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北斗/GPS双模差分定位系统及卫星导航天线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1 19:47
  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不断完善和成熟,与卫星导航相关的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卫星导航系统可全天时全天候提供三维位置和时间信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不小的便利性;随着卫星接收机解算速度的加快,定位精度的提高,依靠着卫星定位导航技术,越来越多的功能和服务被开发出来。研究北斗/GPS双模差分定位系统,符合当前卫星定位导航产业的发展方向,对北斗导航系统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推广也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载波相位差分法,可实现人们对卫星定位导航厘米级精确定位的要求,在大地测量,车辆导航,精细农业,航天测控,工程测量和军事应用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卫星导航天线作为定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定位精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常也要求天线具有小型化、零相位中心、宽波束等特点,研究尺寸合适,性能优异的卫星导航天线,也有助于卫星定位导航产业更好的发展,因此卫星导航天线成为本文研究重点。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研究了北斗系统和GPS系统在一般精度定位和高精度定位时采用的不同方案,重点介绍了高精度定位使用的差分定位法,包括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在相...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北斗/GPS双模差分定位系统及卫星导航天线研究


GPS卫星星座示意图

北斗星,星座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第二章北斗/GPS差分定位原理7表2-1GPS实时定位、测速与授时精度测距码类型P码C/A码单点定位/m5-1020-40差分定位/m13-5测速/(m·s-1)0.10.3授时/ns1005002.1.2BDS北斗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是我国根据当前国际形式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建设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立管理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关乎国家安全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无间断导航和授时服务。上世纪中后期,我国开始探索建立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通过论证分析,确定了“先区域,后全球”的发展思路。主要发展计划是首先在2000年左右,建成向我国境内提供服务的北斗一号系统,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于2012年左右,完成北斗二号系统的建设,使其具备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的能力;在2020年左右,完成北斗三号的建设,建成真正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在此基础上,以北斗导航系统为基础和核心,在2035年左右,建设更加融合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图2-2北斗星历星座图

示意图,卫星,示意图,接收机


第二章北斗/GPS差分定位原理9为0.29m,是C/A码的十分之一,P码也可用于较精密的定位,故常常称为精码。2.2.2码伪距定位法卫星定位导航的基本原理是,首先观测计算得到导航卫星与地面接收机天线间的距离,也就是伪距,并且根据已知的卫星瞬时坐标,来计算用户接收机天线所在的球面,对多个卫星数据进行测量,以至少3颗卫星为球心,测得距离为半径的球面交会点,即为接收机天线位置坐标。伪距包含着各种因素引起的误差,不是真实距离,通过C/A码和P码计算得到伪距,进行定位的方法,称为码伪距定位法。图2-3卫星定位示意图利用卫星进行导航和定位的基本方程为:222()()()()jjjjii=c+t=XX+YY+ZZ(2-1)其中观测站坐标为(X,Y,Z);导航卫星坐标为(,,)jjjXYZ;c为光速,为传播时间,it为接收机时钟和卫星时钟的钟差。其中导航卫星的坐标包含在卫星导航电文中,利用测距码进行距离测算的原理如下:假设卫星在t0时刻发送了测距码a(t0),与此同时,接收机在自己的时钟控制下产生同样的测距码,由于卫星时钟和接收机时钟存在着钟差it,所以接收机产生的测距码为0()iat+t,经过时间后,卫星天线发射的测距码到达接收机,接收机通过自身的时延器对这个信号进行延迟比对,和接收机收到的测距码码元对齐时,延迟时间则为载波传输时长,也就是被测得。由式(2-1),我们可以看到,求解观测站坐标时,需要观测至少4颗卫星,组成方程以求得未知数(,,,)iXYZ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我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发展的思考[J]. 陈伏州.  数字通信世界. 2013(08)
[2]关于NEU(ENU)坐标系统[J]. 黄立人,高砚龙,任立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6(01)



本文编号:3535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3535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0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