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辅助的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网络辅助的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信道容量 网络辅助 干扰消除 功率分配 FPGA
【摘要】:为了追求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同频组网方式近年来在移动通信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同频组网方式即相邻小区共用一个传输媒介,这样势必会导致边缘用户受到来自邻小区的严重干扰,最终降低整个系统的吞吐量和传输效率。因此,研究如何抑制小区间的同频干扰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主流的干扰抑制技术有干扰协调技术、干扰随机化技术、CoMP等,大多都是在基站侧进行实现的,例如在CoMP系统中,终端用户将信道信息实时反馈到基站,基站进行相应的联合处理或者协同波束赋形处理。然而随着处理器处理速度、处理性能的不断提高和功耗的持续降低,终端基带数字信号处理能力足以实现实时干扰抑制,且减少了反馈链路负担和系统时延。本文针对多小区边缘用户存在干扰的问题,研究了提高系统吞吐量的干扰抑制接收机技术和功率分配技术,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包含:首先,本文介绍了LTE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通信系统存在的干扰问题,简要描述了干扰抑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其次,本文提出了几种基于网络辅助的增强型干扰抑制接收机技术,分析了它们的算法原理和应用场景,比较了它们的性能差异,并且搭建了干扰信道仿真模型,分别在不同干扰级别的环境下验证了NAICS算法具有良好的干扰抑制能力,能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传输效率。再次,在多流多用户干扰模型下,本文将NAICS算法和功率分配策略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提出了两种功率分配算法,分别是遍历算法和低复杂度功率分配算法,前者性能最优但复杂度较高,后者折中了性能和复杂度。然后,基于FPGA搭建硬件平台,编写RTL代码实现符号级干扰消除算法,详细分析并设计了各关键模块的硬件时序逻辑,其中包括了频偏补偿、信道估计、干扰消除等模块,并最终完成了系统板级验证,测试结果表明NAICS算法具有良好的干扰消除效果。最后,对本文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信道容量 网络辅助 干扰消除 功率分配 FPGA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缩略词表14-16
- 第一章 绪论16-20
- 1.1 课题研究背景16-1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7-18
- 1.2.1 干扰抑制与消除技术研究现状17-18
- 1.2.2 干扰信道容量研究现状18
- 1.3 主要研究内容18-19
- 1.4 论文结构19-20
- 第二章 LTE-A系统架构及其关键技术20-35
- 2.1 引言20
- 2.2 LTE-A系统关键技术20-29
- 2.2.1 OFDM系统技术原理20-22
- 2.2.2 无线帧结构及时频资源22-24
- 2.2.3 小区内干扰抑制技术24-25
- 2.2.4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25-29
- 2.3 LTE-A系统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29-34
- 2.3.1 干扰协调技术29-31
- 2.3.2 干扰随机化技术31-32
- 2.3.3 干扰消除技术32-33
- 2.3.4 协作多点传输(CoMP)技术33-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NAICS增强型接收机算法研究35-52
- 3.1 引言35
- 3.2 增强型MMSE-IRC算法分析35-38
- 3.2.1 MMSE-IRC算法36-37
- 3.2.2 E-MMSE-IRC算法37-38
- 3.3 串行干扰消除(SIC)算法分析38-44
- 3.3.1 符号级串行干扰消除(SLIC)算法39-43
- 3.3.2 码字级串行干扰消除(CWIC)算法43-44
- 3.4 降低复杂度的ML(R-ML)算法分析44-46
- 3.5 NAICS算法性能仿真及比较分析46-51
- 3.5.1 系统仿真链路模型46-48
- 3.5.2 算法仿真结果及对比分析48-51
- 3.6 本章小结51-52
- 第四章 NAICS系统中多流功率分配技术研究52-65
- 4.1 引言52
- 4.2 NAICS场景下的功率分配算法研究52-60
- 4.2.1 传统注水功率分配策略54-56
- 4.2.2 遍历策略功率分配56-58
- 4.2.3 低复杂度功率分配策略58-60
- 4.3 NAICS与功率分配的联合处理60-62
- 4.4 网络辅助干扰消除系统安全问题研究62-63
- 4.4.1 网络辅助干扰消除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62
- 4.4.2 解决方案分析62-63
- 4.5 本章小结63-65
- 第五章 小区间干扰消除技术的FPGA实现65-93
- 5.1 引言65
- 5.2 硬件仿真平台介绍65-67
- 5.3 真实信道下NAICS算法在线仿真67-71
- 5.4 基于脉动阵列的矩阵求逆硬件高效实现71-80
- 5.4.1 脉动阵列及复数矩阵求逆71-73
- 5.4.2 基于脉动阵列的三角矩阵求逆硬件实现73-77
- 5.4.3 基于脉动阵列的Cholesky分解硬件实现77-80
- 5.5 干扰消除及MIMO检测模块80-91
- 5.5.1 数据定点位宽分析81-83
- 5.5.2 频偏补偿及信道估计模块83-90
- 5.5.3 串行干扰消除模块90-91
- 5.6 性能测试及分析91-92
- 5.7 本章小结92-93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93-95
- 6.1 全文总结93-94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94-95
- 致谢95-97
- 参考文献97-10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100-101
- 附件101-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春;魏峰;郑磊;;一种基于模数混合的强干扰抑制方法[J];电路与系统学报;2013年02期
