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圆极化平衡雷达射频前端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10:45

  本文关键词:圆极化平衡雷达射频前端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连续波雷达 平衡馈电网络 泄漏对消 圆极化 变极化


【摘要】:连续波雷达系统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但是连续波雷达单天线系统最大的问题——发射信号泄漏,会大大影响接收机的灵敏度,从而降低连续波雷达性能,故解决发射信号泄漏问题成了当下该雷达系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基于微带无源结构,研究了两种平衡雷达前端泄漏对消结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对基于无源对消结构的平衡雷达射频前端结构进行研究,对多种平衡结构进行泄漏对消分析,指出其优缺点。第二、在现有平衡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圆极化平衡雷达射频前端结构,通过在原有网络中添加交叉结和移相器,使得该前端能够实现发射信号泄漏、天线反射和天线互耦的对消同时,还可以实现前端天线辐射圆极化波。最终使得圆极化平衡雷达前端收发隔离度达到50dB左右,轴比小于3dB。第三、对平衡馈电网络仿真过程中天线方向图变形和轴比变差等问题进行研究改善,通过一些措施使得整个圆极化平衡前端的轴比小于3dB,天线方向图规整。第四、在平衡雷达射频前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部分改动,提出了一种变极化平衡馈电网络结构。该结构能够实现发射信号泄漏、天线反射和部分天线互耦的对消,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发射信号的控制实现主要左右旋圆极化的切换。为了弥补变极化平衡馈电结构部分天线互耦难以对消的问题,设计了缝隙耦合馈电高隔离度双极化天线,天线馈点之间隔离度达到45dB左右。最终整个变极化平衡馈电网络仿真和加工实测均实现了40dB左右的收发隔离度,同时还可以实现左/右旋圆极化以及线极化之间的切换。
【关键词】:连续波雷达 平衡馈电网络 泄漏对消 圆极化 变极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57.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3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7-8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8-11
  • 1.2.1 泄漏对消8-11
  • 1.2.2 圆极化微带天线11
  • 1.3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安排11-13
  • 2 平衡雷达射频前端网络研究13-22
  • 2.1 引言13
  • 2.2 泄漏对消理论与研究13-14
  • 2.2.1 泄漏信号来源分析13-14
  • 2.2.2 泄漏对消的思想14
  • 2.3 平衡雷达射频前端结构方案14-20
  • 2.4 本章小结20-22
  • 3 圆极化平衡雷达射频前端结构的研究22-44
  • 3.1 引言22
  • 3.2 圆极化平衡馈电网络结构22-23
  • 3.3 平衡馈电网络仿真与分析23-28
  • 3.3.1 环形耦合器的设计仿真23-24
  • 3.3.2 正交耦合器的设计仿真24-26
  • 3.3.3 交叉结和移相器的设计仿真26-27
  • 3.3.4 平衡馈电网络整体联合仿真分析27-28
  • 3.4 圆极化天线的设计仿真28-34
  • 3.4.1 旋转四元单馈贴片天线圆极化阵列28-31
  • 3.4.2 两元双馈圆极化天线阵列31-32
  • 3.4.3 四馈圆极化贴片天线32-34
  • 3.5 圆极化平衡雷达射频前端结构的仿真与实物加工测试34-37
  • 3.5.1 整体前端结构仿真分析34-35
  • 3.5.2 整体结构测试分析35-37
  • 3.6 圆极化平衡雷达前端网络问题与分析37-43
  • 3.6.1 原平衡馈电网络仿真分析38-39
  • 3.6.2 性能恶化原因研究与分析39-43
  • 3.7 本章小结43-44
  • 4 变极化平衡雷达射频前端的研究44-62
  • 4.1 引言44-45
  • 4.2 变极化平衡馈电结构的研究与分析45-49
  • 4.2.1 泄漏对消功能实现与分析45-48
  • 4.2.2 极化变换功能实现与分析48-49
  • 4.3 变极化平衡雷达射频前端仿真与分析49-56
  • 4.3.1 平衡馈电网络仿真与分析49-50
  • 4.3.2 高隔离度双馈天线的设计仿真50-56
  • 4.4 前端整体结构仿真与分析56-60
  • 4.4.1 单端发射、单端接收时的仿真分析57-58
  • 4.4.2 双端同时发射、双端同时接收时的仿真分析58-60
  • 4.5 变极化平衡馈电网络的制作与测试分析60-61
  • 4.6 本章小结61-62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9
  • 附录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霜;;UltraCMOS Global 1可重构射频前端将促成单一平台设计[J];世界电子元器件;2014年05期

2 路超,李永明;非接触式IC卡射频前端电路设计[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2年03期

3 郑健;戎蒙恬;;射频前端技术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04年01期

4 彭奇斌;张晓林;张超;李春宇;;双频GNSS接收机射频前端的系统设计[J];遥测遥控;2007年05期

5 孙海峰;刘琦;;宽带大动态射频前端的设计与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年03期

6 许永生;游淑珍;俞惠;李小进;石春琦;赖宗声;;一种低噪声高线性度射频前端电路设计[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6年02期

7 盛君;马真;陈毅华;陆毅;蒋乐;韩晓新;;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的仿真设计[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8 姜海玲;;复杂电磁环境下射频前端的设计与实现[J];无线电工程;2013年07期

9 鲁帆;刘治甬;;一种超外差接收机的射频前端设计[J];舰船电子对抗;2013年04期

10 李琛;赵宇航;陈龙;刘军华;廖怀林;;医疗内窥检查超低功耗电感复用射频前端芯片设计[J];中国集成电路;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磊;陈名松;;低噪声、高线性射频前端的设计[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2 曾庆远;刘镰斧;;基于RF前端芯片EM4095的RFID阅读器设计[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王晓岚;白凡;王兆瑞;;C波段可变频接收机射频前端的设计研究[A];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7 北斗/GNSS用户终端技术[C];2013年

4 易观理;李莉;刘海涛;;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系统接收机射频前端的研究[A];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焊接与涂装技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李江;周科;周健义;;应用于ROF射频前端的室外双向放大器[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6 徐红波;;基于GSM接收机射频前端的设计与研究[A];科技引领产业、支撑跨越发展——第六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萃[C];2011年

7 汤静;许灵军;张平;沈树群;;基于MIMO的B3G射频前端设计[A];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安华高推出集成射频前端模块[N];人民邮电;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自成;L波段高动态范围接收机前端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李兵;多模兼容卫星导航接收机射频前端芯片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林敏;CMOS射频前端电路设计中的低噪声、高线性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万求真;低压低功耗CMOS收发机射频前端电路的设计与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郭兴龙;基于RF MEMS技术的微波接收前端关键部件实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显富;宽频段MIMO系统射频前端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迎春;同频同时全双工LTE射频前端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刘文豹;Ka/Ku波段收发信机射频前端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王兆彬;VHF跳频电台发射机射频前端研究及实现[D];复旦大学;2014年

5 万君磊;目标模拟器X波段宽带射频前端的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6 蒋小强;软件无线电射频前端的研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张东明;高性能多通道射频前端的设计与研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欧阳伟忠;六端口测距系统射频前端研究与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9 汪公师;宽带WLAN多天线射频前端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李先勤;BGAN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射频前端器件的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71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771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a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