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变环境下OFDM系统信道估计
本文关键词:快时变环境下OFDM系统信道估计
更多相关文章: 快时变 信道估计 OFDM系统 非采样间隔信道 聚类分析 离散傅里叶变换
【摘要】: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具有数据传输速率快、频谱利用率高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中。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是其信道均衡、检测和解码的基础,估计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接收机能否准确地解调OFDM信号。但在快时变环境下,由于收发端的相对高速移动,多普勒频移增大,频谱展宽,破坏了子载波间的正交性,引起子载波间干扰(ICI)。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信道估计算法,有效抑制ICI,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本论文是对快时变环境下OFDM系统信道估计算法的研究,主要工作及贡献如下:首先,介绍了无线信道的特性及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重点研究了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分析了不同环境下导频结构对于信道估计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梳状导频结构在快时变环境下的性能优势。其次,考虑到OFDM系统中针对采样间隔信道的常用信道估计算法不能有效地抑制信道冲激响应(CIR)中循环前缀长度内噪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信道估计算法。该算法引入能量增长速率函数来判断CIR的分布情况,以便对循环前缀长度内的噪声进行消噪处理,同时又利用多次迭代的过程,进一步抑制ICI和噪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性能优于最小二乘(LS)信道估计算法、传统的基于DFT的信道估计算法和基于阈值的DFT信道估计算法。在系统误比特率为10~(-2)时,改进的基于DFT的信道估计算法比其他算法有3-5dB的性能增益。然后,针对基于聚类的信道估计算法只对噪声进行聚类分析,容易引起边缘误差及无法很好地估计非采样间隔信道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K-means算法的信道估计算法。该算法从噪声类和信号类的角度出发,利用非采样间隔信道CIR分布的特点,通过不断判别和迭代更新噪声类和信号类的聚类中心,把CIR划分为信号部分和噪声部分,有效抑制了边缘误差、CIR能量泄露和噪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非采样间隔信道中的性能明显优于针对采样间隔信道的LS信道估计算法、基于聚类的信道估计算法和第三章提出的改进的基于DFT的信道估计算法,在多普勒频移f_d=200Hz且系统误比特率为10~(-2)时有5-7dB左右的大幅性能增益。同时对于采样间隔信道,基于K-means算法的信道估计算法虽然估计性能比第三章提出的算法稍差,但相比其他两种算法也仍然具有较好的估计性能,算法普适性较强。最后,为了提高对快时变环境下OFDM系统中非采样间隔信道的估计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抽头信道近似的复指数基扩展联合反馈DFT信道估计算法(FTCA-CE-BEM-DFT)。该算法在基于分数抽头信道近似的复指数基扩展模型(FTCA-CE-BEM)基础上,利用非采样间隔信道CIR主要集中在两侧的特点,将初次消除ICI的信号作为反馈进行DFT,进一步抑制了CIR能量泄露、ICI和噪声,有效地近似了实际信道。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性能优于基于复指数基扩展模型的信道估计算法(CE-BEM)、基于复指数基扩展模型的联合反馈DFT信道估计算法(CE-BEM-DFT)和FTCA-CE-BEM信道估计算法。在系统误比特率为2-10时,FTCA-CE-BEM-DFT信道估计算法相比FTCA-CE-BEM信道估计算法有3dB左右的性能增益,在信道均方误差为3-10时,也有4dB左右的性能增益。
【关键词】:快时变 信道估计 OFDM系统 非采样间隔信道 聚类分析 离散傅里叶变换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5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
- 1.2 OFDM系统概述12-14
- 1.3 OFDM系统信道估计研究现状14-16
- 1.3.1 无线信道估计研究现状14-15
- 1.3.2 快时变无线信道估计研究现状15-16
- 1.4 论文创新点16-17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17-19
- 第2章 无线信道模型19-30
- 2.1 无线信道的理论基础19-20
- 2.2 大尺度衰落20-23
- 2.2.1 路径损耗20-22
- 2.2.2 阴影衰落22
- 2.2.3 大尺度衰落的典型模型22-23
- 2.3 小尺度衰落23-28
- 2.3.1 基于多普勒扩展23-25
- 2.3.2 基于多径扩展25-26
- 2.3.3 小尺度衰落的典型模型26-28
- 2.4 快时变多径信道模型28-29
- 2.5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OFDM系统信道估计研究30-43
- 3.1 OFDM系统基本原理30-31
- 3.2 传统的OFDM系统信道估计算法31-35
- 3.2.1 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31-32
- 3.2.2 LS信道估计算法32-33
- 3.2.3 LMMSE信道估计算法33-34
- 3.2.4 传统的基于DFT的信道估计算法34-35
- 3.2.5 基于阈值的DFT信道估计算法35
- 3.3 改进的基于DFT的信道估计算法35-36
- 3.4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36-42
- 3.4.1 导频结构的选择37-39
- 3.4.2 改进的基于DFT的信道估计算法39-42
- 3.5 本章小结42-43
- 第4章 非采样间隔信道的信道估计研究43-53
- 4.1 传统的基于聚类的信道估计算法43-44
- 4.1.1 聚类的定义和分析43-44
- 4.1.2 基于聚类的信道估计算法44
- 4.2 非采样间隔信道44-46
- 4.3 基于K-means算法的信道估计算法46-48
- 4.3.1 K-means算法46-47
- 4.3.2 基于K-means算法的信道估计47-48
- 4.4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48-51
