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光控波束形成技术与涡旋波束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10:51
   随着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密集编码和信道共享技术已不能满足频段通信的增长,MIMO技术的提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窘境。而微波光子学,作为一个新型的通信领域学科,利用光学系统特有的低损耗,大带宽的巨大优势进行微波信号的传输和处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信道容量。光控波束形成技术作为微波光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结合了 MIMO系统中多天线技术,保证了高速宽带信号处理的同时能够有效的与现有的通信、雷达系统相融合。因此,光控波束形成技术成为了当今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其衍生出的射频涡旋波也在微波通信、相控阵雷达和多维探测等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完整的光控波束形成系统主要包含三块:首先是光控延时或相移模块,用于产生并控制波束,实现波束形成。同时,涡旋波束(OAM)等特殊波束形成效果也是在该部分产生的;其次是辐射天线阵列,只有将多路具有延时或相位关系的信号同时发射出去,才能实现波束形成这一功能。最后,则是结合两者之间的光电转换驱动模块,旨在提升系统效率,弥补光电链路转化间的误差。前两块为系统的核心技术问题,因此针对这两个主要问题,本论文对光控波束形成系统原理与结构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并对系统实际应用中涡旋波的使用做了实验与分析。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光子集成下的延时移相方案。该系统方案创新的使用了具有波导阵列光栅(AWG)结构的光子集成芯片,同时实现了延时和相移两种功能,可以服务于波束形成系统和涡旋波的应用。其中,延时功能可以12.5ps范围的延时,而移相功能可以实现12-20GHz射频信号从0到360°的连续可调相移。在系统实验中使用该芯片实现了波束形成,并对使用该芯片生成的射频涡旋波信号进行了仿真分析。2.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涡旋波多模态耦合传输模型。该模型研究了多个OAM模态耦合传输模式下的涡旋波传输,发现在正负态耦合叠加时,涡旋波信号精度有所提升,且对天线阵元数量的要求降低了。利用这一特性,我做了双模态与单模态的对比传输实验,通过相同的传输环境,对涡旋波信号进行解调。经过实验验证系统,相同位置处单个模态涡旋波信号功率提高了3dB,信噪比也有所提升。3.针对光控波束形成系统设计了一种新型贴片天线。为使光控波束形成系统更加适用于现在的通信及雷达探测系统中,对系统所使用的天线阵列进行了重新的设计。该天线设计采用多层结构,融合了缝隙耦合和内部耦合的馈电方式。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带宽,从原本的2%提升到5%以上。并且该天线设计可以工作在多个频段,易于成阵,能够用于射频涡旋波的控制系统中。4.实现了射频涡旋波对转动物体角速度的测量。本实验方案中提出一种相位的“累积放大法”,对频率偏移进行了测量,进而得到了物体角速度。目前涡旋波探测只应用于光学领域,均是利用涡旋波的转动多普勒效应,对转动物体的角速度进行测量。光涡旋波系统可以通过光电探测器直接测量多普勒频移,但在射频系统中无器件支撑,只能寻求其他测量方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用新提出的“累积放大法”来测量相位变化,并构建涡旋波空间相位和多普勒频移间的关系。使用射频涡旋波探测系统,成功的测量了频率偏移并计算了物体转速。
【学位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929.1
【部分图文】:

示意图,波束形成,移相,原理


?elements??图1-2移相和延时波束形成原理示意图??图1-3为两种技术手段控制波束的结果仿真图。显然,光控延时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了单纯相移系统所带来的波束偏斜的问题,能够提高波束指向精度,进而??减少通信中的信号失真,提高雷达系统中的角向分辨率。而微波光子移相技术可??以处理具有更高带宽的信号,为超宽带高速率通信提供了硬件基础。同时移相技??术也能为雷达系统提供更大的瞬时带宽,根据雷达测距原理,直接提升雷达的距??离分辨率。所以两种技术对于波束形成系统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虽然在??通信系统中,延时技术可能会带来更高效、低误码率的信息交换,但在雷达探测??领域,乃至特殊波束形成系统中,移相技术仍旧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90???90?〇??120^--^T-^60??4?i^:?/??21?;?-y/?0??240^^—?^?.^-^?300?240?^^?--??270?270??图1-3?(a)相移:波束指向模糊,(b)延时:波束指向精准。??具体的来讲

