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网中的能量分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15:18

  本文关键词: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网中的能量分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能量收集 功率分流 能量分配 因果控制时隙 阶梯注水算法


【摘要】:无线中继与协作技术能够有效地抵抗路径损耗和多径衰落,拓展传输范围、提高传输速率、节约传输能量。无线信息与能量协同传输(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SWIPT)技术,即利用射频信号能够同时携带信息与能量的特征,实现端到端的信息与能量协同传输的技术。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网络,由于节点可以从周围环境中收集能量,能够有效的提高系统的生存时间,并且避免了传统无线设备需要更换电池或者电力供应的缺点。所以,结合无线协作和能量收集的优点,将SWIPT应用到无线协作网络中,已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关注的是基于能量收集的无线协作网络,研究了该网络的功率控制优化和能量传输分配问题,主要内容如下:(1)SWIPT协议下的双向中继网络在三时隙和两时隙的传输模式下的功率控制优化策略。对于三时隙的中继网络,根据两跳链路的速率相等时系统总速率最大的结论,在两跳链路信道增益大小不同的情况下,求解得到使得系统实现最大吞吐量下的最优功率分流比的闭式解。对于两时隙的中继网络,同样利用两跳网络的结论,根据两跳链路的信道增益大小关系,亦给出了使得系统速率最大的最优功率分流比。最后仿真对比了两种系统模型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中继位置对于系统的性能有直接影响,当中继位于源节点和目标节点的中间位置时,存在三时隙双向中继系统性能比两时隙更好的情况。(2)提出了一种在无线协作网络模型中的基于时隙的功率分配策略,该模型中用户从能量接入点收集的能量可以直接用来发送自身的信息到数据接入点。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满足用户信息传输链路的最低速率需求下最小化能量接入点发送给用户能量。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因果控制时隙的能量传输策略,在只考虑用户受限速率和联合受限速率与电池容量的两种情况下,利用阶梯注水的算法求得了系统在每时隙上的能量分配策略。最后对提出的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同等的速率受限下,本文提出的算法比采用随机的能量分配方案系统消耗的能量更少。
【关键词】:能量收集 功率分流 能量分配 因果控制时隙 阶梯注水算法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8-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能量收集及能量分配的研究现状10-12
  • 1.2.2 协作中继网络及无线信息和能量协同传输(SWIPT)的研究现状12-13
  • 1.3 本文主体结构及内容安排13-15
  • 第2章 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通信关键技术15-23
  • 2.1 能量收集概述15-17
  • 2.1.1 太阳能收集15
  • 2.1.2 风能收集15-16
  • 2.1.3 振动能量收集技术16
  • 2.1.4 射频能量收集16-17
  • 2.1.5 无线信息与能量的协同传输(SWIPT)17
  • 2.2 中继网络系统17-19
  • 2.2.1 单向中继网络模型18-19
  • 2.2.2 双向中继网络模型19
  • 2.3 中继网络的协作协议19-23
  • 2.3.1 AF协议的双向中继20-21
  • 2.3.2 DF协议的双向中继21-23
  • 第3章 基于能量收集的双向中继网络的功率优化23-37
  • 3.1 系统模型和传输协议24-26
  • 3.1.1 三时隙下的双向中继系统模型24-25
  • 3.1.2 两时隙下的双向中继系统模型25-26
  • 3.2 问题描述和优化解决方案26-32
  • 3.2.1 三时隙下的双向中继系统的问题描述和优化解决方案27-30
  • 3.2.2 两时隙下的双向中继系统的问题描述和优化解决方案30-32
  • 3.3 仿真结果32-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第4章 基于能量收集的绿色通信系统的能量分配研究37-51
  • 4.1 系统模型37-39
  • 4.2 问题描述和优化解决方案39-49
  • 4.2.1 只满足受限速率的约束条件下的目标问题42-44
  • 4.2.2 仿真结果44-46
  • 4.2.3 联合满足受限速率和电池容量约束下的目标问题46-47
  • 4.2.4 仿真结果47-49
  • 4.3 本章小结49-51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51-53
  • 5.1 全文工作总结51-52
  • 5.2 展望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Donald E.Paulus;;能量收集:在商业可行性上取得突破[J];电子与电脑;2010年07期

2 潘家伟;黄卫清;周凤拯;冒俊;;基于压电效应的能量收集[J];压电与声光;2009年03期

3 Tony Armstrong;;“无中生有”的免费能源[J];今日电子;2012年10期

4 罗丽;;EnOcean的能量收集技术带来热能应用新突破[J];电脑与电信;2011年07期

5 蒋紫东;冯辉;杨涛;胡波;;WSNs中路由与能量收集速率的联合优化[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4年04期

6 吴建远;姚永刚;丁芩华;;基于压电陶瓷的人体能量收集系统的研制[J];压电与声光;2012年04期

7 王其军;郭昭学;彭本虎;;能量收集电源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用户;2011年03期

8 陈绍炜;王子;魏刚;;基于压电能量收集技术的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年03期

9 姚永刚;姚梦;;压电陶瓷人体能量收集系统的设计与实验[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1年06期

10 Steve Knoth;;能收集能量并保护电池组的并联充电器系统[J];电子与电脑;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单庆晓;章明沛;陈权伟;罗超;;基于惯性的人体行走能量收集与移动电子供电技术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四川 张一帆;新型微能量收集技术突现 无电池应用或加速现实[N];电子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张巍巍;电子硬件技术更上一层楼[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丹彭;无线能量收集系统及其测试平台[D];苏州大学;2015年

2 刘超;振动微能量收集管理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杨沛;飞机无线传感器热能与振动能综合能量收集自供电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4 荣训;环境中微弱能量收集电路研究[D];深圳大学;2016年

5 陈薛全;应用于UHF无源标签的能量收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6年

6 李扬;基于干扰对齐网络的无线能量收集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7 梁庆;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网中的能量分配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8 潘家伟;基于压电效应的能量收集[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9 郜学敏;无线通信系统中能量收集及管理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10 张明;具有能量收集功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最优传输策略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37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837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1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