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全双工MIMO中继系统的空域自干扰消除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22:22

  本文关键词:全双工MIMO中继系统的空域自干扰消除方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全双工中继 空域自干扰消除 迫零 最大化信噪比 功率分配


【摘要】:本文在无线通信向高速化、宽带化、泛在化方向发展,而无线频谱资源却日益稀缺的境况下,深入研究5G的关键技术——全双工中继技术(Full-Duplex Relay,FDR)。随着无线电通信的发展,频谱利用率低的传统半双工中继(Half-Duplex Relay,HDR)系统渐渐无法满足现代无线通信的需求。全双工中继系统因为能够提供更广的覆盖范围、更高的系统吞吐量以及更有效的频谱效率,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全双工中继技术在实现过程中,由于通信双方是同时、同频的发送和接收消息,中继站出现信号泄露造成了严重的环路自干扰问题,并使系统性能大大降低。本文的目标就是寻找消除全双工中继系统中的自干扰信号的有效方案,进而提升系统的性能。本文首先在对现存的几种空域自干扰消除方案作了简单的分类比较。然后对其中的迫零方案和最大化信噪比方案进行重点研究,并指出迫零方案无法运用于自干扰信道满秩情况的缺点以其原因。随后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空域自干扰消除方案,即基于最大化信噪比的迫零方案。其思路是以系统SINR为目标函数,中继功率限制和自干扰迫零消除条件为约束条件,构建最优化问题,并通过解最优化问题来获得使系统容量优化的最优匹配滤波器的解。通过之后的仿真证明论了这一新方案大大提升了系统性能。基于双向全双工中继系统的系统容量理论上是单向全双工中继系统的两倍,但其也存在自干扰问题,因而研究双向全双工中继系统的自干扰抑制方案很有价值。所以本文在单向全双工中继系统的迫零法的基础上,辅助采用控制终端功率来实现双向全双工中继系统的自干扰消除。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了采用此方案后的系统性能。
【关键词】:全双工中继 空域自干扰消除 迫零 最大化信噪比 功率分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19.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专用术语注释表8-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10-13
  • 1.1.1 无线通信的发展10-11
  • 1.1.2 MIMO技术11-12
  • 1.1.3 协作通信与无线协作中继技术12-13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2.1 课题的研究意义13-14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1.3 文章的研究工作与章节安排16-18
  • 1.3.1 研究工作16
  • 1.3.2 章节安排16-18
  • 第二章 全双工中继系统与自干扰消除介绍18-35
  • 2.1 全双工通信18-20
  • 2.2 中继协议20
  • 2.3 全双工中继系统与半双工中继系统比较20-24
  • 2.3.1 系统模型比较21-22
  • 2.3.2 系统性能比较22-24
  • 2.4 全双工中继系统的自干扰消除分类24-34
  • 2.4.1 天线消除25-28
  • 2.4.2 射频自干扰消除28-30
  • 2.4.3 数字自干扰消除30-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单向全双工MIMO中继系统的空域自干扰消除35-47
  • 3.1 单向全双工MIMO中继系统模型35-38
  • 3.1.1 信道模型35-36
  • 3.1.2 信号模型36-38
  • 3.2 迫零法38-41
  • 3.2.1 迫零法抑制自干扰38-39
  • 3.2.2 系统性能仿真39-41
  • 3.3 最大化信噪比法41-45
  • 3.3.1 中继接收滤波器的设计42-43
  • 3.3.2 中继发射滤波器的设计43
  • 3.3.3 系统性能仿真43-45
  • 3.4 本章小结45-47
  • 第四章 基于最大化性噪比的迫零自干扰消除方案47-57
  • 4.1 系统模型47-49
  • 4.2 接收/发射滤波器的设计49-52
  • 4.2.1 接收迫零49-51
  • 4.2.2 发射迫零51-52
  • 4.3 系统性能仿真52-55
  • 4.4 本章小结55-57
  • 第五章 双向全双工中继系统的自干扰消除方案57-66
  • 5.1 双向全双工中继系统模型57-59
  • 5.1.1 信道模型57-58
  • 5.1.2 信号模型58-59
  • 5.2 构建并求解最优化问题59-62
  • 5.3 系统性能仿真分析62-65
  • 5.4 本章小结65-66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6-68
  • 6.1 全文总结66-67
  • 6.2 未来展望67-68
  • 参考文献68-71
  • 附录1 程序清单71-73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想凌;微波同频中继系统设计计算的特殊性探讨[J];电力系统通信;1996年03期

2 孙少辉;南海涛;张景忠;;对便携式应急移动调频中继系统的测试研究[J];中国无线电;2007年11期

3 唐伦;龙叶华;陈前斌;曾孝平;;协作中继系统多目标联合的跨层资源分配[J];应用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李超林;;无线通信中协同中继系统链路层关键技术研究[J];科技通报;2013年06期

5 田心记;海林鹏;张延良;李亚;;3时隙的双向中继系统中用户选择的性能分析[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年01期

6 郑侃;蒋辉;龙航;王文博;;预编码技术在协同中继系统中的应用[J];电信科学;2008年08期

7 侯萌;;无源中继系统在现网中运用的可行性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10年12期

8 苏莉萍;;协同中继系统功率分配算法研究[J];广西工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宋文;唐伦;陈前斌;;基于中继系统的功率分配研究[J];电视技术;2009年S2期

10 臧芸妍;;综合模块化浮空器中继系统设计[J];电讯技术;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永奇;张永贵;;基于无线中继系统的井下安全避险系统应用[A];第九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暨矿山技术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金柳;李颖;孙岳;;一种适用于半双工MIMO中继系统的新型发送端预编码策略[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七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红;非理想CSI情形下中继/多小区MIMO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郭晶;多天线中继系统的性能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史士杰;双向中继系统传输策略与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王静怡;无线中继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张超;分布式空时中继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石t,

本文编号:721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721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4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