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高精度分体式超声波温度测量仪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2 19:42

  本文关键词:高精度分体式超声波温度测量仪研究 出处:《传感技术学报》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精密测量 超声波测温 分体式 细分插补


【摘要】:传统的温度测量仪在较宽的测量范围内无法保证稳定的高精度测量,针对此种不足,设计了一种高精度分体式多声道超声波温度测量仪。该温度测量仪利用超声波测温技术,以被测物体作为传播媒介,在传播距离确定的条件下,通过测得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间间接测得介质的温度。分体式多声道的结构设计使温度测量准确有效,同时降低了传感器材质在耐高温、耐腐蚀方面的限制要求。基于FPGA的快速处理电路以及细分插补算法,使传播时间的测量分辨率优于纳秒级,确保实现分辨率优于0.001℃的高精度温度测量。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temperature measuring instrument can not guarantee the high precision and stable in a wide measuring range,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a high precision split type multichannel ultrasonic temperature measuring instrument. The temperature measuring instrument using ultrasonic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technology, with the object to be measured as the media, the propagation distance is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the propagation time of ultrasonic wave in the medium of the measured medium temperature.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split type multichannel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accuracy effectively, and reduce the sensor material in high temperature, corrosion resistance requirements. Fast processing circuit FPGA and subdivision interpol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resolution is better than the propagation time nanosecond,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high precision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resolution is better than 0.001 degrees.

【作者单位】: 重庆理工大学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时栅传感及先进检测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5551)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stc2012jj A70004,cstc2012jj A40062) 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YCX2014222)
【分类号】:TH811
【正文快照】: 温度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的物理量之一,是表征物体热物性的重要参数,对温度进行精密测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温度测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1]。超声波测温技术是根据超声波通过介质传播时的波速与介质温度有关这一原理来实现温度测量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兴红;张慧;陈锡侯;王先全;冯济琴;;一种精密测量超声波传输时间的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安连锁;沈国清;张波;李科;梁亚园;张达勋;;电站锅炉中声学测温的试验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2007年02期

3 张福才;孙鹏;王智超;;石英温度传感器遥测温度计的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13年09期

4 赖国强;石为人;熊庆宇;沈雪华;;基于回波包络上升沿拟合的超声波飞行时间测量方法[J];传感技术学报;2014年07期

5 杨永军;;温度测量技术现状和发展概述[J];计测技术;2009年04期

6 赵志洲;超声及超声检测[J];煤矿机械;2004年07期

7 张金;王伯雄;崔园园;张立新;樊尚春;;18声道超声流量传感器模型及测量误差[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8 张兴红;向凤云;张天恒;蔡伟;;超声波传输时间精密测量方法及应用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祥良;安连锁;沈国清;吴智泉;张世平;;单路径声学高温计实时监测锅炉炉膛烟温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9年04期

2 王毅;芮晓明;马志勇;;锅炉炉膛出口烟气温度的在线测量与温度场重构[J];动力工程学报;2010年11期

3 万荣荣;李志宇;徐义华;;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高稳定度测温系统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2年04期

4 陈雷明;杨润泽;张治;;钻削温度测量方法研究[J];工具技术;2010年09期

5 方益喜;雷开卓;屈健康;刘奎;乔子椋;杨海波;;基于PT1000的高精度温度测量系统[J];电子设计工程;2010年10期

6 兀伟;王航宇;;多种温度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2年22期

7 赵慎;杨俊;乔纯捷;王跃科;;基于拉盖尔模型的超声信号渡越时间测量性能分析[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8 王震;田学隆;倪润明;童明伟;王槐志;;液氮冷冻刀温度检测与显示系统实现[J];低温与超导;2013年11期

9 兰羽;汪晓鸿;;基于AT89C52的超声波液位测量系统设计[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3年10期

10 陈洁;余诗诗;李斌;樊辰阳;;基于双阈值比较法超声波流量计信号处理[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方益喜;雷开卓;张群飞;乔子椋;刘浩;;基于三线制恒流源驱动的高精度温度测量系统[A];第六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2 束学来;郑炳旭;郭子如;李战军;;测温方法的比较及其在煤矿火区爆破中的运用[A];中国矿业科技文汇—2014[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富强;金属矿山硫化矿自然发火机理及其预测预报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沈国清;基于声波理论的炉膛温度场在线监测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3 程玉华;探测亚表面缺陷的磁—光显微成像检测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李言钦;声波法检测炉内气体速度场冷态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李宁;基于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气体在线检测及二维分布重建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刘鑫屏;热力发电过程建模与状态参数检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7 杨祥良;基于声波测温技术的电站锅炉受热面污染监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8 王明吉;气体介质温度场声学测量方法与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9 许西宁;基于超声导波的无缝线路钢轨应力在线监测技术应用基础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王月明;油气水多相流流量电磁相关测量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德峰;动力刀架结构参数优化及综合性能检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庆国;基于超声波检测技术的热能表研究与实现[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3 蔡勇;海底热液口声学测温装置的研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白燕;深海热液速度场声学法测量及重建算法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钱晓超;废杂铜冶炼过程温度及压力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邓丽华;超声波聚结脱水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宣建青;高速钢轨漏磁无损检测的仿真与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李家平;红外线理疗仪温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重庆大学;2011年

