报告741—2《多信道陆地移动调度通信系统(与PSTN互连或不连)》[J];移动通信;198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志如;潘锦;杨德强;;基于电磁理论时间反演技术的分时多信道丛林目标探测系统[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2 李霞;吴哲昊;;多信道水声传感器网络的信道指派算法[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5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3 童珉;;多信道广播智能监管系统[A];第18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暨第27届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论文集[C];2019年

4 童珉;;多信道广播智能监管系统[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9年

5 张挺;赵东风;丁洪伟;;多信道多业务并行冲突分解算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黄川;郑宝玉;;异构网络融合中多无线电多信道分配问题的研究[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吕浩;王旭飞;唐劲天;;多信道经颅磁刺激线圈阵列的计算机仿真与电流组态优化[A];2008年医疗仪器学术年会暨理事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李永红;;多信道复合通信及其数据采集在三峡水情遥测系统中的应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李凤花;杨震;张小雪;陈沿明;;基于802.11无线mesh网络多信道算法的改进[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秦彬;李礼;张春元;;多接口多信道无线ad-hoc网络的广播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安捷伦IP核实现片上多信道[N];中国电子报;2002年

2 浙江 胡月芬;几种多信道无绳电话机的对码技巧[N];电子报;2000年

3 王贤明;“超课堂”教学模式简述[N];中国教师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文可;决战传统网络CIENA挖掘网络潜在容量[N];通信产业报;2003年

5 陈代寿;理性看待WiMAX[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6 ;二代三代 差异何在[N];人民邮电;2000年

7 舒春平;着力探索野战信息化指挥新办法[N];解放军报;2003年

8 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北电GSM-R跨越巅峰[N];通信产业报;2004年

9 宁顺波;某装甲旅21项成果为信息化建设加速[N];战士报;2009年

10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MMDS[N];人民邮电;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彩霞;VANETs中面向应用的多信道MAC协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2 杨博;基于信道预约的分布式多信道MAC协议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3 彭伟;多射频多信道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4 苗长云;有限用户多信道共用系统理论分析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龙彦;协同及多信道场景下的认知无线网络资源分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赵楠;多信道动态频谱感知方法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7 杨德强;隐藏目标时域多信道探测系统新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高广恩;多信道优化算法及工业无线通信协议栈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挥;认知无线网络多信道MAC协议的研究与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李昀照;多信道无线自组网速率控制与信道切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桃;基于TDMA的多信道MAC协议[D];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2019年

2 周显东;车载无线通信中多信道MAC协议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8年

3 李光一;多信道分布式自组网按需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4 范邵泽;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接入网架构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李楠楠;基于多信道技术的无线体域网MAC协议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6 杭荣南;面向临近空间网络的动态多信道MAC协议[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7 赵阳;多信道TDMA自组织网络链路调度算法研究与开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8 陈宇鹏;车联网多信道协议与协议测试系统的研究和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9 徐振宇;非授权频段接入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10 党嘉伟;5G与Wi-Fi系统在未授权频段的共存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27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827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b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