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混合结构的多天线去耦合设计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02:31
   随着无线通信以及雷达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天线系统日益受到关注。为实现系统小型化和集成化,通常要求在有限的设计空间内集成更多的天线,天线之间的去耦合设计成为关键。本文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站天线以及宽带MIMO雷达天线中的去耦合问题,结合离散构型结构进行去耦合设计,并研究了对应的多目标优化策略,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从主极化配置和路径抵消两个方面对多天线去耦合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于路径抵消去耦合技术,本文提出了级联四端口去耦合网络的模型,并给出了网络的约束条件,明确通过降低天线间互阻抗以及未激励天线的表面电流密度,可以实现高隔离,为多天线去耦合电路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2.提出了采用双同轴馈电结构、基于±45°配置的领结形双极化偶极子5G基站天线单元,给出了主体结构采用规则结构、末端采用离散构型结构的单元天线,通过描述该结构的混合“0-1”设计矩阵,结合相应的多目标优化策略,可以在5G FR1(sub-6GHz)频段内实现双极化单元天线的高隔离设计。对设计单元天线的测试表明,在3.4-3.6GHz频段内可实现20dB的回波损耗和40dB的隔离。3.对于双极化基站阵列天线的去耦合,通过在阵列上方引入离散构型的去耦合结构,采用规则-离散混合构型的多目标整体优化策略,在3.4-3.6GHz频段内,可实现15dB的回波损耗和32dB的单元间隔离,将阵元间同极化天线的隔离度提高了 14dB,阵元间异极化天线的隔离度提高了 l0dB。4.面向紧凑结构宽带MIMO雷达天线的要求,提出了具有不同V-H极化探测能力的领结形MIMO四天线探头。对于分布于四天线间的共地结构,采用极坐标系下的离散构型描述方法,并对规则-离散混合构型结构采用分步迭代的多目标优化策略,在2.6-3.9GHz的宽频带范围(相对带宽达40%)实现了 10dB的回波损耗和30dB的隔离。综上,本文对采用规则-离散混合构型的多天线去耦合开展设计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构描述技术和多目标优化策略,可以有效地进行天线间的去耦合设计,为多天线去耦合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设计技术。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828
【部分图文】:

主极,藕合,天线结构,偶极子天线


,技术这两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宄工作。主极化配置利用天线空间电场的分布??特征,优化天线的主极化配置,实现高隔离,采用该去耦合技术的主要为定向??天线_〇】和偶极子天线[11H1S]。??在定向天线方面,Y.?Luo等人采用“H”形状的定向天线,如图1.1?(a)所??示,将四根天线采用方形环的方式配置,利用天线的主辐射方向相互垂直、不??交叠的特性,实现了?17dB的隔离[19];?H.-T.Hu等人采用两个槽形天线进行定向??天线的设计,如图1.1?(b)所示,利用类似的方环形配置方式,实现了?22dB??的隔离R.Anitha等人采用槽形地实现宽带,如图1.1?(c)所示,通过方环??形配置,实现了?14dB的隔离[21]。??在偶极子天线方面,正交配置的偶极子天线可实现高隔离,大量学者采用??该种配置进行基站天线单元的设计。例如,如图1.1?(d)所示,Y.?Cui等人采??用正交配置的折叠型偶极子天线,实现了?30dB的隔离[22];为实现更加紧凑的??设计,Y.?Luo等人将正交的偶极子天线进行更加紧凑的配置,如图1.1?(e)所??示,实现了?25dB的隔离[23];?L.-H.?Wen等人采用正交配置的共享型偶极子天线,??如图1.1?(f)所示,实现小型化的同时,达到了?36dB的隔离[241。??_?h???????」麵?Topia>'??緣偷气??

