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一敏感质量的三轴电容加速度计的设计
本文关键词:基于单一敏感质量的三轴电容加速度计的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单一敏感质量 三轴加速度计 微机电系统 全差分电容检测
【摘要】:设计了一种单一敏感质量的三轴电容加速度计。该器件采用全差分电容的检测方法,满足了灵敏度的设计要求并解决了三轴的交叉耦合问题,其独特的单一敏感质量结构减小了器件的整体尺寸,降低了成本。器件由外延多晶硅工艺实现了18μm的厚度制作,降低了热机械噪声,增大了检测电容,提高了灵敏度、分辨率和可靠性。ANSYS仿真结果表明,器件在3个轴向的灵敏度一致性好,抗干扰,测试结果和理论分析相符。该加速度计结构工艺简单,在消费电子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六三”计划)资助项目(2011AA040404)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33201110009)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13-0923)
【分类号】:TH824.4
【正文快照】: 引言随着微机械电子系统技术的不断成熟,硅微机械加速度计成功地在汽车气囊、防抱死制动系统、手机、平板、游戏手柄和航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3]。电容式微加速度计以其温度漂移效应小、温度稳定性好、结构相对简单、单位芯片面积灵敏度高、功耗低、易于构成高精度的力平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守明;汪祖民;;一种新型三轴电容式加速度计的设计分析[J];电子科技;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忆;王家畴;陈方;李昕欣;;基于(111)硅单片集成三轴加速度计的工艺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15年06期
2 鲁连钢;;基于FPGA的三轴加速度无线传感系统设计与实现[J];科技通报;2012年12期
3 张霞;闫社平;;微机械加速度计内部噪声影响的对比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江东;基于磁悬浮效应的振动测试系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2 林巧;基于PGC的光纤传感技术在加速与弯曲测量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3 于春战;基于Stewart平台的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琳;方玉明;郄军建;;平行板式静电微执行器动态Pull-in现象分析[J];半导体技术;2012年03期
2 张威,张大成,王阳元;MEMS概况及发展趋势[J];微纳电子技术;2002年01期
3 陈兵芽;刘莹;胡敏;李小兵;李一冰;王强;;微执行器的研究与展望[J];微纳电子技术;2005年12期
4 刘宗林,李圣怡,吴学忠;新型三轴微加速度计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04年03期
5 陈伟平;赵振刚;丁金玲;刘晓为;马原芳;;梳状电极双轴微机械加速度计的研制[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4期
6 方玉明;李普;;考虑边缘效应的平行平板式静电微执行器Pull-in模型[J];传感技术学报;2011年06期
7 钟先信,余文革,李晓毅,巫正中,刘积学,陈帅,邵小良;微系统研究的思考和单芯片RF-MEMS研究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4年07期
8 孙立宁,周兆英,龚振邦;MEMS国内外发展状况及我国MEMS发展战略的思考[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2年02期
9 高世桥,曲大成;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导报;2004年04期
10 鄢云;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东明;扭臂结构的MEMS静电微驱动器的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治会;关于加速度计参数的选定[J];航空兵器;2002年06期
2 马欣龙,王永梁;梳齿式微机械力平衡加速度计[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2年03期
3 姜复兴,任顺清;加速度计指北技术研究[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2年05期
4 刘宗林,吴学忠,李圣怡;叉指式微硅加速度计的参数化设计[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Z1期
5 曾昭君,石进杰;一种抗大过载微型加速度计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Z1期
6 于治会;关于加速度计参数的选定[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3年03期
7 侯美丽,杨建辉,第五兴乐;确认姿态的双向微型加速度计[J];中国测试技术;2003年05期
8 蒋玉齐,程迎军,许薇,张鲲,李昕欣,罗乐;高量程MEMS加速度计封装工艺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5年02期
9 赵岩;翟百臣;武克用;陈涛;;加速度计在非陀螺寻北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兵工学报;2006年02期
10 赵立业;周百令;;加速度计标定中低成本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设计[J];计量技术;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慧丹;沈昱明;赖际舟;;微硅加速度计标定及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2 索智群;乔东海;;力平衡模拟反馈电容加速度计的研究[A];2010’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惠兰;林恒;李莉;张春熹;;光学加速度计的技术及发展[A];惯性技术发展动能发展方向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惠兰;林恒;李莉;张春熹;;光学加速度计的技术研究与发展[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钱朋安;;一体化多维加速度计研究的若干问题分析[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宋长福;严小军;韩丰田;郭晓芳;马高印;;硅微静电悬浮加速度计关键技术研究[A];微机电惯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1年
7 李建飞;薛兵;张俊峰;朱小毅;王晓蕾;;应用于MEMS加速度计的小型恒温系统的实现[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8 周泽兵;祝竺;;静电悬浮加速度计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六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薛旭;李丹东;刘国文;万蔡辛;张承亮;;MEMS加速度计工程样机的研制[A];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新世纪惯性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C];2012年
10 张亮;陆秋海;;静电悬浮式电容差分加速度计测量原理与动特性设计[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包秋红;加速度计测试的加速者[N];中国航空报;2004年
2 唐新培;“黑黢侠”再显神威[N];中国航天报;2012年
3 黄忠魁 付秀娟 本报记者 徐建华;“敏感精灵”助力嫦娥探月[N];中国质量报;2014年
4 唐新培;搬走“三座山” 促成“太空吻”[N];中国航天报;2011年
5 北京弗欧弗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谭薇;MEMS传感器大规模应用指日可待[N];中国电子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蒋玉齐;高量程MEMS加速度计封装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4年
2 杨杰;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加速度计构型研究与误差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张习文;微小型加速度计的精密装配及影响性能的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黄添添;气隙磁力表征型磁悬浮加速度计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刘志平;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博;基于共振隧穿结构介观压阻效应的纳机电加速度计研究[D];中北大学;2008年
7 刘力;惯性传感器扭摆测试中地面振动和放电金丝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王世明;基于离心机的惯性仪表测试方法研究与误差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武庆雅;旋转弹药的惯性导航与解耦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红革;硅挠性伺服加速度计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2 李园晴;悬丝支承加速度计温度误差建模及补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王巍;高精度加速度计测量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游侠飞;MEMS加速度计温度场及残余应力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陆阳;高精度加速度计采集单元的设计及关键器件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席晋;加速度计数据采集与温度补偿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解启瞻;捷联惯导系统中石英加速度计温漂补偿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庄瑞芬;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结构设计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9 李发明;光学加速度计方案的初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韩小菊;声表面波加速度计的温度误差及补偿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93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29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