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极区夏季中层顶尘埃等离子体散射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09:26
   极区夏季中层回波(Polar Mesosphere Summer Echoes,PMSE)是发生在夏季极地地区高度约80~90km的异常雷达回波现象。自从发现PMSE现象以来,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一般来说,大气雷达回波的物理机制有两种:湍流散射和菲涅尔(部分)反射。湍流散射理论主要是从中性大气湍流出发,考虑小尺度结构对雷达电磁波的散射(Bragg散射);菲涅尔反射理论主要是从PMSE大尺度分层结构出发,考虑折射梯度引起的雷达波反射,这两种物理机制在一定条件下都能造成足够强的回波现象。然而现有的理论模型并不能很好的解释PMSE现象,而且实验结果显示了PMSE现象可能并不是只是某一种回波机制造成的,理解PMSE现象发生的背后物理机制对丰富大气层的无线电波传播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极区夏季中层顶区域的电磁散射开展了研究工作:首先介绍了中层顶区域结构和PMSE现象。根据以往对PMSE的实验观测结果可以发现PMSE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有很大的变化,另外实验观测到的冰晶颗粒使得中层顶区域的结构变得非常复杂,我们根据ECT-02实验数据,对电子“吞噬”区尘埃颗粒数密度扰动和电子数密度扰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电子和尘埃颗粒之间呈很大的负相关性,这说明在电子“吞噬”区高度的冰晶颗粒的存在很有可能是电子密度急剧减少的原因。另外利用傅里叶分析方法得到PMSE区域三个典型高度的尘埃等离子体密度扰动功率谱,然后通过拟合得到它们的谱指数,发现并不是所有高度的谱指数都是-5/3,因此PMSE区域的不规则结构并非都是由中性大气湍流造成的。然后根据电子密度扰动功率谱计算了中层顶区域湍流散射回波强度,并与实验数据对比。结果显示理论计算结果在某些区域相对于实验结果偏大,说明湍流散射理论并不能解释整个中层顶区域的异常回波现象。基于上面的结论,考虑到湍流散射和菲涅尔反射机制都会对PMSE现象有贡献,本文建立了包含大尺度反射和小尺度散射的中层顶区域电磁散射模型。结合火箭探测的电子密度数据计算了雷达回波信噪比随高度变化剖面,通过与ECT-02雷达实验数据对比发现电子密度不规则结构大尺度的反射和小尺度Bragg散射的同时作用会产生与PMSE强度相当的雷达回波,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频率和不同分层厚度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雷达频率越高,雷达回波强度越大。研究结果对理解PMSE现象发生的物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957.51;O441
【部分图文】:

温度剖面,大气层


大气层温度剖面图

剖面图,中层顶,热力学结构,平均温度


示了中层顶区域每月的平均温度剖面。这些极低的温度导致了 NLC 和 PMSE 现象的发生。图2.2 中层顶的区域的热力学结构随季节的变化,虚线表示一年内的平均温度剖面[20]2.1.3 夜光云现象夜光云(NLC)是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由可见的冰晶组成的薄而纤细的结构。尽管这些高度的水汽含量极低,但极低的温度使得该区域发生水汽饱和。水蒸汽凝结在尘埃颗粒上形成了冰晶离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形成了可以观测到的云结构

现象,回波,极区,高纬度


9(如图 2.3)。夜光云现象只有在太阳低于地平线时才能被看见。图2.3 夜光云现象[23]夜光云层非常薄,以至于只有在黄昏前或日落后,阳光从云层底部反射回观测者时,才被能观测到。短的观测时间和只发生在极区中层区域的苛刻条件使得夜光云很难被发现,但是随着卫星探测技术的发展,可以发现更多形成夜光云的信息。2.1.4 PMSE 现象Ecklund和Balsley[1]首次用VHF雷达观测到了来自高纬度夏季中层顶(约86km)的强烈回波,回波的强度比低高度、中纬度(任何季节)和高纬度(非夏季)的时候高出 3~5 倍,这种回波被称作极区夏季中层回波(Polar Mesosphere Summer Echoes,PMSE)。图 2.4 是 MST 雷达的观测结果,图中的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回波信噪比大小(dB)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北辰;李航;;极区高层大气 地球联系外太空的窗口[J];人与生物圈;2017年Z1期

2 ;极区典型环形坑[J];航天器工程;2010年06期

3 张宝昆;;“国际太阳极区飞行”轨道示意图[J];国外空间动态;1980年02期

4 鄂栋臣;张辛;;MODIS极区遥感应用研究进展[J];极地研究;2010年01期

5 王立;安美文;李晓娜;;抑制胞质分裂早期NRK细胞极区肌动蛋白聚合的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09年S1期

6 白春江;李颖;赵健;王庆武;刘丙新;陈澎;;“极地规则”强制实施下的极区船舶操作人员配备及培训[J];航海技术;2015年05期

7 蒋林;石雁祥;;基于尘埃等离子体理论的极区中层分层结构研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6年04期

8 张北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区高空大气物理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年05期

9 刘素珍;李德彪;;基于平面导航系的极区传递对准算法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4年05期

10 淞园;;第三届国际离岸力学与极区工程学术讨论会[J];振动与冲击;198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通达;极区捷联惯导系统快速传递对准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2 王勇;极区电离层不均匀体及闪烁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3 李静;中层大气不稳定结构及极区大气异常变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韩微;极区春夏季降水形态变化特征、成因及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8年

5 范军勇;技术极区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同济大学;2006年

6 李海龙;极区中层夏季回波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徐盛;极区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密度特性共轭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焦芳冉;极区日冕中准周期性扰动激发与传播的观测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晓楠;极区夏季中层顶尘埃等离子体散射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汪晓雨;基于SINS/DVL/USBL的UUV极区组合导航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3 雷静;极区惯性导航误差传播与水平阻尼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熊环宇;海量极区空间物理数据组织与服务关键技术[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5 杨祥龙;船用惯导极区传递对准技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6 彭文生;旋转式激光惯导极区导航算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7 赵成龙;基于格网坐标系的极区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8 蒋林;极区中层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体加热现象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6年

9 符路遥;极区中层异常雷达回波加热模型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张永;极区夏季中层对雷达波的反射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62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862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3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