天线结构,去耦合,路径,耦合谐振器


学者们在天线间引入了缺陷墙125_、ro<3[29H34]、缺陷地[35H46]、??集总元件[47]_[53]、耦合谐振器[54>[58]、中和线|59>171]等去耦合结构,实现了高隔离??的设计。例如,GDadashzadeh等人在天线间引入缺陷墙结构,如图1.2?(a)所??示,实现了?35dB的隔离125];?F.?Yang等人在微带天线间引入EBG结构,如图??1.2?(b)所示,实现了?20dB的隔离[29];?C.-Y.?Chiu等人在PIFA天线共地区域??进行了周期性矩形槽的设计,如图1.2?(c)所示,实现了?20dB的隔离[351;?S.N.??Venkatasubramanian等人基于奇偶模等效电路的分析,如图1.2?(d)所示,采用??集总元件进行去耦合,实现了?20dB的隔离[47];?L.Zhao等人在天线两端口间并??联耦合谐振器,如图1.2(e)所示,实现了?20dB的隔离[54];?S.-W.Su等人提出??在辐射贴片上引入中和线结构,如图1.2?(f)所示,实现了?19dB的隔离[59】。??(a)?(b)?(c)??n?uifa)a8><〇n??(O^mmoonsl?vnctth)??! ̄ ̄卜■尽?一1—?X?f|?|j?I?I??i?a?m?K#??I?\\i?一丨一??發?SETS??ncm.Kk?9m?細?tUw?om)?FR4?&ub?tral?)??:^;-?Li^5?W

碎片,去耦合,规则结构


大量学者采用碎片式结构,也就是由碎片组合而成的结构,进行??微波无源器件以及天线的设计。例如,C.?Delabie等人在1997年首次提出了碎??片式结构,设计了一款微带谐振器[72],如图1.3?(a)所示;A.?A.?Minasian等??人采用碎片式结构进行了微带天线的设计[73],如图1.3?(b)所示;J.?Dong等人??则在近期利用碎片式结构进行了超宽带双带陷天线的设计[741,如图1.3?(c)所??示。相对于传统规则结构的设计,这些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性能提升。??I?^?i?VSkJk??mjr^nLM?'"CbiiBP?WUM??(a)?(b)?(c)??图1.3碎片式结构的设计??相对于规则结构,碎片式结构更加灵活多变,属于非定拓扑结构,可以打??破常规去耦合电路的拓扑结构,设计自由度大,可能设计出隔离度更高的去耦??合结构;而且理论上如果碎片剖分得足够细小,碎片式结构可以无限逼近规则??结构。因此,本文将引入碎片式结构进行天线间去耦合的设计。??虽然碎片式结构可以取得一定的性能提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文;;曲折臂天线[J];电子对抗技术;1989年01期

2 马静娴;;天线:我们的电子眼和耳[J];火控雷达技术;1989年02期

3 黄景熙;范治波;;锥削开槽天线的计算[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4 王美焰;李畅;胡峰;;一种轻量化天线单元结构设计[J];机械与电子;2018年01期

5 张沛军;李雪帆;;天线单元间互耦对功率再分配的影响及相关问题[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年06期

6 张延涛;;一种基于蝴蝶结型的天线单元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质量;2013年02期

7 蒋占军;赵新胜;尤肖虎;;一种分布式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远端天线单元动态选择模型[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02期

8 王朋;;某大型振动试验工装研究[J];电子机械工程;2016年05期

9 赵新胜;尤肖虎;朱定乾;;分布式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远端天线单元动态选择方法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年12期

10 杨建良,张钧,宋学诚;组合城墙式微带天线单元输入阻抗分析[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地群;基于混合结构的多天线去耦合设计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齐紫航;基于空腔波导结构的毫米波/太赫兹天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3 肖军;基于不同工艺的宽带高增益毫米波太赫兹天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4 黄河;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天线和基站天线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5 李田;通信智能天线与特定用途天线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6 张涛;毫米波封装天线的设计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7年

7 魏昆;基于缺陷地结构的耦合抑制及圆极化天线设计[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8 刘桂凤;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终端及车载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9 连瑞娜;宽带天线新技术及全双工天线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10 杨兵;小型超宽带印刷天线研究与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斓;光子天线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2 钟文杰;基于FPGA控制的极化和频率可重构天线[D];厦门大学;2018年

3 尹佳佳;分布式天线D2D通信系统资源分配技术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4 朱啸宇;基于时间序列优化的四维天线及在电子对抗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5 肖顺;多波束MIMO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6 鲍峰婷;宽带小型化天线单元与相控阵列的分析与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7 尹航;微带滤波天线设计与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8 翁佳钿;宽带毫米波MIMO天线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9 胡友志;多频圆极化与微带滤波天线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10 蒋文兴;基于SRR/CSRR的UWB-MIMO天线去耦和陷波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38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838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3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