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差分波前的精跟踪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7 06:14

  本文关键词:基于差分波前的精跟踪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光通信 相干光通信 精跟踪 差分波前传感 QD


【摘要】:空间激光通信具有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强等优点,但是普通激光通信不能利用光通信的大带宽优点,而且频率利用率不高、接收灵敏度较差。因此,近年来,相干光通信技术成为空间光通信研究的热点。本文对APT系统进行了概述,讲解了传统的空间光通信的精跟踪探测方法,并且针对相干光通信的接收端信号能量较弱,很难进行光的精跟踪的缺点,提出了基于差分波前的精跟踪技术,阐述了基于差分波前的精跟踪技术的原理;对相干光混频的光外差效率进行了理论建模,分析了光束腰半径、空间失配角、波面弯曲对混频效率的影响,并分别指出了提高光混频效率的措施;对相干光的精跟踪的关键技术,包括数字锁相环相位计、精跟踪伺服系统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硬件的选型和设计;进行了实验器件的选型,搭建了精跟踪实验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差分波前的精跟踪系统能够实现5-10urad的精跟踪精度,可以满足系统的设计指标,对相干光通信系统建立可靠的通信链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空间光通信 相干光通信 精跟踪 差分波前传感 QD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2
  • 1.1 空间光通信的特点8-9
  • 1.2 空间光通信跟踪技术的发展和现状9-11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11-12
  • 第2章 基于差分波前的精跟踪技术12-21
  • 2.1 APT系统概述12-13
  • 2.2 传统精跟踪探测技术13-16
  • 2.2.1 四象光电限传感器的原理13
  • 2.2.2 精跟踪振镜工作原理13-14
  • 2.2.3 基于四象限探测器的光斑位移法精跟踪原理14-16
  • 2.3 基于差分波前的精跟踪系统16-20
  • 2.3.1 空间相干光通信概述16-18
  • 2.3.2 基于差分波前的精跟踪技术18-20
  • 2.4 本章小结20-21
  • 第3章 光外差混频效率的研究21-32
  • 3.1 光外差探测的原理21-23
  • 3.2 外差混频效率的理论建模23-24
  • 3.3 外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24-31
  • 3.3.1 最佳匹配下的外差效率24-26
  • 3.3.2 光束腰半径对外差效率的影响26-28
  • 3.3.3 空间失配角对外差效率的影响28-30
  • 3.3.4 波面弯曲对外差效率的影响30-31
  • 3.4 本章小结31-32
  • 第4章 数字锁相环相位计设计32-42
  • 4.1 数字锁相环相位计原理32-34
  • 4.2 噪声分析34-39
  • 4.2.1 幅度量化误差34-37
  • 4.2.2 相位量化噪声37
  • 4.2.3 相位读取误差37-38
  • 4.2.4 采样时间抖动引起的相位噪声38-39
  • 4.3 FPGA的选型及电路设计39-40
  • 4.4 仿真和实验验证40-41
  • 4.5 本章小结41-42
  • 第5章 精跟踪伺服系统设计42-56
  • 5.1 精跟踪伺服系统原理42-44
  • 5.2 精跟踪伺服系统设计指标44-48
  • 5.3 精跟踪伺服系统补偿设计48-51
  • 5.4 精跟踪伺服系统数学建模与仿真51-54
  • 5.5 硬件电路设计54-55
  • 5.6 本章小结55-56
  • 第6章 精跟踪系统实验56-64
  • 6.1 实验器件选型56-61
  • 6.1.1 激光器的选择56-57
  • 6.1.2 四象限探测器QD的选择57-59
  • 6.1.3 精跟踪单元振镜的选取59-61
  • 6.2 实验环境的搭建61-63
  • 6.3 本章小结63-64
  • 总结64-65
  • 参考文献65-67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东明;相干光通信的实用化研究[J];现代有线传输;1996年02期

2 幺周石,胡渝;星间相干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光通信技术;2005年08期

3 王玲;冯莹;;卫星相干光通信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7年06期

4 胡毅;杨家龙;;40/100G相干光通信模块的技术分析[J];烽火科技;2011年06期

5 牛丽红;孔丽萍;;浅谈相干光通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年07期

6 谢福珍;相干光通信的最新成果简介[J];光通信技术;1986年02期

7 杨同友 ,李先源;相干光通信[J];电信科学;1988年05期

8 段晓明;;外差相干光通信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0年01期

9 边一;;相干光通信[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1年02期

10 姚建国;;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偏振控制技术[J];光通信技术;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番;邬双阳;;相干光通信技术研究[A];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江西 五省光学(激光)联合学术‘13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安捷伦相干光通信测试方案[N];通信产业报;2010年

2 ;安捷伦科技相干光通信测试方案[N];通信产业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鹏;卫星相干光通信接收灵敏度衰退的补偿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宇鹏;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码型调制与锁相环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3 赵意意;空间相干光通信终端光学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5年

4 黄凌晨;下一代相干光通信系统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王大伟;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在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陶金晶;高速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7 钟康平;DP-16QAM相干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8 张方正;高速光通信中数字信号处理(DSP)与波形产生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军;相干光通信系统的采样时钟恢复与自适应信道均衡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于振明;斯托克斯域解偏振复用技术在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魏江杰;零差相干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岳浩;基于90°光混频器的零差相干光通信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马美娜;大气效应对相干光通信系统性能影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陈莫;空间相干光通信的相位匹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6年

7 万君;单空间模连续变量相干光通信方案的实验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8 张曼丽;PM-16QAM相干光通信中偏振复用及追踪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朱耀中;DP-QPSK相干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赵迪夫;偏振复用—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80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580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b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