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光通信用潜望式粗跟踪转台伺服控制系统
【学位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P273;TN927.2
【部分图文】:
且近年来一直在深入研究并进行技术验证,其技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始终处于领先位[18]。在早期时,美国在激光通信领域做了大量的实验验证,为后期的在轨卫星通信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60 年代中期美国宇航局(NASA)开展了基于CO2激器的卫星光通信系统研究;1980 年美国空军实验室(AFRL)实现了基于倍频 YAG光器通信距离为10Km、通信速率为1Gbps的飞机与地面站之间的激光通信[19];1994 JPL 搭建激光通信演示系统(OCD),实现了基于 OOK 调制、孔径 10cm、通信速为 250Mbps 的激光通信[20]。在 1995 年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组织(BMDO)通过与美国国内多个研究机构合作,施了 STRV-2 星地激光通信项目,其目的是实现地球低轨卫星(LEO)与两地面站间的激光通信[21]。如图 1.1 所示为 STRV-2 计划中所用的低轨卫星 TSX-5 与光通信端 STRV-2。然而由于所设计 LEO 的运行轨道与姿态控制精度与 STRV-2 通信终端匹配,导致其未能实现星地激光通信。但是美国经历 STRV-2 卫星通信终端从设计发射等一系列的流程,在这个过程逐渐掌握了卫星光通信的器件、单元、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发现并解决了一系列实际应用时所面临的难题,为将来美国所研制的卫光通信终端成功实现通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光通信和传感演示项目 NASA 2015 年 星间及星地上行 5~10下行 10激光通信中继演示验证 NASA/JPL/MIT2017 年 星间及星地1.25Gbps/ps国对卫星光通信技术也十分重视,于 1977 年欧空局开始了对卫星,并在欧盟各成员国及欧空局的共同努力下和欧盟的先进的技术实星光通信领域发展飞速,始终处于技术领先地位[26]。欧空局自光通展了多个发展计划,例如:TRP 计划、ASTP 计划、远程通信准备拟及试验计划、SILEX计划等[27],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SILEX计划头领导,英法德等多个欧盟成员国参加,旨在实现两星载卫星通信信。在 SILEX 计划中,设计并研制出两套结构大致相同的光通信 OPALE,两通信终端分别搭载 SPOT-4 卫星和 ARTEMIS 卫星进入2001 年 11 月份进行通信速率为 50Mbps 星星激光通信实验并取得了进入了星间激光通信的时代[28]。且在这一年的 11 月份,进行了地终端 OSG 与卫星光通信终端 OPALE 之间通信测试,通信链路得以成功。如图 1.2 所示为 PASTEL 和 OPALE 卫星光通信终端。
1.1 十字跟踪架式十字跟踪架式作为目前最常用的粗跟踪转台结构形式[47],具有结构形式简单、两动范围大以及易实现半球空间内的指向与跟踪等优点,十字跟踪架式被广泛使用星光通信终端中,如欧空局的 SILEX 星载通信系统、美国的 OCD 激光通信演示以及日本的 LCDE、LUCE 激光通信系统。如图 2.1 所示为通信终端 LUCE 以及构示意图。根据两轴系结构形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极轴式式和水平式。从十字跟踪架结构示意图中可以看到,方位俯仰轴直接驱动光学天目标光束不经过反射镜直接进入到图像处理单元中,使得该系统指向精度高、跟法相对简单、工作稳定性高且易于调试。但是,其尺寸较大使得质量、转动惯量功耗不易把控;其伺服结构的刚度和谐振频率较低,控制性能易受到卫星震动和的干扰;在天顶区域有 15°左右的跟踪盲区。因此,十字跟踪式较适用于中小范的伺服应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会林;安岩;张雅琳;江伦;赵义武;董科研;张鹏;王超;战俊彤;;空间激光通信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5年03期
2 杨恭勇;张立中;;星载周扫式跟踪转台运动轴与光轴关系的建模分析[J];机械工程师;2015年03期
3 赵强;吕复坡;吴倩;赵劲松;吴晓飚;;红外光机系统中折叠反射镜组安装误差分析[J];红外技术;2014年04期
4 邓永停;李洪文;王建立;阴玉梅;吴庆林;;基于DSP和FPGA的望远镜伺服控制系统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4年03期
5 吴从均;颜昌翔;高志良;;空间激光通信发展概述[J];中国光学;2013年05期
6 付强;姜会林;王晓曼;刘智;佟首峰;张立中;;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光学;2012年02期
7 李铁才;;伺服控制技术的应用发展[J];伺服控制;2010年03期
8 邢启江;董二宝;陈娟;姜永华;;光电经纬仪伺服系统动态高型控制[J];电光与控制;2007年03期
9 杨超;;现代运动控制系统的数字式频响测试方法[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6年11期
10 于思源,谭立英,马晶,王俊;激光星间链路中振动补偿技术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谢瑞宏;机载光电平台伺服系统稳定与跟踪控制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年
2 鄢永耀;空间激光通信光学天线及粗跟踪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邓永停;4m级望远镜主轴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4 薛正燕;卫星光通信捕获跟踪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5年
5 程佳;并联4TPS-1PS型电动稳定跟踪平台的特性及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刘栋良;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非线性控制策略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毕永利;多框架光电平台控制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4年
8 王建立;光电经纬仪电视跟踪、捕获快速运动目标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朝阳;激光通信大口径地面站伺服控制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年
2 高巍;机电一体化仿真技术在导弹伺服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朱玉龙;车载雷达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4 苏玲宏;基于FPGA的高性能永磁同步电机电流控制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刘洋;嵌入式伺服控制系统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6 林世瑶;嵌入式运动控制器设计及伺服控制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郭捷;基于TMS320F28335的交流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龚云飞;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仿真及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孙永奎;高精度转台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89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889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