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网络非正交协作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9 03:00
5G 无线通信、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大数据(Big Data)等技术正在塑造一个智慧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世界。新的应用场景中,大规模的终端或各类设备、传感器等纷纷通过无线方式接入网络,网络设备数和容量急剧增长;移动视频和在线直播等应用无处不在,数据传输速率需求成数十倍提升;无人驾驶等技术对网络通信的实时性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现有4G无线通信网络,无论在频谱利用率、通信容量、传输速率还是传输延迟等方面都难以满足新型通信服务的要求,新一代5G无线通信技术亟待推出以解决这些困境。在众多无线通信技术中,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技术,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技术等,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认知无线电技术允许非频谱授权用户(又称次级用户)在不影响频谱授权用户通信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前提下,通过共享频谱授权用户(又称主用户)的频谱完成信息传输,可以有效提升频谱利用率,缓...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非正交协作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2.1 认知无线电技术研究现状
1.2.2 协作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2.3 非正交多址接入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基于干扰消除的多跳中继协作传输模型
1.3.2 衬垫式场景下的NOMA协作传输模型
1.3.3 基于中继的CR-NOMA协作传输联合优化模型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非正交协作传输技术概述
2.1 认知无线电协作传输技术概述
2.2 中继协作传输技术概述
2.2.1 两跳中继协作传输模型
2.2.2 多跳中继协作传输模型
2.2.3 MIMO网格中继协作传输模型
2.3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概述
2.3.1 非正交多址接入及功率域复用技术
2.3.2 串行干扰消除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干扰消除的多跳中继协作传输模型与性能优化
3.1 引言
3.2 多中继协作传输系统模型
3.2.1 时隙结构与信号解析
3.2.2 次级网络约束条件
3.3 次级网络中断概率推导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NOMA协作传输模型信道状态评估与性能优化
4.1 引言
4.2 NOMA协作传输信道状态动态感知优化模型
4.2.1 认知无线电场景下NOMA传输系统模型
4.2.2 次级网络未动态感知主用户干扰情况下的中断概率
4.2.3 次级网络动态感知主用户干扰情况下的中断概率
4.2.4 仿真与结果分析
4.3 NOMA协作传输信道估计误差评估与性能优化
4.3.1 系统模型
4.3.2 NOMA传输协议
4.3.3 信道增益的概率密度函数
4.3.4 存在信道估计误差的系统性能
4.3.5 理论分析与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中继的CR-NOMA协作传输融合模型与性能优化
5.1 引言
5.2 基于中继协作的CR-NOMA模型
5.2.1 系统模型
5.2.2 协议描述
5.2.3 传输链路信干噪比
5.2.4 功率控制
5.3 系统中断概率分析
5.4 仿真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3.3节次级网络中断概率推导
附录B 第4.2.2.3节中断概率推导
附录C 第4.2.3.3节中断概率推导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正交多址技术中功率复用算法研究[J]. 徐进,张封,李慧林,张晓龙.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6(12)
[2]Performance Analysis of Mixed Amplify-and-Forward and Decode-and-Forward Protocol in Underlay Cognitive Networks[J]. Tran Trung Duy,Hyung Yun Kong. 中国通信. 2016(03)
博士论文
[1]认知无线网络中的协作传输技术研究[D]. 代泽洋.电子科技大学 2013
[2]认知无线网络协作频谱感知、协作传输、频谱切换技术研究[D]. 郅希云.北京邮电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基于中继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 胡一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
[2]基于D2D的中继选择算法研究[D]. 顾闻.南京邮电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66704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非正交协作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2.1 认知无线电技术研究现状
1.2.2 协作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2.3 非正交多址接入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基于干扰消除的多跳中继协作传输模型
1.3.2 衬垫式场景下的NOMA协作传输模型
1.3.3 基于中继的CR-NOMA协作传输联合优化模型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非正交协作传输技术概述
2.1 认知无线电协作传输技术概述
2.2 中继协作传输技术概述
2.2.1 两跳中继协作传输模型
2.2.2 多跳中继协作传输模型
2.2.3 MIMO网格中继协作传输模型
2.3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概述
2.3.1 非正交多址接入及功率域复用技术
2.3.2 串行干扰消除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干扰消除的多跳中继协作传输模型与性能优化
3.1 引言
3.2 多中继协作传输系统模型
3.2.1 时隙结构与信号解析
3.2.2 次级网络约束条件
3.3 次级网络中断概率推导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NOMA协作传输模型信道状态评估与性能优化
4.1 引言
4.2 NOMA协作传输信道状态动态感知优化模型
4.2.1 认知无线电场景下NOMA传输系统模型
4.2.2 次级网络未动态感知主用户干扰情况下的中断概率
4.2.3 次级网络动态感知主用户干扰情况下的中断概率
4.2.4 仿真与结果分析
4.3 NOMA协作传输信道估计误差评估与性能优化
4.3.1 系统模型
4.3.2 NOMA传输协议
4.3.3 信道增益的概率密度函数
4.3.4 存在信道估计误差的系统性能
4.3.5 理论分析与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中继的CR-NOMA协作传输融合模型与性能优化
5.1 引言
5.2 基于中继协作的CR-NOMA模型
5.2.1 系统模型
5.2.2 协议描述
5.2.3 传输链路信干噪比
5.2.4 功率控制
5.3 系统中断概率分析
5.4 仿真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3.3节次级网络中断概率推导
附录B 第4.2.2.3节中断概率推导
附录C 第4.2.3.3节中断概率推导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正交多址技术中功率复用算法研究[J]. 徐进,张封,李慧林,张晓龙.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6(12)
[2]Performance Analysis of Mixed Amplify-and-Forward and Decode-and-Forward Protocol in Underlay Cognitive Networks[J]. Tran Trung Duy,Hyung Yun Kong. 中国通信. 2016(03)
博士论文
[1]认知无线网络中的协作传输技术研究[D]. 代泽洋.电子科技大学 2013
[2]认知无线网络协作频谱感知、协作传输、频谱切换技术研究[D]. 郅希云.北京邮电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基于中继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 胡一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
[2]基于D2D的中继选择算法研究[D]. 顾闻.南京邮电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66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316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