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光栅读数信号的关键处理技术
本文关键词:圆光栅读数信号的关键处理技术
更多相关文章: 角度测量 角度编码器 自校准方法 仿真 测量不确定度
【摘要】:角度是几何量的重要分支,角度计量是计量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科学进步,角度测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光学、国防军工等各个高精度测量应用领域。因此,研究圆光栅读数信号处理技术对于提高角度测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角度测量应用排列互比法。为了将测角装置向结构简单化、小型化,可在线测量方向推动,并使其易于在小型高精度测角仪器制造等应用领域进行推广,就自校准角度编码器以及相关校准方法进行了研究。对于自校准方法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对自校准方法的研究水平也在不断进行提升。在分析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就圆光栅读数信号的关键处理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依据角度360°自封闭特性和等分平均原理,对多读数头进行等权重误差仿真,通过仿真结果建立自校准算法数学模型,进而设计自校准算法的系统读数头布局方式,并对自校准算法和等分平均原理中读数头输出误差曲线进行分析,证明自校准算法对误差抑制效果。(2)根据自校准算法数学模型,系统读数头布局方式以及空气轴承的机械结构,选用美国Mercury公司的M1500S型号的读数头和圆光栅码盘,对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系统进行安装和调试,并对圆光栅安装同轴度调整,搭建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的校准系统。(3)利用LabVIEW软件编写测量程序,实现转台定位控制、自准直仪测量数据采集,转台多读数头数据实时采集、处理、存储等模块功能,保证自校准系统全自动测量功能实现。(4)根据国家平面角基准,设计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精度技术指标量值溯源技术路线。根据《JJG 283-2007正多面棱体》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对实验所需多面棱体进行检定;根据《JJG 202-2007自准直仪》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利用国家小角度基准对实验所需自准直仪进行检定;利用检定后的多面棱体和自准直仪验证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系统,对系统进行重复性测量和稳定性测量,从而对系统进行可靠性及校准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关键词】:角度测量 角度编码器 自校准方法 仿真 测量不确定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71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1 绪论15-2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5-17
- 1.2 测角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17-21
- 1.2.1 机械式测角技术17-18
- 1.2.2 光学式测角技术18-20
- 1.2.3 电磁分度式测角技术20-21
- 1.3 多读数头布局国内外研究现状21-25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5
- 1.5 本章小结25-26
- 2 自校准算法研究26-33
- 2.1 引言26
- 2.2 等权重误差仿真26-27
- 2.3 自校准算法数学模型27-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3 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系统构建33-42
- 3.1 引言33
- 3.2 角度编码器系统设计33-36
- 3.3 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的基本组件36-38
- 3.4 硬件平台搭建38-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4 全自动转台测量系统软件设计42-49
- 4.1 引言42-43
- 4.2 全自动转台测量系统43-48
- 4.2.1 编程语言选择43
- 4.2.2 系统软件总体框架设计43-45
- 4.2.3 系统数据采集模块设计45-47
- 4.2.4 全自动测量系统软件界面设计47-48
- 4.3 本章小结48-49
- 5 自校准角度编码器系统验证和可靠性分析49-67
- 5.1 引言49
- 5.2 面角度基准装置49-52
- 5.3 激光小角度基准装置52-54
- 5.4 系统验证54-58
- 5.5 系统重复性测量58-61
- 5.6 系统稳定性测量61-62
- 5.7 校准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评定62-66
- 5.7.1 数学模型建立63
- 5.7.2 不确定度各贡献分量评定63-66
- 5.8 本章小结66-67
- 6 总结与展望67-69
- 6.1 总结67
- 6.2 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1
- 作者简历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开友;自校准放大器及应用[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2 宋路;王小曼;;单片机控制的数字式自校准光照度计[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3 Stuart Langstaff;黄福芸;;一种自校准的数字纳伏计[J];国外计量;1991年06期
4 李桂响;曹立辉;王海军;梁天亮;;浅谈锥形间隙尺自校准[J];计测技术;2013年S2期
5 刘博洋;张训文;;高频动态校准系统的自校准模板设计方法研究[J];测试技术学报;2010年06期
6 陈敏;罗佳;;检测实验室如何实施自校准[J];上海计量测试;2010年05期
7 陈敏;罗佳;;仪器自校的可能性与实施的探讨[J];工业计量;2011年01期
8 陈元杰;刘群;;电测仪器仪表自校准方法浅析[J];电测与仪表;2012年S1期
9 杨华元,龚晓斌;一种电校准辐射计准确性的实验研究[J];计量学报;1988年02期
10 岳翠萍;唐维庄;;基于时间自校准的多头灌装控制系统[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进;蔡新举;;电子设备的机内自校准电路设计[A];2004全国测控、计量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于广春;李荣利;;通用自动测试系统建模与原位自校准方法研究[A];第七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江礼阳;14-bit自校准电流舵DAC设计[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2 朱蓓丽;10位10MHz自校准SAR ADC设计[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3 张永友;高精度万用表降噪与校准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王妍;圆光栅读数信号的关键处理技术[D];中国计量大学;2016年
5 王晓晓;面向精密测量的自校准技术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4年
6 冯之因;改善DAC线性特性的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胡昆;基于砷化镓吸收式多通道自校准光纤温度监测系统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92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09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