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接收机接收数字预处理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30 07:54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设备更新换代地速度也更加的频繁,因此以硬件为主的传统通信设备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在此背景下,软件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技术孕育而生。但是在接收机端要想发挥出SDR软件配置的优势,就需要接收机前端实现全频带范围内的全概率接收。然而,由于模拟器件固有的非线性特性,所产生的非线性失真将会严重影响接收机的无杂散动态范围、降低频带内微弱信号的检测能力,因此提高接收机的动态范围是发挥SDR优势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数字接收机前端的非线性补偿技术做了充分的研究,主要的贡献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总结了相关领域内常用的线性化技术,并详细分析了各种线性化技术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由于接收端缺少参考信号,着重研究了基于非线性行为建模的盲补偿技术,引入了两种盲辨识准则:带外失真分量与变换域中的稀疏性。2.详细分析了接收机前端的单频带与双频带非线性失真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常用的非线性行为模型以及非线性补偿效果的衡量指标。对于双频并发接收机,给出了一种全新的评价指标---并发双频信号干扰比,用于衡量在并发双频接收机中的非线性补偿效果。3.基于...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线性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传统线性化技术
1.2.2 数字预失真技术
1.2.3 基于非线性行为建模的盲补偿技术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宽带接收机非线性盲补偿技术
2.1 接收机前端的非线性失真分析
2.1.1 单频带输入信号失真分析
2.1.2 双频带输入信号失真分析
2.2 数字后补偿算法原理
2.3 非线性模型
2.3.1 无记忆非线性模型
2.3.2 记忆非线性模型
2.4 非线性补偿效果衡量指标
2.4.1 频谱图
2.4.2 矢量误差幅度
2.4.3 归一化均方误差
2.4.4 邻道功率比
2.4.5 信号干扰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带外失真分量的宽带接收机非线性盲补偿
3.1 引言
3.2 基于带外失真分量的盲补偿方案
3.3 盲补偿的具体步骤
3.3.1 非线性行为建模
3.3.2 盲辨识准则
3.3.3 模型参数提取自适应算法
3.4仿真实验
3.4.1 双音信号测试
3.4.2 有色噪声信号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稀疏性的宽带并发双频接收机非线性盲补偿
4.1 引言
4.2 并发双频接收机非线性行为建模
4.3 基于稀疏性的数字后补偿方案
4.3.1 稀疏性的概述
4.3.2 稀疏性的衡量
4.3.3 基于稀疏性的数字后补偿算法
4.3.4 基于稀疏性非线性补偿的简要证明
4.4 仿真结果
4.4.1 双音信号测试
4.4.2 双通道有色噪声信号测试
4.4.3 混合信号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169129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线性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传统线性化技术
1.2.2 数字预失真技术
1.2.3 基于非线性行为建模的盲补偿技术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宽带接收机非线性盲补偿技术
2.1 接收机前端的非线性失真分析
2.1.1 单频带输入信号失真分析
2.1.2 双频带输入信号失真分析
2.2 数字后补偿算法原理
2.3 非线性模型
2.3.1 无记忆非线性模型
2.3.2 记忆非线性模型
2.4 非线性补偿效果衡量指标
2.4.1 频谱图
2.4.2 矢量误差幅度
2.4.3 归一化均方误差
2.4.4 邻道功率比
2.4.5 信号干扰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带外失真分量的宽带接收机非线性盲补偿
3.1 引言
3.2 基于带外失真分量的盲补偿方案
3.3 盲补偿的具体步骤
3.3.1 非线性行为建模
3.3.2 盲辨识准则
3.3.3 模型参数提取自适应算法
3.4仿真实验
3.4.1 双音信号测试
3.4.2 有色噪声信号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稀疏性的宽带并发双频接收机非线性盲补偿
4.1 引言
4.2 并发双频接收机非线性行为建模
4.3 基于稀疏性的数字后补偿方案
4.3.1 稀疏性的概述
4.3.2 稀疏性的衡量
4.3.3 基于稀疏性的数字后补偿算法
4.3.4 基于稀疏性非线性补偿的简要证明
4.4 仿真结果
4.4.1 双音信号测试
4.4.2 双通道有色噪声信号测试
4.4.3 混合信号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169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3169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