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拐曲轴疲劳谐振系统的理论与实验分析
本文选题:谐振实验 + 曲轴疲劳 ; 参考:《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针对目前现有曲轴弯曲疲劳实验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拐曲轴弯曲疲劳谐振实验方法.基于控制及振动理论设计了一种包括工作台、激振器和控制柜的新型曲轴弯曲疲劳实验系统.该系统通过在曲柄臂上装卡摆臂的方法,使摆臂和曲轴组成一个谐振体结构,摆臂曲轴系统在特定的激励频率下产生共振,实现曲轴的整体弯曲疲劳谐振实验.建立了谐振系统的数学模型,从模态理论和控制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模态测试验证了多拐曲轴疲劳谐振实验系统及其数学模型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表明多拐曲轴谐振疲劳实验方法切实可行.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xisting bending fatigue testing machine of crankshaft, a new experimental method of bending fatigue resonance of multi-turning crankshaft is proposed.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trol and vibration, a new type of crankshaft bending fatigue test system is designed, which includes workbench, vibration exciter and control cabinet.The system makes the swing arm and crankshaft form a resonant body structure by installing a clamped swing arm on the crank arm. The system of the pendulum crankshaft produces resonance at a specific excitation frequency and realizes the whole bending fatigue resonance experiment of the crankshaft.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resonant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odal theory and control theory.The modal test verifies the correctness of the fatigue resonance experimental system and its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shows that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of multi-crankshaft resonant fatigue is feasible.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09ZX04014-044)
【分类号】:TH8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俞小莉,周迅,刘震涛,沈瑜铭,齐放;智能型曲轴弯曲疲劳试验系统[J];兵工学报;2004年03期
2 王佳;潘宏侠;杨晓波;;基于PolyMAX法的齿轮箱试验模态分析[J];机械传动;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惠芳;王游;;基于ANSYS的平面闸门流固耦合振动特性的有限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2 金国龙;谢雄耀;王如路;;上海地铁1号线车辆转向架寿命预测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3 申秀敏;刁金冬;李进;王勇;邱斌;;轿车车身顶棚的有限元模态分析[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1年02期
4 周迅;俞小莉;李迎;;弯曲疲劳载荷下曲轴剩余强度的简化试验模型[J];兵工学报;2006年04期
5 张景柱;崔清斌;徐诚;;基于协同仿真的传动箱齿轮疲劳寿命预测方法[J];兵工学报;2007年12期
6 王宝元;刘朋科;衡刚;邵小军;喻华萨;吴会民;;自行火炮固有频率特性实验研究[J];兵工学报;2011年11期
7 高剑峰;那景新;闫亚坤;;客车骨架接头焊缝间距对疲劳性能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8 王正;;旋转对称结构零部件时变可靠性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9 李先锋;杨建伟;贾志绚;;基于Workbench车辆减振器弹簧盘的疲劳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陈德民;李雪原;胡纪滨;苑士华;;轮式车辆变速箱换挡拨叉断裂的累积损伤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魏秀业;潘宏侠;;齿轮箱故障诊断技术现状及展望[J];测试技术学报;2006年04期
2 马天飞,林逸,张建伟;轿车车室声固耦合系统的模态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07期
3 徐家炽;冯美斌;徐卫;王小培;;DC-1电动谐振式曲轴疲劳试验装置的研制[J];内燃机工程;1991年02期
4 王晓萍;汪乐宇;马永昌;;曲轴弯曲疲劳试验的智能测控系统[J];内燃机工程;1993年04期
5 郝志勇,王东华;多缸机曲轴连续梁计算法的改进[J];内燃机学报;1984年03期
6 施兴之;石金;李杨;;连续梁法计算曲轴应力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1991年02期
7 胡圣荣,罗锡文,陈国华;内燃机复杂零件结构分析的实用边界元方法[J];内燃机学报;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廷明,杨广;齿轮箱模态测试与分析[J];船海工程;2005年04期
2 鲍俊瑶,李志远,张宝忠;摇摆机振动、噪声机理的实验分析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3年06期
3 吴文健;镇海电厂200MW机组励磁机台板模态测试、轴瓦振动处理[J];热力透平;2005年02期
4 杜忠;对数——反对数交直流转换器的频带分析[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88年05期
5 A.沃杰塔基威茨;徐俊;;用狄利克雷变换进行参差采样和MTI滤波器的频域分析[J];雷达与对抗;1990年02期
6 张利,张文,郭永新;变压器微机差动保护的频域算法[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7 高英俊;冯莉;许莉;;履带拖拉机负荷试验台拉力检测的分析与∑-Δ技术的应用[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6年03期
8 韩伟娜;王冰;李东洋;;虚拟仪器在测试实验中的应用[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张琳;;高速模数转换电路频域动态测试方法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张婷婷;周力行;向洋;;绝缘热老化局部放电信号频域分析的实验研究[J];绝缘材料;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英斌;张长瑞;周新贵;陈朝辉;;单向Cf/SiC复合材料弯曲疲劳的模量变化[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张术华;谢永强;曹英斌;周新贵;;单向C_f/SiC复合材料的弯曲疲劳损伤——Ⅱ:疲劳损伤机理[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翟秀兰;竹长丛;庞家生;高仁果;;心电频域分析在临床的诊断价值[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4 熊晓洁;刘宇;傅维杰;;紧身装置对下肢肌肉功能的影响——肌电图与肌动图的时域和频域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赵红怡;;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处理新方法[A];1999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6 申江;乔海军;陆海燕;邹同华;;库温波动的频域分析法及实验研究[A];中国制冷学会第十七次团体会员大会暨第五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胡玉娥;;反馈控制与迭代学习控制等价分析[A];第二十三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罗尧治;王彬;;落地支承双层圆柱面网壳风振系数实用取值公式[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文健;;一台330MW发电机线棒松动模态测试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陶建幸;王骏;丁厚明;;家用电器薄壁结构的仿真分析与模态测试[A];华东五省振动工程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 张文俊 刘涛 余志平;RF电路设计工具中的关键技术[N];计算机世界;2005年
2 张永法;新型便携式纺纱质量计算机在线监测装置填补国内空白[N];中国纺织报;2007年
3 徐亚静;探索“心电”临床 专家指点迷津[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世舒;玻纤橡胶同步传动带[N];中国建材报;2003年
5 朱文英;棒线材产品与其生产技术发展动向[N];世界金属导报;2001年
6 操秀英邋唐婷;自主研发:从国内首创到国际首创[N];科技日报;2008年
7 广东 王一;一款新颖的虚拟仪器—— FlashDSO Ⅱ(上)[N];电子报;2003年
8 吴旭 王威 本报记者 唐先武;打造现代军事科技航母[N];科技日报;2002年
9 记者 卫新华 实习生 巫丹;填补国内外技术空白[N];重庆日报;2005年
10 梁泽方 唐亚楠;填补技术空白 增强测试功能[N];中国信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光明;光热作用下几种高性能纤维的疲劳及老化性能表征[D];东华大学;2010年
2 陈晓平;发动机曲轴疲劳极限载荷预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刘U,
本文编号:1764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1764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