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沉及血沉仪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血沉及血沉仪的研究
【摘要】: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是指全血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简称血沉。血沉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测指标,可以作为跟踪观察某些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依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将魏氏法作为检测血沉的标准法。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智能化操作的需求提高,同时测量血沉的新方法日趋增多,各种各样基于新方法的血沉仪应声出世,但是这些新方法所测值的准确性难以确定,导致各类血沉仪的检测结果误差较大。本课题首先对血沉快速检测方法进行实验研究,以魏氏法所测值作为标准值,其它检测方法所测值与魏氏值作对照,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得到包括倾斜法在内的各种新的快速测量法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难以实现与魏氏值的完美映射。并通过对实验结果,血沉的动态过程的分析,得到影响快速检测法准确度的原因,而最可靠的检测方法仍然是标准魏氏法。本课题通过实验研究选出魏氏法作为设计仪器的检测方法学基础,并设计一个全自动魏氏血沉仪,该仪器将实现吸样、检测、清洗、信息保存等全过程。主要设计工作包括:1)仪器管路系统的设计:仪器设计40个检测通道,要实现仪器多通道吸样、检测、公共通路的清洗、吸样针内外的清洗、试管的清洗等动作过程的井然有序,合理的管路设计必不可少;2)仪器硬件系统的设计:其中包括机械部分、电路系统等部分,机械部分需要与管路设计结构匹配且美观;电路系统需要实现检测,电磁阀开闭控制、动作流程控制、与上位机通信等功能;3)仪器软件系统设计:本设计运用VB2013实现了上位机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数据保存等基本功能。通过对设计的全自动魏氏血沉仪检测结果与魏氏法检测结果作对照,所得误差在规定范围之内,所以该全自动魏氏血沉仪的测量结果可作为临床诊断参考。
【关键词】:血沉 魏氏法 倾斜法 全自动魏氏血沉仪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77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4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课题研究背景10
- 1.1.2 课题研究意义10-11
- 1.2 血沉检测的发展历史11
- 1.3 血沉检测的研究现状11-12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3.2 国内血沉仪发展现状12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12-14
- 2 血沉机理的相关介绍14-22
- 2.1 血沉简介14-18
- 2.1.1 血液14
- 2.1.2 红细胞14-15
- 2.1.3 血沉15-16
- 2.1.4 血沉过程16
- 2.1.5 血沉的影响因素16-18
- 2.1.6 应用18
- 2.2 血沉检测方法18-20
- 2.3 自动血沉仪的发展20-22
- 3 血沉测试方法研究22-35
- 3.1 血沉方法研究实验的内容22
- 3.2 血沉方法研究的实验22-25
- 3.2.1 实验器材22-24
- 3.2.2 魏氏法测量血沉24
- 3.2.3 倾斜法测量血沉24-25
- 3.3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25-28
- 3.3.1 倾斜角度的选择25-26
- 3.3.2 取血量的选择26-27
- 3.3.3 测量时长的选择27
- 3.3.4 试管内径的选择27-28
- 3.3.5 实验初步结论28
- 3.4 血沉方法验证28-33
- 3.4.1 验证实验及验证结果28-29
- 3.4.2 验证实验的结果分析29-33
- 3.5 测量误差分析33
- 3.6 实验结论33-35
- 4 血沉仪的基本结构和原理35-47
- 4.1 工作原理36-43
- 4.1.1 管路设计目标37
- 4.1.2 仪器动作流程37-43
- 4.2 机器检测与魏氏检测43-46
- 4.2.1 全自动魏氏血沉仪与魏氏实验43-45
- 4.2.2 实验结果分析45-46
- 4.3 血沉仪测量的一致性46
- 4.4 小结46-47
- 5 全自动魏氏血沉仪的硬件设计47-56
- 5.1 光电检测47-50
- 5.2 仪器硬件50-56
- 5.2.1 仪器部件50-51
- 5.2.2 电路系统51-52
- 5.2.3 电磁阀控制电路52-53
- 5.2.4 扫描版53-54
- 5.2.5 血液高度检测板54
- 5.2.6 主控板54-56
- 6 全自动魏氏血沉仪的软件设计56-61
- 6.1 开发环境56-60
- 6.1.1 主界面57
- 6.1.2 填写报告模块57-58
- 6.1.3 结果查询模块58
- 6.1.4 进程模块58-60
- 6.2 软件系统改进60-61
- 7 结论与展望61-63
- 7.1 结论61
- 7.1.1 主要工作与成果61
- 7.1.2 待改进部分61
- 7.2 展望61-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蔡国有;ZSR血沉仪试制成功[J];电子技术应用;1979年05期
2 蔡国有;;上海工业大学研制成功ZSR血沉仪[J];医疗器械;1979年02期
3 鄢建华,曲波;M-J自动血沉仪不同抗凝剂应用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4年16期
4 江建中;蔡延锡;康越仁;张志霖;;ZSR血沉仪[J];医疗器械;1979年04期
5 井庆福,王世宝,卢爱民,韩启峰;MONITOR-J血沉仪原理及使用维修[J];医疗设备信息;2001年05期
6 李德忠;Ves-matic20全自动血沉仪的性能评价及系统维护[J];医疗装备;2005年01期
7 魏寿忠;李晓红;;MicroSed自动血沉仪应用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16期
8 邹朝萍;徐晓燕;;Momtoy.J~+型自动血沉仪与经典魏氏法测定ESR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06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帮兴;;2010血沉仪的应用体会[A];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蓬;刘兰萍;;Microsed全自动血沉仪测定血沉的方法学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3 金慧萍;李莉雅;陈卫宾;高锋;;MICROTEST 1血沉仪的评价和应用[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王玉萍;;Ves-matic 20自动血沉仪与魏氏法血沉结果分析[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张春平;刘红萍;;MICRO TEST1血沉仪量值溯源性的建立及[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茅蔚;熊立凡;徐燕萍;张巍;;Micro-Test1血沉仪检测在免疫性疾病中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雅玲;血沉及血沉仪的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73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073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