9 罗立成;光纤陀螺精密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朱凌平;废杂铜冶炼炉高温测量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兴红;张慧;陈锡侯;王先全;冯济琴;;一种精密测量超声波传输时间的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万聪梅;肖文;樊尚春;;基于预测模型的温度传感器动态补偿新方法[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08期

3 徐晶;骆英;;QCM振荡频率检测平台的建立及其稳定性探讨[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5期

4 王铭学;王文海;田文军;方炯;;数字式超声波气体流量计的信号处理及改进[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6期

5 林海军;杨进宝;汪鲁才;杨艳华;;基于复合RBFNN的数字温度传感器误差补偿方法[J];传感技术学报;2011年02期

6 吕日新;周学酬;冯明辉;王玉林;蔡向阳;郑新宇;;涂敷脲醛树脂的石英晶体微天平湿度传感器[J];传感技术学报;2012年02期

7 李跃忠,李昌禧;高精度超声流量传感器建模[J];传感器技术;2005年11期

8 王玉娟,董晓辉,叶东生,林江,林金秋;一种音叉式水晶温度传感器[J];传感器技术;1999年01期

9 李广峰,刘f ,高勇;时差法超声波流量计的研究[J];电测与仪表;2000年09期

10 孙伟超;汪定国;王怡苹;吴忠德;;基于CC1020加功率放大器的射频收发模块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振坤;参数化的超声回波模型及其参数估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华;万辉;殳伟群;;高精度温度测量仪[J];自动化博览;2005年S2期

2 杨秋兰;;浅谈温度测量的发展现状[J];科技传播;2010年14期

3 樱井弘久;黄美超;;极低温温度测量动向[J];国外计量;1977年06期

4 陈振林,许晔;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高精度温度测量[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0年03期

5 王魁汉,李友,王柏忠;温度测量技术的最新动态及特殊与实用测温技术[J];自动化仪表;2001年08期

6 王元庆;机载有源矩阵液晶屏的温度测量[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2年10期

7 崔凤英,李莉;微波场的温度测量[J];工业计量;2002年05期

8 梁肇全;温度测量与控制装置制作和改进经验二则[J];计量技术;2005年03期

9 郜俊坤;;温度测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J];金属加工(热加工);2008年13期

10 张磊;戴景民;;铝的温度测量技术综述[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诚达;谭华;;金属块状样品的冲击温度测量[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2 林延东;吕亮;李奇;;低温辐射计的温度测量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单建国;;振弦式仪器温度测量新方法的研究[A];2012年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大坝安全监测专委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张玉林;;静止卫星辐射致冷器温度测量和控制[A];第四届全国低温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钟丽;袁峰;;精密温度测量中传感器热特性对温度场的影响[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田锦;;电网设备温度测量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技术研究[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王长龙;王民全;陈永利;田效阳;;军用仓库温度测量仪的设计[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8 华小龙;朱敏霞;;制冷设备检测中温度精密测量方法[A];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韩增祥;王海清;;热/机械疲劳试验中的温度测量[A];全国第八届热疲劳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陈琢;黄清波;朱鸣;;高精度测温的混沌方法[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山西 黄晓宏;一款温度测量控制电路的应用实践[N];电子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钟丽;大尺寸测量中温度测量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钟景;磁纳米温度测量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3 李金义;基于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的燃烧场温度测量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伟;精密超声波温度测量仪的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2年

2 张玉东;超低功耗智能便携式温度测量仪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汤勇;基于VME总线的高精度温度测量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赵丽雄;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功能温度测量仪的研制[D];东北大学;2008年

5 高阳;牙种植手术中的温度测量原理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6 薄晓旭;基于荧光机理的温度测量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7 袁永平;宽范围精密温度测量及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8 杨久河;基于DS18B20的多点式无线温度测量仪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孙德银;基于单片机系统的多功能温度测量仪的研制[D];东北大学;2006年

10 冯辰生;微波治疗仪电路设计与温度测量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15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415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b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