2 杨双华;;线性系统可测干扰抑制的一种尝试[J];炼油化工自动化;1991年04期
3 孙松庚;自适应小波包干扰抑制技术[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张志涌,汪方盛;一种新的盲干扰抑制算法[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韩朔;戴旭初;;一种基于自适应对角加载的干扰抑制合并的改进算法[J];遥测遥控;2012年04期
6 张本辉;章新华;范文涛;綦敦浩;刘俊星;;基于矩阵滤波技术的海面多干扰抑制方法研究[J];电声技术;2013年03期
7 陈淑军;李焱桥;;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干扰抑制措施[J];电子测量技术;1999年01期
8 李博;肖立民;;基于最大输出信噪比的自适应置零陷波干扰抑制算法[J];通信技术;2010年04期
9 向敏;胡飞;周军;;基于变换域选择的干扰抑制技术[J];通信技术;2014年04期
10 蔡国权,于大鹏,宋文涛;带迭代信道估计的并行多级干扰抑制算法[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巧莲;郭伟;余敬东;;直扩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抑制技术[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于永强;;基于谱减平滑算法的语音干扰抑制技术[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陈虹;马彦;赵桂军;孙鹏远;郭孔辉;;主动悬架系统的鲁棒干扰抑制:一种多目标控制方法[A];第二十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4 杨茂英;刘宇;杨晨阳;;分组串行干扰抑制在WCDMA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5 杜鹏;余建国;;3 GPP LTE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A];2008年“ICT助力两型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尧;崔晓伟;陆明泉;;基于分级参数预测的自适应抗干扰新方法[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7 王益文;刘燕飞;徐艳娇;高艳霞;;额区参与儿童视听干扰抑制的ERP证据[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马文强;陈豪;;一种新的基于四阶累积量一维切片的干扰抑制方案[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马文强;陈豪;;一种新的基于四阶累积量一维切片的干扰抑制方案[A];卫星通信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白燕;卢晓春;;卫星导航系统宽带LFM干扰抑制方法研究[A];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6 北斗/GNSS测试评估技术[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茂;MIMO-OTH雷达参数估计与干扰抑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徐强;同时同频全双工自干扰抑制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何昭君;同时同频全双工无线通信自干扰抑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志亮;同时同频全双工数字自干扰抑制关键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刘凤威;无线通信变换域抗干扰关键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郝张红;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中的时变干扰抑制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刘畅;回声干扰抑制中的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周详;高效率学习中情绪干扰抑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阶;MIMO系统中的定向干扰抑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乃金;多小区MIMO系统中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赫赫;大规模MIMO系统的干扰抑制合并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2 李森;多频点DBF接收系统干扰抑制的研究与FPGA实现[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成;LTE网络中小区间干扰抑制方案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金青国;MIMO天波雷达联合发射接收干扰抑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郭岩;同时同频全双工OFDM无线通信系统自干扰抑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余维应;目标指示雷达压制类干扰反对抗试验与实测数据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冯麒;基于网络辅助的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李鹏;基于频率子集的相干快跳频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9 文翔;同时同频全双工自适应数字自干扰抑制技术研究与验证[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房龄江;同时同频全双工RLS数字自干扰抑制关键技术与验证[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87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58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