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数字密钥调制反馈相位增强混沌光通信安全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06:38
   由于混沌信号具有类噪声、宽频谱和不可预测等特性,可被应用于保密通信。普通、简单的光反馈使半导体激光器引入一个自由度,产生混沌激光,但也普遍存在反馈引起的混沌时延信号,即在混沌激光的自相关曲线反馈时延处具有明显的峰值,这会对混沌保密通信的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同时,用激光器内部参数作为通信的密钥,不仅不易改变,而且密钥参数空间有限。因此,消除混沌时延信号与增大密钥空间对于混沌保密通信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如何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是现有混沌保密通信研究的热点,本文选择这一课题作为研究方向,旨在优化混沌输出,增强保密通信的安全性。其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用数字序列作为密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与任意波发生器,控制外腔光反馈的相位随机变化,输出动力学复杂的混沌信号。该方案有效消除了混沌时延信号,同时增大了密钥空间,确保了传输信息的安全性。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单向与双向混沌保密通信系统,成功实现了双向混沌保密通信,研究了传输信道信噪比对信号误码率的影响。(2)一种利用任意波调制反馈相位输出混沌光的方案被提出,采用自相关和互信息技术确认混沌时延信号被有效抑制。数值研究了反馈强度以及调制频率与调制深度对混沌信号强度与相位信息时延特征隐藏的影响,表明在合适的参数条件下,可以输出无时延且频谱平坦的混沌光源信号。(3)一种基于单反馈相位调制的混沌保密通信系统方案被设计,以多进制随机方波作为通信密钥,对反馈光进行相位调制,输出宽频谱、无时延的混沌信号。将信息调制在混沌载波中,在接收端被有效解调输出。在不同信道信噪比条件下,通过比较接收端两路混沌信号的同步性与解调输出信息的误码率,研究了混沌信息调制与混沌隐藏两种信息加密方式。
【学位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918.4;O415.5
【部分图文】:

原理图,混沌保密通信,光反馈,密钥


图 2-1 数字密钥与光反馈单向混沌保密通信原理图 Schematic diagram of unidirection chaotic secure communication with digital key afeedback-1 阐述了 Alice 与 Bob 两端通过信道传输进行混沌保密通信的过程。对外腔反馈光进行相位调制,半导体激光器输出混沌信号,通过光隔后将待传输的信息加载在混沌载波中,通过信道传输到达接收端,光其中一束作为比较信号,另一束驱动与发射端同配置且相位调制的外出混沌信号,两束信号分别经过相同的光电探测器后,解调输出加载始信息。混沌保密通信原理字随机序列作为密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控制任意波发生器,产生

原理图,混沌保密通信,光反馈,密钥


图 2-2 数字密钥与光反馈双向混沌保密通信原理图chematic diagram of bi-direction chaotic secure communication with digital key feedback2 以原理示意图的方式阐述了 Alice 和 Bob 双向混沌保密通信的过密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控制任意波发生器,输出多进制随机变与反馈镜之间放入一个可变时延模块,并将方波序列作用于该模块机变化,从而激光器输出高维混沌信号。该混沌信号通过光隔离器为 50:50 的两路信号,经过掺铒光纤放大器分别进入 Alice 与 Bob 两信为例,混沌信号通过光纤耦合器 1,被选择只经过上端,而不经在混沌载波中,通过传输信道,经过光循环器 2 到达 Bob 端。而另纤耦合器 2,被选择只经过下端,而不经过上端,这样两路信号分比较解调输出被加载的信息。同理,反向即可完成 Bob 向 Alice 的通

频谱图,数字序列,混沌信号,时序图


) ( ) ( )tht t t 其中,式(2-1)-式(2-3)分别为载流子密度、光子密度以及相位的速率方程,I 为,e 为电荷电量,V 为激光腔有源区体积,τn为载流子寿命,τp为光子寿命,增益系数,N0为透明载流子密度,ε 为饱和系数,β 为自发辐射因子,Γ 为限α 为线宽增强因子,kcf为反馈速率。(5)式表示反馈引入的相对相位,ωth为激出角频率,τ 为外腔光反馈时间。本文通过光在外腔随机延时反馈,影响激光密度、光子密度以及相位变化,从而输出动力学复杂的混沌光。.2 输出特性典型的激光器参数值如下:e=1.6×10-19C,α=5,g=2×10-12,N0=1×1024,τp=2ps,τn=8mA,ε=3×10-23,V=1.5×10-16,β=1×10-5,Γ=0.5,kcf=0.23,ωth为中心波长 155角频率,设定固定时延τ为 4n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18年混沌保密通信学术会议”在黑龙江大学成功召开[J];信息网络安全;2018年09期

2 郭锐强;;混杂混沌保密通信系统模型的研究[J];电脑迷;2016年10期

3 ;中国密码学会2015年混沌保密通信专委会学术会议通知[J];密码学报;2015年05期

4 崔力;欧青立;张红强;徐兰霞;;混沌保密通信技术发展研究[J];通信技术;2010年05期

5 王栋;张金春;王新宇;;同步混沌保密通信研究与发展[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吴德会;;可在单片机上实现的语音混沌保密通信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年06期

7 华漫;解协刚;;混沌保密通信研究进展[J];福建电脑;2006年08期

8 方锦清;混沌保密通信技术的主要进展及应用前景[J];莆田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康大伟;21世纪的通信──混沌保密通信[J];现代通信;2002年04期

10 ;中国密码学会2015年混沌保密通信学术会议征文通知[J];密码学报;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孝婧;时滞混沌保密通信的安全性分析与解决方案[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龚剑扬;混沌保密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3 樊春霞;混沌保密通信系统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4 舒永录;时滞混沌系统的构造与同步及其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5 周广宇;混沌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控制及混沌保密通信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1999年

6 王有维;混沌保密通信理论及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波;混沌保密通信中的同步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赵柏山;混沌保密通信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9 朱子奇;混沌保密通信中同步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慧杰;外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动态特性及激光混沌保密通信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双义;数字密钥调制反馈相位增强混沌光通信安全性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2 李琼;安全性增强的高速双向混沌保密通信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3 万海波;基于两层复杂网络层间同步的混沌保密通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4 金磊;基于FPGA+双核ARM处理的视频混沌保密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广东工业大学;2018年

5 刘金雷;基于混沌保密通信的若干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颜金子;基于脉冲同步的光电外反馈混沌保密通信系统[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宫蕴瑞;混沌保密通信系统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8 张俭峰;混沌保密通信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猛;基于数据采样的混沌保密通信系统鲁棒同步控制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10 王玲;基于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宽带混沌保密通信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87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887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4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