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两输入两输出模式复用通信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13:16

  本文关键词:两输入两输出模式复用通信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互联网及其“带宽消耗”型(如大型数据中心、物联网、高清视频业务、多媒体实时业务等)业务的迅速普及,网络带宽的需求量以近60%的比例逐年剧增,容量从100Mb/s快速增长到100Tb/s。而未来,随着以“大数据”为科技引领的智能型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光网络带宽的需求必将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为了应对网络带宽的迅猛需求,人们纷纷致力于光网络扩容技术的研究。目前,在扩容技术层面上,常用的技术有电域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偏振复用、正交频分复用以及多维多阶调制技术等等,但是这些技术均是以单模光纤为传输媒质。而受到单模光纤非线性效应以及放大器自发辐射噪声的影响,使得以单模光纤为传输介质的光网络容量愈来愈趋近其容量极限。在这种背景下,模式复用传输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模式复用技术是以少模光纤中为数不多且彼此正交的模式作为独立的信道来传递信息,使得在单纤上成倍扩充系统的容量成为了可能。本文深入细致地探究了模式复用传输技术,阐述了模式复用传输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一种基于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及光纤环行器的模式复用/解复用器,建立了两输入两输出的模式复用通信实验系统,完成了不同速率伪随机信号的背对背及10km同时传输实验。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以Maxwell方程为理论依据,对少模光纤中的模式进行详细推导,仿真分析了两模光纤中LP01模和LP11模的电场分布。然后详细阐述了模式复用传输的关键技术,重点分析了模式的复用/解复用技术。其次,理论推导了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耦合模方程,并对其相位匹配条件(布拉格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实现模式复用/解复用的原理,并通过分析了不同偏芯熔接距离下少模光纤输出端模式光场分布,确定了有效激发LP11模式的偏芯距离。此外,通过相位掩模技术制备了实验用的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并且特殊制备高阶模式能顺利传输的光纤环行器,以此制成了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型的模式复用/解复用器,实验测试了其性能,给出了其插入损耗值。最后,建立了基于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模式复用通信的实验系统。分别以LP01和LP11模作为传输信道,实现了1.25Gb/s和622Mb/s、1.25Gb/s和10Gb/s、4.25Gb/s和10Gb/s、以及两路10Gb/s伪随机信号背对背传输和10km传输,并分析了两路10Gb/s传输系统误码性能。文章最后对全文的主要工作进行总结,对基于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模式复用技术进行了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基于少模光纤的模式复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光纤通信 模式复用 少模光纤 模式复用/解复用器 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16-17
  • 第2章 模式复用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17-33
  • 2.1 模式复用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17
  • 2.2 少模光纤支持的模式分析17-24
  • 2.2.1 模式理论17-23
  • 2.2.2 模式仿真23-24
  • 2.3 模式复用关键技术24-31
  • 2.3.1 少模光纤的设计24-25
  • 2.3.2 模式的复用/解复用技术25-30
  • 2.3.3 少模光纤放大器30
  • 2.3.4 模式复用系统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30-31
  • 2.4 本章小结31-33
  • 第3章 基于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模式复用/解复用器33-47
  • 3.1 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基本理论33-39
  • 3.1.1 耦合模理论33-37
  • 3.1.2 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相位匹配条件37-39
  • 3.2 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实现模式复用/解复用的原理39-41
  • 3.3 LP11模式的激发41-42
  • 3.4 基于少模光纤光栅的模式复用/解复用器的制备与测试42-45
  • 3.4.1 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制备42-43
  • 3.4.2 光纤环行器的制备43
  • 3.4.3 模式复用/解复用器的性能测试43-45
  • 3.5 本章小结45-47
  • 第4章 基于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模式复用系统实验研究47-61
  • 4.1 模式复用系统组成47-51
  • 4.1.1 实验系统的光源47-49
  • 4.1.2 实验用的电光调制器49-50
  • 4.1.3 实验用的少模光纤50-51
  • 4.2 1.25Gb/s和 622Mb/s信号模式复用传输实验51-53
  • 4.3 1.25Gb/s和 10Gb/s信号模式复用传输实验53-55
  • 4.4 4.25Gb/s和 10Gb/s信号模式复用传输实验55-56
  • 4.5 两路 10Gb/s信号模式复用传输实验56-60
  • 4.6 本章小结60-61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61-63
  • 5.1 总结61-62
  • 5.2 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9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9-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天华,刘铁根,井文才,贾大功,刘丽娜;光纤布拉格光栅压力增敏机构[J];现代仪器;2005年04期

2 刘立;章鹏;吴俊;刘浩;;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热致衰减研究[J];材料导报;2012年12期

3 王玉田,王遂,张玉艳,王莉田;用单光纤布拉格光栅实现应力和温度同时测量[J];自动化与仪表;2001年04期

4 董兴法,仲嘉霖,开桂云,董孝义;双反射峰光纤布拉格光栅调谐与传感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3年05期

5 刘丽辉,张伟刚,郭宏雷,曹晔,金龙,张昊,杨亦飞,赵启大,开桂云,董孝义;光纤布拉格光栅压力增敏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2004年10期

6 涂勤昌,张伟刚,孙磊,董孝义;光纤布拉格光栅横向应变特性的研究[J];中国激光;2004年12期

7 张晓晶,武湛君,张博明,吴春涛,杜善义;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和应变交叉灵敏度的实验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5年05期

8 朱四荣,谭敏峰,郭明金,宋显辉,李卓球;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横向效应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9 莫德举;廖妍;傅伟铮;;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传感实验特性研究[J];测控技术;2006年03期

10 吴飞;李立新;李志全;;均匀光纤布拉格光栅横向受力特性的理论分析[J];中国激光;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鸿强;苗长云;陈弘达;习江涛;张诚;于晓刚;王瑞;张美玲;刘宏伟;;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智能服装人体测温模型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武斌;李毅;胡双双;蒋群杰;;双光纤布拉格光栅波长锁定器的设计与制备[A];2007年先进激光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冯潇;苟怡;;光纤布拉格光栅称重系统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姜碧强;赵建林;秦川;江维;樊帆;黄钊;;基于倾斜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浓度变化过程测量[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高庆;朱永;夏哲;张洁;陈伟民;;光纤布拉格光栅的通用组件化封装与温度调谐[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窦小宁;葛海波;王平;;光纤布拉格光栅反射偏振相关损耗特性的研究分析[A];2013年(第五届)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宋民青;侯尚林;张保侠;黎锁平;刘延君;;光子晶体光纤布拉格光栅慢光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姚海凤;辛丽;宋瑛林;;级联光纤布拉格光栅光谱特性[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耀;韩正英;高业胜;;高精度光纤布拉格光栅波长测试系统[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张纪周;张晨;由静;;光纤布拉格光栅应变计在TBM掘进中的监测研究[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忠扬;微纳光纤功能化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田丰;微纳光纤直写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吕昌贵;光纤布拉格光栅传输特性理论分析及其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4 任文华;智能光纤传感网络中关键器件的研制和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赵平;基于微纳光纤的无源微小光学器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潘h介,

本文编号:354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354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2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