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平台协同数据传输技术研究
【学位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919.1;TN919.3
【部分图文】:
2图1.1 协同非协同方式对比a)直接进行通信 b)协同通信方式协同数据传输技术中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协同节点的协同处理方法上。为了提升更多的传输性能和提升资源利用率,人们还把网络编码的思想融入到协同数据传输技术之中。网路编码起源于 21 世纪人们对有线系统传输容量的研究[1],网络编码是节点之间的相互合作完成的,突破了传统协作方案的传输和处理方式,随后被证明同样可以应用于无线传输网络中。一个节点的电磁波信号进行传播的时候可能会被附近其他的节点接收到,同时,一个节点也可能同时接收到多个节点发送的电磁波,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利用这些“干扰”进行网络编码,发掘出系统的潜在吞吐量。Chen 等学者首次将网络编码技术应用到无线协同传输网络之中,他们分析了网络编码应用于协同通信系统后给传输性能带来的收益,为改进无线系统传输性能、增加系统吞吐量提供了新的思路[5]。结合无人平台系统的特殊性
尺度损耗主要由于两点间的距离变化而产生(为简化模型,在陆面上的无人平台忽略来自于地面的反射)。图2.1 节点不处于一个平面除了单纯增大发射信号的功率以外,采用协同传输技术,在适当的位置放置协同节点辅助传输,可以有效的改善信道环境,减少阴影的遮挡,是减少大尺度衰落带来影响的有效手段。2.1.3 小尺度传播模型除了距离因素外,信号在无线信道中传播所经历的衰弱类型依赖于其他多种因素,包括传输信号特性、移动的速度或者移动的方向等。自由空间中,电磁波的广播会受到各种折射或衰减的影响,这使得目的节点收到的是多条链路传过来的电磁信号副本,由此产生了多径信道。小尺度衰落是无人平台的发送节点与接收端之间的多条信号路径互相干扰造成的,由于物体的移动导致了多径信道的时变特性
的小尺度传播效应时,可以省略υ 。文献[15]给出了适用于无人机的小尺度衰落模型如图 2.2 所示,接收信号幅度服从瑞利分布。图2.2 无人机小尺度衰落模型综上所述,大尺度衰落模型主要适用于在平台开阔环境下的无人平台数据传输,主要的影响来自于自由空间的衰减和传输路径的损耗。小尺度衰落模型主要使用在城市等多路径环境下的无人平台进行通信,关注的主要是多径衰落的各个影响因素。实际中,协同通信技术的研究通常在小尺度衰落模型下进行的。2.2 分集技术介于以上介绍的多种干扰因素对传输信道的不利影响,实际中极大的限制了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仅通过增加发射功率、接收端灵敏度,降低速率这些方法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升信道的可靠性能,一种有效方法是使用分集技术[16]。研究表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俊杰;王欣;马跃;魏急波;;协同DF-OFDM系统中基于MRC的机会中继研究[J];通信技术;2015年05期
2 冀保峰;宋康;王毅;黄永明;杨绿溪;;联合网络编码和中继选择的协作传输方案及其性能分析[J];通信学报;2015年03期
3 陈勤;芮贤义;;SR门限中继选择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天;协作中继通信系统中的资源分配及物理层网络编码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2 雷维嘉;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编码协作分集与中继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明;基于深空DTN模型的路由协议网络编码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8年
2 李欣;无线协作网络编码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3 杨贝贝;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中继传输机制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4 郝茵茵;基于OFDM的认知无线电系统的能效资源分配[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5 董敏华;全双工中继通信系统的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6 杨帅;高铁场景下基于移动中继的越区切换和子载波资源分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7 姜懿;放大前传全双工双向中继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8 李俊杰;解码转发协同通信系统中的中继选择策略研究及其性能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9 梁建华;基于网络编码的协作通信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10 喻晶洁;无线协同网络编码构造方法和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38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838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