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SYS的结构减振技术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19:35
本文关键词:基于ANSYS的结构减振技术仿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ANSYS仿真 捷联惯导系统 被动减振技术 主动减振技术 混合减振技术
【摘要】:随着当代国防技术的日益发展,对于精准导航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捷联型惯性导航系统由于其构造简单、质量小、精度高等优势,在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被广泛地应用。由于捷联惯导系统随载体在空中运动,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外界的振动会严重地干扰捷联惯导系统的导航精确度,因此对捷联惯导系统进行减振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别对捷联惯导被动减振、主动减振和主被动混合减振作了仿真分析研究,并对三种减振系统减振效果进行了对比和讨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某装备内部捷联惯导系统建立其等效实体模型,运用有限元法通过ANSYS软件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和瞬态动力学分析,获得所研究捷联惯导系统的振动状态与振动特性。2.基于被动减振原理和被动减振系统的数学模型理论分析与简化,并对常见隔振模式进行理论与仿真的分析,设计了捷联惯导被动减振系统。通过ANSYS仿真对阻尼减振器件进行了优化配置,对捷联惯导被动减振系统进行模态分析和瞬态分析,对被动减振系统的减振效果加以验证。3.基于主动减振原理与Hamilton原理,在分析了压电智能材料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捷联惯导主动减振系统。并进行了压电驱动器的优化配置。对捷联惯导主动减振系统进行模态分析和瞬态分析,对主动减振系统的减振效果加以验证。4.基于被动减振系统和主动减振系统的设计思想,同时将阻尼橡胶垫与压电陶瓷堆用于减振系统,建立了捷联惯导主被动混合减振系统。通过ANSYS软件仿真对捷联惯导主被动混合减振系统进行模态分析和瞬态分析。对比分析了无减振系统、被动减振系统、主动减振系统、主被动混合减振系统的减振效果,验证了主被动混合减振系统的可行性。5.分析讨论带有主动减振的减振系统其系统延时对减振效果的影响,对系统的响应时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关键词】:ANSYS仿真 捷联惯导系统 被动减振技术 主动减振技术 混合减振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6;TB53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6
- 1.1 工程背景与选题意义10-11
- 1.2 被动减振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11
- 1.3 主动减振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11-14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14-16
- 2 结构等效模型分析16-24
- 2.1 引言16
- 2.2 等效模型的建立16-17
- 2.3 等效模型的模态分析17-19
- 2.4 等效模型的瞬态动力学分析19-23
- 2.4.1 正弦载荷加载分析19-21
- 2.4.2 冲击载荷加载分析21-23
- 2.5 本章小结23-24
- 3 结构被动减振的仿真研究24-48
- 3.1 引言24
- 3.2 被动减振原理24-25
- 3.3 隔振模式的选取25-32
- 3.4 被动减振模型的简化32-35
- 3.5 被动阻尼减振器件优化分析35-41
- 3.5.1 阻尼减振器件材料选取35-36
- 3.5.2 阻尼减振器件位置优化36-40
- 3.5.3 阻尼减振器件厚度优化40-41
- 3.6 被动减振系统的模态分析41-43
- 3.7 被动减振系统的减振效果43-47
- 3.8 本章小结47-48
- 4 结构主动减振的仿真研究48-68
- 4.1 引言48
- 4.2 主动减振原理48-49
- 4.3 压电材料特性分析49-54
- 4.4 主动减振模型的简化54-56
- 4.5 主动减振系统的有限元分析理论56-58
- 4.6 压电驱动器优化分析58-61
- 4.7 主动减振系统的模态分析61-63
- 4.8 主动减振系统的减振效果63-64
- 4.9 系统延时对主动减振系统的影响64-67
- 4.10 本章小结67-68
- 5 结构主被动混合减振系统的仿真研究68-76
- 5.1 引言68
- 5.2 主被动混合减振系统的模型建立68-69
- 5.3 主被动混合减振系统的模态分析69-71
- 5.4 主被动混合减振系统的减振效果71-73
- 5.5 系统延时对混合减振系统的影响73-74
- 5.6 本章小结74-76
- 6 总结与展望76-78
- 6.1 总结76-77
- 6.2 展望77-78
- 参考文献78-8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2-83
- 致谢83-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先华;;大地脉动与精密减振平台[J];振动.测试与诊断;1983年02期
2 贾道和;;船舶减振柜——介绍一种新的尾部减振系统[J];天津航海;1990年03期
3 张晓青;工程机械的主动减振系统[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2年10期
4 杨必胜;杨川;;零动态刚度被动减振系统分析与仿真[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8年01期
5 吴晓;杨立军;;斜支承弹簧非线性减振系统的固有振动[J];空间结构;2008年04期
6 舒陶;刘士华;陈祖金;任宏光;;小空间光学探测组件减振系统设计[J];航空兵器;2008年02期
7 丁春全;周昊;冯志杰;周俊明;;火箭橇试验减振系统力学仿真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2年08期
8 B.B.Barwig;S.F.Stiemer;杨升田;;抗震钢结构基础减振层的设计[J];世界地震工程;1984年04期
9 梁守i,
本文编号:972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972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