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热结构对塞块式量热计热流测量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隔热结构对塞块式量热计热流测量的影响 出处:《实验流体力学》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塞块式量热计 侧向传热 热损失修正 隔热结构 热流测量
【摘要】:塞块式量热计是热结构试验中常用的热流传感器,其侧向传热是测量误差的重要来源。在对塞块式量热计传热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改进型隔热结构,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半无限大体假定的热损失修正方法。通过建立塞块式量热计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量热塞与隔热材料的接触热阻对数据处理结果的影响,在接触热阻较大时(R=1×10-3 m2·K/W),未修正时最大测量误差不超过-9%,而修正后最大误差超过了20%;在接触热阻较小时(R=1×10-4 m2·K/W),未修正时的最大测量误差约-20%,修正后则不大于1.5%。可见该修正方法只适用于接触热阻较小的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还表明,在隔热层表面附近增加金属尖楔的改进型结构,隔热材料最高温度从超过2000℃降低到300℃以下,有利于保护隔热材料不被烧损,间楔与传感器之间的换热面积只有总侧向面积的约2.9%,两者之间的换热几乎不影响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
[Abstract]:Block calorimeter is heat flux sensor commonly used thermal structure tests, the lateral heat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measurement erro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lock calorimeter heat transfer, design an improved insulation structure, and a correction method is proposed based on semi infinite heat loss through finite element assumptions. Block calorimeter established numerical model,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and heat insulation material quantity plug on the results of data processing, the contact resistance is large (R=1 * 10-3 M2 - K/W), the maximum measurement error is less than -9% without correction, and the maximum error correction after more than 20%; in th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is small (R=1 * 10-4 M2 - K/W), the maximum measurement error is not corrected when about -20%, after correction is not greater than 1.5%..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visible correction method is only applicable to smaller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in the vicinity of the surface heat insulation layer Improved structure of metal wedge increases,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nsulation materials from more than 2000 DEG C is reduced to 300 DEG C, is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insulation materials can not be burnt, only about 2.9% of total lateral area of the heat exchanging area between the wedge and the sensor, the heat exchange between the two almost does not affect the data processing method of choice.
【作者单位】: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基金】: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STSKFKT2012003)
【分类号】:TH81
【正文快照】: 0引言高超声速飞行器及其发动机在大气层内飞行(工作)时,结构承受很大的热载荷,在防热/冷却结构设计时,必须清楚地掌握结构壁面的热环境,热流测量是掌握壁面热环境的常用手段[1]。热流测量技术常用一维传热的假设,通过测量元件温度梯度或随时间的变化,计算得到表面的热流。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彭小方;石零;王建;赵琰;王惠龄;;低温下Cu-Cu固体间界面热阻的激光光热法研究[J];低温与特气;2006年05期
2 王国庆,朱冬生,林琳;吸附剂之间及其与铜表面之间的传热强化研究[J];化学工程;1999年06期
3 涂建强;刘德英;陈海群;;长时间隔热材料环境的稳态热流测量方法[J];宇航材料工艺;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祥睿;陈晓娟;张如波;魏新利;;稳态平板法测量导热系数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J];大学物理;2008年12期
2 刘维康;魏寿彭;郭彦;杨树林;;化学工程与石油化工节能[J];广东化工;2014年05期
3 杨庆涛;白菡尘;张涛;杨娟;王辉;;快速响应热流/温度传感器设计与特性分析[J];兵工学报;2014年06期
4 王冕;薛兴;;桂林市干栏式建筑室内温度与自然通风的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4年09期
5 朱蒙恒;梅云;吴永军;潘加强;李博;;对高热密度机架式服务器散热系统的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年29期
6 任川;;微/小通道冷却技术的工程化应用[J];电子机械工程;2014年05期