示意图,控制波,技术手段,仿真图


(j)〇??WAR?elements??图1-2移相和延时波束形成原理示意图??图1-3为两种技术手段控制波束的结果仿真图。显然,光控延时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了单纯相移系统所带来的波束偏斜的问题,能够提高波束指向精度,进而??减少通信中的信号失真,提高雷达系统中的角向分辨率。而微波光子移相技术可??以处理具有更高带宽的信号,为超宽带高速率通信提供了硬件基础。同时移相技??术也能为雷达系统提供更大的瞬时带宽,根据雷达测距原理,直接提升雷达的距??离分辨率。所以两种技术对于波束形成系统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虽然在??通信系统中,延时技术可能会带来更高效、低误码率的信息交换,但在雷达探测??领域,乃至特殊波束形成系统中,移相技术仍旧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90???90?〇??120^--^T-^60??4?i^:?/??21?;?-y/?0??240^^—?^?.^-^?300?240?^^?--??270?270??图1-3?(a)相移:波束指向模糊

示意图,波束指向,相移


(j)〇??WAR?elements??图1-2移相和延时波束形成原理示意图??图1-3为两种技术手段控制波束的结果仿真图。显然,光控延时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了单纯相移系统所带来的波束偏斜的问题,能够提高波束指向精度,进而??减少通信中的信号失真,提高雷达系统中的角向分辨率。而微波光子移相技术可??以处理具有更高带宽的信号,为超宽带高速率通信提供了硬件基础。同时移相技??术也能为雷达系统提供更大的瞬时带宽,根据雷达测距原理,直接提升雷达的距??离分辨率。所以两种技术对于波束形成系统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虽然在??通信系统中,延时技术可能会带来更高效、低误码率的信息交换,但在雷达探测??领域,乃至特殊波束形成系统中,移相技术仍旧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90???90?〇??120^--^T-^60??4?i^:?/??21?;?-y/?0??240^^—?^?.^-^?300?240?^^?--??270?270??图1-3?(a)相移:波束指向模糊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R.Billam;王德纯;;相控阵雷达的最佳波束位置间隔[J];现代雷达;1987年02期

2 B·沃德罗普 ,邱文杰 ,谢处方;雷达系統中的数字波束形成——评论[J];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S1期

3 J·R·沃林顿 ,邱文杰 ,谢处方;相控陣雷达的波束形成方案[J];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S1期

4 H·史蒂斯凯尔 ,邱文杰 ,谢处方;数字波束形成天綫介绍[J];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S1期

5 J·M·卢米斯 ,邱文杰 ,王朔忠;数字波束形成陣[J];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S1期

6 S·R·卡普西 ,方宙奇 ,谢处方;多波束接收陣列信号处理器[J];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S1期

7 张玉洪;保铮;;任意分布阵列天线波束宽度的精确估计[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8 阮颖铮,周伟蜀;波束反射场的复射线分析[J];中国激光;1989年08期

9 李璇;马晓川;郝程鹏;鄢社锋;;波束域下利用角度散布特征抑制宽带混响[J];声学学报;2018年05期

10 段玉虎;;基于波束分离技术的空间时延补偿方法研究[J];深空探测学报;201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明阳;光控波束形成技术与涡旋波束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2 陈弋凌;射频轨道角动量波束的产生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3 王忠华;簇馈源多波束通信卫星波束成形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孙晨;大规模MIMO波束分多址传输理论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5 侯志;堆积多波束LFMCW雷达数字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6 薛青;下一代毫米波网络波束资源控制和管理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7 周宇;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超宽带多波束网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8 岳寅;宽带相控阵雷达发射多波束形成和雷达通信一体化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9 张松;水下声通信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与节点定位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叶;波束切换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2 吕智煊;多波束基站天线的应用研究与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3 张鸿伟;基于数字波束形成的同时多目标干扰发射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4 蔡昌雷;基于数字多波束的ADS-B IN综合集成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5 郑义;多波束声学多普勒测流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6 李丹涛;毫米波通信系统波束协作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7 常承鹏;毫米波多用户通信系统中快速波束训练算法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8 王晓静;多波束SAS三维仿真模型与成像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9 吕继昊;毫米波WLAN高效接入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10 丁昌峰;毫米波通信中波束管理方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56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856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d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