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信道测量与建模
本文关键词: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信道测量与建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基于LED灯的室内可见光通信(VLC),因其具有诸多优势,近年来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研究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的信道模型,以及室内信号分布优化问题,并对模拟收发机进行了设计。全文工作如下:一、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的信道特性测量与模型。在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中,信号经历了电信号、光信号、电信号三个过程,其中在电信号传输时的电信道特性主要由光电器件决定,本文实测了最终系统中所使用的LED灯以及PIN光电二极管特性;在光信号传输时的光信道特性主要由LED辐射特性以及光的传输特性决定,本文对LED辐射特性以及光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二、将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的信道拆分为光信道和电信道分别分析。针对光信道,参考室内红外光通信的信道模型,采用Caruthers在2002年提出的迭代算法分别计算直射径冲激响应和反射径冲激响应,最终仿真得到光信道整体冲激响应;针对电信道,因LED灯在进行电光转换时存在非线性现象,所以使用不同方法对线性电信道和非线性电信道分别建模,当LED工作在线性区时,利用PN序列测量了电信道的时域冲激响应,建立了电信道的线性模型;当LED工作在非线性区时,通过网络分析仪的测量数据,利用Three-Box模型建立了电信道的非线性信道模型。三、对于由光信道特性引起的室内光照度和光功率分布不均匀问题,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全局搜索和快速收敛能力而实现的通过功率控制因子控制发射机发射功率的方案。该方案旨在通过控制不同位置LED阵列的发送功率来实现室内同一接收平面均匀分布的光功率和光照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很好地实现室内光照度和光功率分布的均匀性,并且在不同光源布局配置下,都有很好的适用性。四、设计并实现了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的模拟收发前端。本文给出了实际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模拟收发前端的设计思路,之后详细给出了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具体实现方案,并最终完成了收发机的制作与调试,最后利用网络分析仪测量了该硬件平台的频率特性。
【关键词】:可见光通信 信道建模 Three-Box模型 信号优化分布 硬件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缩略语14-15
- 第1章 绪论15-23
- 1.1 论文研究背景15-20
- 1.1.1 可见光通信技术概括15-18
- 1.1.2 可见光通信系统信道建模18-20
- 1.1.3 可见光通信系统光源优化分布20
- 1.2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20-23
- 1.2.1 本文的研究工作20-21
- 1.2.2 章节安排21-23
- 第2章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信道特性23-35
- 2.1 引言23
- 2.2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概述23-27
- 2.2.1 光通信与传统无线通信对比23-25
- 2.2.2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信道特性25-27
- 2.3 光电器件27-33
- 2.3.1 LED基本特性27-32
- 2.3.2 光电二极管基本特性32-33
- 2.4 系统噪声简介33-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室内可见光通信信道测量与建模35-55
- 3.1 引言35-36
- 3.2 光信道建模36-42
- 3.2.1 光信道特征36-37
- 3.2.2 直射径冲激响应37-38
- 3.2.3 反射径冲激响应38
- 3.2.4 光信道整体冲激响应38-39
- 3.2.5 仿真分析39-42
- 3.3 电信道建模42-53
- 3.3.1 使用实测数据建立线性信道模型43-45
- 3.3.2 使用实测数据建立非线性信道模型45-53
- 3.4 整体信道分析53-54
- 3.5 本章小结54-55
- 第4章 室内可见光通信信号分布优化55-73
- 4.1 引言55
- 4.2 接收平面光照度和光功率描述55-57
- 4.2.1 接收平面光照度55-56
- 4.2.2 接收平面光功率56-57
- 4.3 典型室内光源布局仿真分析57-63
- 4.3.1 室内模型参数57-58
- 4.3.2 典型LED阵列方案仿真分析58-63
- 4.4 利用遗传算法优化光照度和光功率分布63-71
- 4.4.1 优化问题63-64
- 4.4.2 遗传算法64-65
- 4.4.3 遗传算法基本设定65-67
- 4.4.4 遗传算法仿真表现分析67-71
- 4.5 本章小结71-73
- 第5章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模拟收发机硬件设计73-85
- 5.1 引言73
- 5.2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模拟硬件设计73-82
- 5.2.1 模拟硬件总体方案设计73-74
- 5.2.2 发射机模拟硬件设计74-78
- 5.2.3 接收机模拟硬件设计78-82
- 5.3 性能测量82-84
- 5.4 本章小结84-85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85-87
-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85
-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85-87
- 参考文献87-91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91-93
- 致谢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光通信研究》征稿启事[J];光通信研究;2001年01期
2 ;用于远距离光通信的新光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1年06期
3 ;南京大学光通信工程研究中心[J];光电子技术;2004年01期
4 汪俊;田斌;易克初;熊海良;刘祖军;;高空平台不稳定对平台间光通信性能的影响及抑制[J];光电子.激光;2010年04期
5 张彦;光通信系统应用[J];半导体技术;1985年06期
6 陈善海;;远距离光通信系统[J];电子技术;1987年05期
7 刘炎卿 ,徐万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光通信系统试验场通过鉴定验收[J];光通信研究;1988年04期
8 刘铮;;光通信和光电技术应引起高度重视[J];电子设计技术;2000年03期
9 曾瑛;光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J];电力系统通信;2001年02期
10 ;提高数字光通信系统品质[J];现代电信科技;200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春玲;许童羽;王丽华;;县区级农电企业光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2 彭晓军;;浅谈电力光通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A];电力行业信息化优秀论文集2013[C];2013年
3 闻传花;周胜军;李玉权;;大气光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关键技术[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4 周田华;;水下光通信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汪俊芳;李滔;;高速光通信系统性能监测[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赵义红;李正文;何其四;;量子光通信系统的高速调制研究[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于海霞;何晓东;佟传平;谢东华;冯金顺;;光通信系统中的光滤波技术[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傅倩;陈长缨;洪岳;邓椺;;改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A];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何宁;周田华;;激光扫描技术在水下光通信中的应用[A];第十七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昀;;长途光通信工程光缆指标测试的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2007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文;光通信用激光管市场前景被看好[N];通信产业报;2002年
2 王兵;我国80×40G光通信系统全球领先[N];人民邮电;2006年
3 信息产业部电子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光通信专利分析[N];中国电子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曾四丹;肩负重任 不辱使命[N];桂林日报;2005年
5 黄绍平;通信用LSI开发动态[N];中国电子报;2001年
6 记者 张真真 通讯员 李胜瑭 李慧 实习生 陈洁;“双子星座”闪耀全国[N];湖北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金元;可见光通信系统容量分析与星座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2 杨欣华;可见光通信系统建模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赵芳;基于单模光纤耦合自差探测星间光通信系统接收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袁建国;高速超长距离光通信系统中超强FEC码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鑫;室内光通信系统组网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唐洋;OFDM可见光通信系统峰均比抑制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黄进;室内光通信系统MAC层协议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4 崔璐;基于多色传输的高速可见光通信方法与系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化领;光通信系统的偏振复用和偏振控制技术[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李涛;高速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6年
7 李文阳;可见光通信系统中接收透镜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8 杜杉杉;像素调制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和实现[D];东南大学;2016年
9 徐达武;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信道测量与建模[D];东南大学;2016年
10 张晓静;基于OFDM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关键词: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信道测量与建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7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487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