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高线性度全差分四阶ΣΔ微加速度计接口ASIC

发布时间:2017-12-28 06:39

  本文关键词:高线性度全差分四阶ΣΔ微加速度计接口ASIC 出处:《传感技术学报》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微加速度计 高线性度 全差分 sigma-delta


【摘要】:为了降低电容式Sigma-Delta(ΣΔ)微机械(MEMS)加速度计的量化噪声,减小开关电荷注入和衬底噪声共模干扰,减小谐波失真,设计了一种全差分四阶ΣΔ加速度计的接口专用集成电路(ASIC)。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全桥平衡结构,减小了驱动信号变化时,运放输入共模的变化对电路的干扰;提出了双侧反馈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线性度。设计完成了电荷积分器、全差分前置补偿电路、二阶积分器等电路。采用0.5μm两层金属两层多晶n阱CMOS工艺流片,测试结果显示:闭环系统噪声密度为75μg/Hz~(1/2),系统灵敏度为1.32 V/gn,非线性度0.085%,功耗40 m W。结果显示本次设计满足微加速度计接口电路的设计要求。
[Abstract]:In order to reduce the quantization noise of capacitive Sigma-Delta (sigma delta) micromachined (MEMS) accelerometer, reduce switch mode charge injection and substrate noise common mode interference and reduce harmonic distortion, a fully differential four level sigma delta accelerometer's interface integrated circuit (ASIC) is designed. A simple and effective full bridge balance structure is proposed, which reduces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common mode of input and output on the circuit when the driving signal changes, and proposes a bilateral feedback structure,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linearity of the system. The design has completed the charge integrator, the full differential pre compensation circuit, the two order integrator and so on. The 0.5 m two layer two layer metal polycrystalline N well CMOS proces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osed-loop system noise density is 75 g/Hz~ (1/2),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ystem is 1.32 V/gn, nonlinearity 0.085%, power 40 m W.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meet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of the micro accelerometer interface circuit.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306142)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QC2014068)
【分类号】:TH824.4
【正文快照】: 加速度计是一种可以将加速度物理信号转化成能够测量的电信号的仪器,具有μg水平高精度加速度计被广泛应用于导航、制导、空间微重力测量,以及自动化工业中[1]。当前很多惯性传感器的应用要用到计算机、微处理器和其他的一些数字器件,为了能够在数字领域处理信号,有必要将模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长勇;陈军宁;;一种新型MEMS加速度计温度补偿方法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5年01期

2 孙凤鸣;傅星;朱振宇;高赛;张超;;基于MEMS的微位移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3年02期

3 刘云涛;尹亮;陈伟平;吴群;;具有自检测功能的闭环加速度计接口电路设计(英文)[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云涛;赵双;邵雷;;高线性度全差分四阶ΣΔ微加速度计接口ASIC[J];传感技术学报;2016年06期

2 许鹏;陈琳;王娟;;MEMS加速度计的误差补偿方法[J];微纳电子技术;2016年07期

3 秦丽;石玺文;李杰;黄玉岗;何蕴泽;;MEMS加速度计的温度误差建模及补偿[J];自动化与仪表;2016年04期

4 郝嵘;高国伟;潘宏生;何刚;马超;;一种MEMS加速度计的温度误差补偿方法[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5 江东;单薏;刘绪坤;杨嘉祥;王德玉;;基于Z-力敏元件的测力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6年02期

6 何江波;谢进;何晓平;杜连明;周吴;;电容式微加速度计的刻度温漂的半解析模型[J];传感技术学报;2016年01期

7 郝晓明;李杰;黄玉岗;;基于ADS8568的八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16年01期

8 张霞;;微机械加速度计的温漂性能研究综述[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15年06期

9 周国全;孙东振;彭获然;;基于LabVIEW平台的新型二维微位移传感器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15年04期

10 张立锋;俞红祥;沈孟锋;;变极距电容位移传感器的双频激励方法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园晴;傅山;庞秀枝;;悬丝支承型加速度计静态温度模型辨识及温度补偿方法研究[J];计测技术;2012年05期

2 张丽杰;常佶;;一种MEMS加速度计温度模型辨识及温度补偿方法[J];传感技术学报;2011年11期

3 赵锐;石云波;唐军;刘俊;;MEMS面内大量程加速度传感器设计与分析[J];传感技术学报;2011年08期

4 王玉朝;苑伟政;任森;乔大勇;;静电驱动MEMS谐振式压力传感器闭环拓扑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1年07期

5 孙萍;秦明;;一种可用于风速测量的CMOS光点位置检测传感器的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10年10期

6 翁海娜;胡小毛;裴志;陈星;杨建林;;一种新的加速度计温度误差补偿方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9年04期

7 张宇飞;屈建龙;宋超;王桂如;杨盛林;;石英挠性加速度计温度建模和补偿[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9年03期

8 过润秋;郑晓东;王成;;加速度计静态温度模型辨识及温度补偿方法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刘俊;秦岚;刘京诚;李敏;;一种新型差动式压电加速度传感器[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06期

10 张鹏飞;王宇;龙兴武;汤建勋;李革;许光明;;加速度计温度补偿模型的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玲,薛大同,雷军刚,郝一龙,董海峰;隧道式硅微加速度计的设计和制作[J];传感器技术;2003年12期

2 刘宗林,李圣怡,吴学忠;新型三轴微加速度计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04年03期

3 李圣怡,刘宗林,吴学忠;微加速度计研究的进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单光宝,阮晓明,姚军,耿增建;悬臂梁式硅微加速度计的研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5年05期

5 俞必强;翁海珊;李疆;;微加速度计粘附问题的研究及应用[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6年06期

6 潘武;张昱;;力平衡式三轴微加速度计的设计与分析[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6年02期

7 高健飞;熊继军;郭涛;范波;;微加速度计在冲击环境下的可靠性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2期

8 王世涛;贾玉斌;张斌珍;黄钦文;郝一龙;;微加速度计冲击可靠性及防护[J];传感技术学报;2010年12期

9 代刚;李枚;杜连明;何晓平;苏伟;邵贝贝;;微加速度计启动漂移特性研究与实验[J];传感技术学报;2011年10期

10 周华,沈连官,尤辉,李川奇;电容式微加速度计结构的建模及仿真[J];光学精密工程;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慧;郭航;;压电式微加速度计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6年

2 邢朝洋;王巍;徐宇新;邱飞燕;徐杰;;宇航用硅微加速度计工程化研究[A];2010年惯性技术 发展动态 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何晓平;张德;文贵印;;“叉指”结构微加速度计的系统设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4 何胜;赵采凡;王巍;朱红生;;“三明治式”硅微加速度计工程化研究[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圣怡;刘宗林;吴学忠;;微加速度计的发展[A];全国生产工程第九届年会暨第四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6 胡莉;李茜;;微加速度计[A];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4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鲍海飞;陆德仁;;高量程微加速度计的冲击标定[A];第一届长三角地区传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黄书琴;郝永平;王世军;;电容微加速度计结构参数优化设计[A];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论坛暨东北MEMS研发联合体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何晓平;;抗7400g冲击的静电伺服微加速度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10 何胜;赵采凡;朱红生;王岩;;硅微加速度计微敏感结构设计与研制[A];2001年飞行器惯性器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晓e,

本文编号:13449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3449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3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