- 4.5 本章小结51-53
- 第5章 快时变环境下OFDM系统中非采样间隔信道的信道估计研究53-67
- 5.1 快时变环境下OFDM系统的分析53-55
- 5.2 基扩展模型(BEM)及其信道估计算法55-59
- 5.2.1 BEM基本原理55-56
- 5.2.2 常见的BEM模型56-57
- 5.2.3 基于BEM的信道估计算法57-59
- 5.3 分数抽头信道近似(FTCA)模型及其信道估计算法59-60
- 5.3.1 FTCA模型的基本原理59
- 5.3.2 基于FTCA模型的信道估计算法59-60
- 5.4 快时变OFDM中非采样间隔信道的信道估计算法60-63
- 5.4.1 基于分数抽头信道近似的复指数基扩展模型60-61
- 5.4.2 基于FTCA的复指数基扩展联合反馈DFT信道估计算法61-63
- 5.5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63-66
- 5.6 本章小结66-67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67-69
- 6.1 总结67
- 6.2 展望67-69
- 致谢69-70
- 参考文献70-75
- 附录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菊香;温世成;周景林;赵利;;山区无线信道现场测量技术及应用[J];广西通信技术;2009年03期
2 冯菊香;温世成;周景林;赵利;;山区无线信道现场测量技术及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2009年21期
3 李红;;无线信道中信道衰落的研究[J];才智;2010年22期
4 吴毅凌;李红滨;赵玉萍;;一种适用于时不变信道的信道估计方法[J];高技术通讯;2010年01期
5 陈国安,尤肖虎;基于信道变化速率检测的信道估计积分长度与专用导码功率动态调整[J];电子学报;1999年S1期
6 赵海涛;董育宁;夏洋;;基于模型的无线信道分组传输特性仿真研究[J];电信快报;2008年05期
7 肖小潮;郑宝玉;王臣昊;;基于最优观测矩阵的压缩信道感知[J];信号处理;2012年01期
8 杜向辉;于晓辉;郑立会;;弹载数据链信道模型仿真研究[J];航空兵器;2013年06期
9 王正强;;无线信道的研究[J];湖南农机;2008年09期
10 朱秋明;徐大专;陈小敏;;二维非均匀散射信道改进模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章勇;赵军辉;赵春明;尤肖虎;;OFDM系统中迭代信道估计和解码研究[A];2003’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郑康;;时变OFDM系统中参数化时域信道估计的改进[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3 周昱英;;一种自适应的切换功率测量和信道预测方法[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4 柴关华;徐友云;蔡跃明;;MIMO-OFDM无线传输系统中的信道估计研究[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顺佳;胡波;曾益;;UWB通信中的自适应单载波频域信道均衡[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刚;董江波;李道本;;MIMO LAS-CDMA系统中基于插值信道估计的导频结构设计[A];2003’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立海;刘建宇;胡晓红;;关于GSM-R系统无线信道与通信质量的讨论[A];GSM-R移动通信及无线电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张艳红;都峗峗;付铁连;;一种基于分布式USFC-OFDM的异步协同传输技术[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向鹏 张磊 曹鹏;WCDMA的高速引擎[N];通信产业报;2004年
2 ;HSDPA涉及的关键技术[N];人民邮电;2006年
3 罗德与施瓦茨中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总监 金海良;TD升级考验射频测试[N];通信产业报;2007年
4 罗德与施瓦茨中国有限公司产品支持部 刘昶;TD-HSDPA射频测试冲刺商用[N];通信产业报;2008年
5 ;HSDPA打造移动宽带的高速引擎[N];人民邮电;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涵;星地混合OFDM通信系统压缩感知信道估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余方园;OFDM水声信道估计与均衡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赵丹;跳频OFDM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孙健;突发OFDM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杨星海;无线移动环境中滤波多音调制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珊珊;基于导频的MIMO-OFDM系统信道估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黄夷芯;基于无线信道特征的物理层安全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王宁;无线信道衰落特性模拟技术研究及实现[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郑树文;基于FPGA的APOFDM系统信道估计研究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6年
5 袁航;增强型多载波的信道估计及接入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刘杏;CMMB系统信道建模及信道估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张静;大规模MIMO无线系统信道获取和传输优化设计[D];东南大学;2016年
8 张晶;基于导频叠加的中继系统时变独立信道估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汪佳丽;快时变环境下OFDM系统信道估计[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孙兴国;基于压缩感知的无线信道估计方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78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678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