7 孟祥睿;张如波;陈晓娟;魏新利;;侧面散热对导热系数测量的影响研究[J];化学工程;2009年03期
8 赵建勋,李辉,王瑞君,李淑静,万小利;化学吸附制冷系统吸附床强化传热的实验研究[J];能源工程;2002年01期
9 薛兴;王冕;吉林波;;广西桂林龙胜地区干栏式建筑热舒适度的研究[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3年S2期
10 朱玲利;智西湖;乔斌;;活性石灰预分解炉装置的研发[J];制造业自动化;201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贺;董永辉;欧东斌;陈连忠;;送进式驻点热流测量方法[A];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测控技术专委会第六届四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敬玉;流态化吸附制冷技术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孟祥睿;中温余热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及吸附床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3 陈虹港;70MPa复合材料氢气瓶液压疲劳试验装置及压力和温度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龙潭;生物质热解气冷凝及生物油燃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杨涛;煤体瓦斯吸附解吸过程温度变化实验研究及机理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6 刘鹏;人工模拟和自然氯盐环境下混凝土氯盐侵蚀相似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武锋;电子设备高温环境热控制技术研究—材料及结构仿真[D];中北大学;2011年
2 王丽萍;低温固体接触界面热阻分析与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刘菊;固体界面接触热阻及导热系数测量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云湘;瞬态法接触热阻实验研究及其在快速铸轧工艺参数仿真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4年
5 朱德才;固体界面接触换热系数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周庭宇;液氧加注系统过冷器的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彭小方;空间应用低温固体材料的界面热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如波;固化分子筛复合吸附剂强化传热传质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9 陈晓娟;纳米二氧化硅复合吸附剂导热性能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10 方晓龙;体育场馆内气态污染物散发与净化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道润,江少恩,伍登学,林理彬,孙可煦;用于激光等离子体测量的X光量热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05期
2 陈克胜;林敏;徐利军;陈云东;叶宏生;武昌平;崔莹;肖振红;;多层石墨量热计的研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7年00期
3 孙毅,谭志诚,尹安学,陈淑霞,周立幸;用于400~1700K焓测量的自动绝热铜块量热计[J];计量学报;1982年04期
4 孙毅;谭志诚;尹安学;陈淑霞;周立幸;;用于400——1700K焓测量的自动绝热铜块量热计[J];科技通报;1989年05期
5 陆亚俊;马最良;孙海峰;;关于提高标定型房间量热计试验装置测量精度的探讨[J];家用电器科技;1989年04期
6 ;等温量热计——压力反馈信号指示加热率[J];国外计量;1991年04期
7 李秀瑜;锥形量热计及其应用[J];化学工程师;1997年03期
8 孟志;卢国建;;锥形量热计研究木材临界辐射能流和点燃温度[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年05期
9 陈连忠;;塞块式瞬态量热计测量结果修正方法的研究[J];计量学报;2008年04期
10 周立幸,郑全勤,沈云飞;冰量热计的建立及高温热焓的测定[J];物理;198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龙;张武寿;王金本;潘竟军;李得志;陈龙;;高温高压气/固反应量热计的研制[A];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第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2 余隽;唐祯安;张凤田;陈正豪;王立鼎;;用于薄膜热容测量的微型量热计[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3 陈家玮;鲍征宇;;热导式微量热计固-液反应器设计及实现[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仕忠;陈宏;姜杨;董志成;;塞型铜箔量热计制作工艺与散差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年
5 张文在;綦杰;姚历农;王晓静;龚凌凌;段利民;;~(60)Co-γ大功率量热计的设计与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6 赵成刚;曾绪斌;刘松林;;基于HRR的SBI同锥形量热计和墙角火试验的比较[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周光亮;刘洁华;;房间量热计空调器冷量测试不确定度分析[A];第九届全国空调器、电冰箱(柜)及压缩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罗学建;罗文华;蒋国强;孙颖;蒙大桥;唐洪全;;量热法测量贮氚容器中的氚[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隽;微量热计的研制及微纳米薄膜比热测试与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长宇;基于双层微量热计的金属薄膜热容及熔点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蒋爱颖;平衡环境房间型量热计试验室的优化设计[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84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384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