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理论的车载网流速控制方案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博弈理论的车载网流速控制方案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博弈论 Nash均衡点 迭代算法 背离行为 惩罚策略
【摘要】:在车辆自组织网络的研究中,车辆节点间大规模的数据传输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运用路边单元进行辅助通信,可以为众多车辆节点创造更多的相遇机会,延长通信时间。然而,由于车辆节点的高速移动和网络拓扑的急剧变化,正在下载多媒体数据的车辆节点流速值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一步导致传输延迟,大大降低了网络的性能。因此,对车辆节点的传输行为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技术方案来提升网络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数据传输过程中车辆节点的流速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证了车辆节点之间非合作的行为本质,这个非合作博弈最终会达到一个稳定的Nash均衡点(NEP)。接着本文分别提出了基于、Jacobi、G-S和SOR迭代法的数据传输方案来求解NEP。考虑到非合作博弈的低效性,本文又进一步提出基于合作博弈的方案。对于合作博弈中可能存在的背离行为,又提出了对背离行为的检测与惩罚策略,激励节点之间的合作。论文主要工作包括:1)运用博弈论对车辆自组织网络中节点的效用进行建模,定性地分析了车辆节点问非合作的行为本质。节点对路边单元节点(Road Side Unit, RSU)流速的占用问题是一个典型的非合作博弈问题,通过论证这种非合作博弈问题,在以网络时延作为衡量指标的效用模型下,博弈过程最终会达到一个稳定的Nash均衡点(Nash Equilibrium Point, NEP),并且这个均衡点是存在且唯一的。2)为探索上述模型中NEP的求解方法,本文依次提出了基于Jacobi、G-S和SOR迭代算法的数据传输方案,描述了这几种算法的推导过程,论证了算法的收敛性,并通过仿真实验显示出各算法的性能表现。3)由于非合作博弈具有低效性,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合作博弈的流速控制算法,通过检测节点在合作过程中的背离行为,对背离合作的节点采取惩罚策略,来激励节点间的合作,以获得更好的流速控制结果。
【关键词】:博弈论 Nash均衡点 迭代算法 背离行为 惩罚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225;U495;TN929.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17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3-14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14-15
- 1.2.1 研究目标14
- 1.2.2 研究内容14-15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15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15-17
- 第二章 车辆自组织网络研究现状17-24
- 2.1 车辆自组织网络技术18-21
- 2.1.1 车辆节点传输行为的研究18-19
- 2.1.2 十字路口的车流量控制方案19
- 2.1.3 基于RSU的数据传输方案19-20
- 2.1.4 路由协议的研究20-21
- 2.2 博弈理论在VANET中的应用21
- 2.3 VANET中的合作激励机制21-23
- 2.3.1 VANET中非合作行为的研究21-22
- 2.3.2 VANET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22-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三章 车载网中车辆节点的非合作传输行为模型24-29
- 3.1 VANET中的多媒体数据访问场景24-25
- 3.2 术语符号及定义25-26
- 3.3 节点非合作传输行为模型26-28
- 3.3.1 节点非合作博弈行为的本质26-27
- 3.3.2 节点的效用函数模型27
- 3.3.3 Nash均衡点的存在性与唯一性27-28
- 3.4 本章小结28-29
- 第四章 车载网中非合作数据传输方案的研究29-40
- 4.1 基于Jacobi迭代法的非合作数据传输方案29-30
- 4.2 基于G-S迭代法的非合作数据传输方案30-33
- 4.2.1 G-S迭代法的收敛性30-31
- 4.2.2 G-S迭代算法31-32
- 4.2.3 G-S与Jacobi迭代法的比较32-33
- 4.3 基于SOR迭代法的非合作数据传输方案33-34
- 4.4 仿真实验与分析34-39
- 4.4.1 参数设置34-35
- 4.4.2 收敛速度35-38
- 4.4.3 动态系统的连续性38-39
- 4.5 本章小结39-40
- 第五章 车载网中基于合作博弈的流速控制方案40-52
- 5.1 几种博弈情况下网络系统的总收益比较40-43
- 5.1.1 两个节点的情形讨论40-42
- 5.1.2 N个节点的情形讨论42-43
- 5.2 合作博弈中节点背离行为的检测与惩罚43-47
- 5.2.1 车载网中对节点自私行为的惩罚策略43
- 5.2.2 节点背离行为的检测与惩罚43-47
- 5.3 仿真实验与分析47-51
- 5.3.1 参数设置47
- 5.3.2 背离合作的节点流速变化情况47-49
- 5.3.3 节点和网络系统的效用变化情况49-51
- 5.4 本章小结51-52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未来工作52-54
- 6.1 论文总结52-53
- 6.2 未来工作53-54
- 致谢54-55
- 硕士阶段完成的工作55-56
- 参考文献56-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海燕;论经济学创新中的选题原则——以“非合作博弈理论”个案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2004年02期
2 邹杰;何卫;;非合作博弈模型的模糊构建与应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刘颖;;浅谈企业间的合作与非合作博弈[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4期
4 刘浩;;基于非合作博弈模型的财政省管县体制改革分析[J];商业时代;2011年26期
5 周仲秋;何静;;博弈视角中的中国拆迁困局破解:从非合作博弈到共商双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侯光明,李存金;管理非合作博弈机制式表述[J];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03期
7 张尔升,夏祥禹,蒋咏涛;政府委任制与非合作博弈[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周光辉;江平宇;黄国全;;客户竞争驱动的任务调度非合作博弈[J];机械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9 黄文英;;关于雇佣关系演进的博弈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年10期
10 李慧;彭金海;;拆迁博弈困局及破解:从非合作博弈到程序正义[J];经营管理者;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煜;;非合作博弈下合作进化理论在自愿连锁发展中的应用[A];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融生;;经济政策协调的负效应[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夏禹龙;何种利益博弈有利于社会和谐[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上海交通大学 胡海鸥;计划经济中的非合作博弈[N];上海金融报;2003年
3 柳祖林;共赢:钢企建立下游产业链的价值基点[N];中国冶金报;2009年
4 吴烨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由“竞争”走向“竞合”[N];解放日报;2013年
5 赵曙光 刘桂芳 娄珍须 曹福军 肖立峰 贾岳;转型期河北报业发展探析[N];中华新闻报;2006年
6 张捷;美国暂停印钞缘何难以提振美元[N];中国证券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哲;非合作博弈在行为经济学思想下的均衡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樊斌;非合作博弈条件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张建良;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分布式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梁彤;企业协作过程中的博弈行为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怀恩;基于博弈论的无线基站节能策略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2 张子奕;基于博弈理论的车载网流速控制方案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3 乔晓辉;飞机除冰地面运行博弈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1年
4 蒋文睿;基于非合作博弈模型的生产调度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胡绍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非合作博弈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6 蒋金亮;基于非合作博弈的高速铁路票价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卿峰;信息供需方间的非合作博弈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8 王小花;基于非合作博弈的无线Mesh网络资源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9 杨尊信;煤电产业供需博弈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10 宋仁玲;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17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517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