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PM的数字化PET探测器设计、实现与评估
本文关键词:基于SiPM的数字化PET探测器设计、实现与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SiPM 二维传输线复用方法 MVT PET探测器模组
【摘要】:正电子断层扫描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一种无创且能够实时对生物体进行功能成像的造影设备,通过检测生物体内示踪剂的分布,定量地评估各器官的功能、生化反应以及代谢旺盛程度,在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方面疾病的诊断、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并可应用于生物制药等产业。采用数字化方法搭建的PET系统抗干扰能力强,易于实现系统校正与系统优化,可引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相关优势,是PET系统发展的热点方向。多阈值电压采样方法(Multi-Voltage Threshold,MVT)是一种可用于数字化PET的高效数字化方法,可代替高采样率数模转换器件(Analog-to-Digital Convertor,ADC)实现高时间性能数字化采样。本文主要工作内容为采用硅光电倍增管(Silicon Photomultiplier,SiPM)以及MVT数字化方法搭建数字化PET探测器模组。SiPM外形紧凑、供电电压低、增益高、工作不受磁场影响,以之搭建的PET探测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PET中SiPM探测器通道繁多,降低了系统集成可行性。文章中提出二维传输线复用方法实现SiPM探测器高效率、高性能的通道复用,有效减少了后级读出通道数目。在模组设计中,采用MVT数字化方法对探测器的闪烁脉冲数字化,并创新性采用MVT方法实现传输线复用方法位置信息的获取,以之获得清晰的复用电路的位置谱。所搭建的数字化PET探测器模组探测面积为76 mm×50 mm,外形紧凑,方便通过数字接口进行组装与扩展,所采集到数据通过网线传至计算机进行后续数据处理。文章中,采用一对探测器模组搭建的实验平台来评估模组的性能,所得探测器模组的位置谱清晰易辨,模组能量分辨率为16.8%@511 keV,一对模组间的平均时间分辨率为1.67 ns(相较于未采用通道复用的对比结果1.42 ns恶化不多),采用假体成像成功实现了1.6 mm的成像分辨率。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7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斌 ,晓敏;具有镶嵌凝视探测器的跟踪导弹[J];现代防御技术;1987年04期
2 聂聪;;多层CT探测器的发展[J];中国医学装备;2008年07期
3 ;捕获和跟踪能辐射能量的目标的装置[J];外国海军导弹动态;1982年S7期
4 王巍,龚启兵;非致冷探测器阵列的读出方式[J];航空兵器;2003年01期
5 李烨;;新一代导弹寻的头引入硅化铂探测器[J];现代兵器;1991年08期
6 徐庆丰;周莉;李涛;彭光;傅玉川;柏森;;重力对二维探测器阵列验证静态调强计划的影响[J];华西医学;2010年12期
7 刘妍妍;张新;徐正平;张建萍;王灵杰;王德江;;利用异形像元探测器提高空间分辨率[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10期
8 王宏伟,段利敏,肖志刚,胡荣江,吴和宇,李松林,诸永泰,李祖玉,魏志勇,殷旭,王晓秋,靳根明,朱海东,张保国,卢朝晖;4π探测器阵列实验的电子学与获取系统[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2年03期
9 龚惠明;;新型凝视式探测器[J];国外导弹与航天;1985年03期
10 谢亮;新型硅化铂探测器[J];世界导弹与航天;198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鸿;陈鸿飞;邹积清;施伟红;张录;宁宝俊;田大宇;;硅条带探测器阵列在空间粒子探测中的应用[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李齐林;邓小武;陈立新;黄晓延;;2-D半导体探测器阵列方向性响应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马攀;戴建荣;Jie She;;探测器阵列大野测量时散射体积缺损对测量准确性的影响[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行坤;;数字化X线设备CR和DR的成像原理[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医疗设备信息》创刊20周年庆祝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广国;黄勇;贾彬;曹学蕾;孟祥承;王焕玉;李秀芝;梁琨;杨茹;韩德俊;;硅漂移探测器的制作工艺及特性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吴广国;黄勇;贾彬;曹学蕾;孟祥承;王焕玉;李秀芝;梁琨;杨茹;韩德俊;;硅漂移探测器的制作工艺及特性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1)[C];2008年
7 徐子森;;多层螺旋CT技术新进展[A];山东医学会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L.Bagby;M.Johnson;R.Lipton;顾维新;;硅条探测器及其读出芯片SVX饱和的研究[A];第8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6年
9 向思桦;陈四海;潘峰;黄磊;赖建军;柯才军;易新建;;柔性仿生复眼成像系统探测机理模拟研究[A];2004全国图像传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常劲帆;王铮;李秋菊;张研;;LHAASO地面粒子探测器阵列前端电子学初步设计[A];第十五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实习生 姜靖;探索在量子领域前沿[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石铭;延伸波长InGaAs探测器的表面与界面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黄星;短波红外InGaAs探测器辐照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陈泉佑;利用大亚湾中微子探测器进行惰性中微子实验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马跃东;共面栅碲锌镉探测器的性能优化与阵列探测器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5 王凡;仿视网膜分布探测器设计及成像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杨贺润;Micromegas探测器的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杨波;可见拓展的短波红外InGaAs探测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4年
8 王自昱;微机电系统中的声学推进器和探测器[D];武汉大学;2011年
9 郝新军;LHAASO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原型阵列读出电子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野;基于四象限探测器的跟踪与通信复用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2 刘祥;基于SiPM的数字化PET探测器设计、实现与评估[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鑫;工业CT探测器光电流信号放大及转换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齐国涛;Si-PIN X射线探测器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海;LiTaO_3探测器的二维结构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6 范生强;BST铁电薄膜红外探测器阵列的制备工艺及其电学性能[D];湖北大学;2011年
7 郝博涛;大气激光通信系统探测器阵列分集接收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8 仓黎黎;基于384×288探测器的非制冷红外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9 丁勇;轨道振动和探测器倾斜对锥束CT的影响[D];东北大学;2008年
10 刘飞;光通信系统中波长选择性波导探测器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98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198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