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非正交多址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7 16:05
   近几十年来,从传统的语音业务到目前的宽带数据业务,无线通信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信息技术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支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面向2020及未来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多址技术的演进成为每一代通信系统的标志。现有多址技术受到正交资源的限制,已经无法满足5G系统高频谱、大连接等需求。非正交多址技术由于能够在相同的时频资源复用多个用户的发送信息,从而提升系统的频谱效率,满足大量用户的同时接入,无疑将成为5G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理论分析表明,在相同的频谱资源下,NOMA相对于传统的OMA技术具有较大的性能优势。本文首先对目前的非正交多址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包括其发射机结构与接收机原理。基于系统原理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NOMA分类方案,即,基于加扰类的NOMA,基于交织类的NOMA,基于扩频类的NOMA,基于编码类的NOMA,并给出了初步的仿真结果。同时指出,尽管各类NOMA方案的发射端不同,但是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结构进行描述。其次,为了精确的分析扩频序列的互相关特性,本文引入了Welch界的相关理论,从均方根互相关、最大值互相关等多个维度定量的分析扩频矩阵特性。并提出通过最小化最大值互相关逼近Welch界为评价指标,优化新的扩频序列,使得构造的扩频序列的均方根互相关能够达到Welch理论界的同时,最小化最大值互相关,以至于使其逼近Welch界。最后,本文利用混沌序列的带宽类噪、初值敏感、良好的相关特性等特点,提出了基于安全性的非正交多址方案。同时,由于所提系统未使用扩频技术,在相同的频谱效率下,采用低码率进行信道编码,进而利用时间分集充分挖掘系统的编码增益。
【学位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929.5
【部分图文】:

框图,带宽分配,正交系统,频谱


?其中,/丨表示用户f的信道状态信息,M表示噪声,其功率谱密度为iV〇。??图2-1展示了两用户上行PD-NOMA与OMA的频谱利用对比,并假设??K?>|?|2。在PD-NOMA中,2用户发送的符号、和&占用相同的频谱资源,两??者相互干扰。在上行PD-NOMA方案中,在基站侧利用SIC分离信号的信息。??图2-1所示的PD-NOMA可分为两步解调出信号&和首先,把用户2的信号??&看做噪声,解调出用户1的信号A。一旦成功解调出用户1的信号信息,然后??从接收端接收的信号Y中减去用户1的信息,最后成功解调出用户2的信息。由??于减去用户1的信息后,系统存在的干扰仅为高斯白噪声,因此,用户2的最大??可达速率为单用户的界限。PD-NOMA用户/的速率尺可用公式表达为??<?(p^f)?(2"2)??rn?I?A.?.?巧wl;用户2??簡嫩']A丨用户1??,?f?个?W????—-一"午|获取用丨J用户1信|?J获取用???^?H>\Kf?^ ̄ ̄?????基站??〇ma?rr??n?用???上户??l—P?2?\??????用??1-々?X??^户??\?用户1?^??基站?II?>??p\???P?1?一々??管用户1????????P??图2-1?PD-NOMA与OMA对比框图??对于正交系统

对称信道,容量,频谱效率,多址


?(2_3)??足=(i_々)i〇g,i+-^-%L??图2-2和2-3分别展示了在对称信道与非对称信道下PD-NOMA和OMA的??容量域。在图2-2中,A?|〇Q和朽叫2/#。都等于10必。在图2-3中,乃|〇。??等于20必,z^/^/iVo等于0忍。对于PD-NOMA方案,图中点B表示首先解??调用户1,此时用户2可以达到单用户最大容量,用户1与用户2的容量对应文??中公式(2-2)。图中点D表示首先解调用户2,此时用户1可以达到单用户最大??容量。线段BD表示用户1与用户2通过不同功率分配可以达到的最大和容量。??^Rl{b/S)??A?B?外|〇〇=1〇洲??2.20?|--\C??!?!?\v???NOMA??0.93?1?丨作?〇MA??:?I?\??I?|?jR?R^JS)??0?0.93?2.20?3.46??图2-2上行对称信道容量域??由图可知在上行多址信道下,OMA的容量域是PD-NOMA容量的一个子集,??因此,在相同频谱效率下,PD-NOMA的性能完全优于OMA性能。在对称信道??下OMA在点C达到了最大和速率,并且用户1与用户2的容量是相等的。在非??对称信道下

码本,码字


....图2-3上行非对称信道容量域??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基于功率域的非正交多址优于目前的正交多址系统,??并且可以在系统容量、频谱效率以及用户公平性之间取得较好的折中。??2.2?SCMA??SCMA是基于多维码本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SCMA是把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Amplitude?Modulation,?QAM)和扩频过程合并为稀疏码本,直接将??信道编码后的数据映射成多维复数域码字。SCMA的编码过程可以定义为[18]:??/:及。x?=?/(b),其中;ccC'?H=M。向量X是一个Z维稀疏向量,??假设向量中非零元素的个数为其中,#<尺。c表示定义在星座集??上的W维星座点,可以表示为:c?=?g(b)。SCMA编码过程可以进??一步表示为:/:=Vg,其中映射矩阵的作用是将#维星图上的点映射??到尺维SCMA码本,并且V包含尺-7V个全零行,即得到的所有码字都包含??尤-TV个全零行。最后,每个用户的码本都含有M个维度为尤的码字。??用户丨?用户2?用户3?用户4?用户5?用户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世钊;万向节的运动学[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2 项可风;非正交的数据处理[J];应用数学学报;1983年01期

3 廉巧芳,李云章;一种非正交的“分裂技巧”(英文)[J];工程数学学报;2001年01期

4 李思殿,金志浩;硅锗混合团簇Ge_mSi_n(m+n≤10)的非正交紧束缚模型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9期

5 莫伟华,李玉柱;非正交网格在冲坑流场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04年01期

6 易涛;车沈云;;面向5G的非正交多址专利技术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9年02期

7 张瑞;郭银景;蔺香运;;一种新的随机信号的非正交分解方法[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3年06期

8 王乐乐;王晖;刘建华;王秋良;李献;;四轴非正交位移传感器电路的设计分析[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2年01期

9 丁纺纺;彭雄奇;;复合材料用机织物非正交本构模型的半球形冲压成型验证[J];复合材料学报;2011年01期

10 仇树田,赵纪军,罗有华,王广厚;修正的非正交紧束缚总能模型在Si团簇中的应用[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8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蒋开伟;非正交多址窃听信道的安全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2 徐晋;非正交多址接入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3 葛长江;基于交错、同位和非正交网格求解流场的半隐式快速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廖闻迪;基于非正交解耦理论的集成于变压器的线性电抗器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5 沈洁;无线通信的智能信号处理及信道编码理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石苏龙;基于叠加编码的非正交传输理论方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7 谢榕贵;免信令的上行非正交多址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宣博;非正交多址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2 凌彬坚;非正交多址系统信号叠加与检测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3 张彦彦;非正交溢流堰失效条件初步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4 胡显安;5G新型非正交多址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5 谢胜文;非正交轴系经纬仪测量系统标定和校正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6 朱春燕;非正交多重调制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7 张艳枚;非正交多重调制在无线通信中的仿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8 杨峰亭;大空间非正交轴系测量仪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9 李杰;非正交姿态参数的数字解算与实现[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10 王晓丹;编码域非正交多址方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74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874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a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