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电容式高过载微机械加速度计的设计与实验

发布时间:2018-06-12 14:21

  本文选题:微机械加速度计 + 闭环加速度计 ; 参考:《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4期


【摘要】:针对某些高过载应用场合对微机械加速度计抗冲击能力的要求,设计了一种三轴向抗冲击的梳齿电容式闭环微机械加速度计。通过分析带止档的闭环加速度计冲击响应过程,提出在敏感方向使用悬臂梳齿结构作为柔性缓冲止档可以缓冲冲击过程中微结构间的接触碰撞;在非敏感方向采用结构模态和阻尼分离的设计可减小冲击变形,耗散冲击能量。马歇特锤冲击实验表明,该加速度计能够分别承受3个轴向幅值为13 200g,脉宽约102μs的的加速度冲击,冲击前后偏置漂移在5mV以内。该闭环加速度计在±10g的非线性优于500×10-6,1.5h偏置稳定性为0.27mg。设计的样机基本满足高过载环境下惯性测量的要求。
[Abstract]:In view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impact resistance of the micromachined accelerometers in some high overload applications, a three axial anti impact comb capacitor closed loop micromachined accelerometer is designed. By analyzing the impact response process of a closed loop accelerometer with a stop gear, the cantilever comb structure is used as a flexible buffer stop in the sensitive direction. The contact impact between microstructures in the shock process is buffered, and the design of structural mode and damping separation in the non sensitive direction can reduce the impact deformation and dissipate the impact energy. The machite hammer impact test shows that the accelerometer can withstand the acceleration impact of 3 axial amplitude of 13 200g, the pulse width of about 102 mu, and the offset drift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act. It is moved within 5mV. The prototype of the closed loop accelerometer is better than 500 x 10-6,1.5h and is designed for 0.27mg. bias stability. The prototype can basically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inertial measurement under high overload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
【基金】:国家十二五预研基金资助项目(No.51309020301)
【分类号】:TH8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危,解旭辉,李圣怡;微机械惯性传感器的技术现状及展望[J];光学精密工程;2003年05期

2 刘晓为;尹亮;李海涛;周治平;;闭环电容式微加速度计全差分CMOS接口电路[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3期

3 伞海生;宋子军;王翔;赵燕立;余煜玺;;适用于恶劣环境的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J];光学精密工程;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为;王超;谭晓昀;董长春;;体硅电容式双轴微加速度计的信号检测新方法[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3期

2 施芹;裘安萍;黄钦文;罗蓉;苏岩;;一种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微机械制造方法研究(英文)[J];传感技术学报;2010年07期

3 马芮;孔星炜;;MIMU在机载制导武器中的应用[J];飞航导弹;2008年06期

4 张文博;范大鹏;张智永;李凯;;光电稳定跟踪装置中微机电陀螺应用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6年04期

5 车录锋;卢云;徐志农;;铰链式高冲击微加速度传感器封装的有限元模拟[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02期

6 刘俊;秦岚;刘京诚;李敏;;一种新型差动式压电加速度传感器[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06期

7 李建利;房建成;盛蔚;董海峰;;双质量块调谐输出式硅MEMS陀螺仪的理论计算及仿真[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03期

8 施芹;裘安萍;苏岩;朱欣华;;硅微陀螺仪的机械耦合误差分析[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05期

9 施芹;苏岩;裘安萍;朱欣华;;MEMS陀螺仪器件级真空封装技术[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8期

10 夏国明;杨波;王寿荣;;硅微机械陀螺自激驱动数字化技术[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恒;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相关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蔡志坚;基于磁场传感线圈的昆虫飞行跟踪测量系统[D];清华大学;2005年

3 郑祥明;微型飞行器非线性飞行动力学与智能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4 马芮;基于微惯性导航系统的误差分析和补偿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娟;基于MEMS的地震检波器研究与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许娜;电容式微加速度计低压差稳压器ASIC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邵宪辉;多路加速度传感器测试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张利娟;微陀螺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及其时滞反馈控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5 余亮琴;石英音叉微机械陀螺的微弱信号数字检测技术的仿真与系统误差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6 郑晓东;基于DSP的加速度计温度模型辨识与补偿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齐向昆;闭环电容式微加速度计接口ASIC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汤佳郁;微机械陀螺中全差分放大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唐鼎;基于0.5umCMOS工艺陀螺接口电路的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刘楠;UV-LIGA工艺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关荣锋;;MEMS机油压力传感器可靠性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2 尹亮;陈伟平;刘晓为;周治平;;闭环加速度计CMOS接口电路(英文)[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6期

3 刘云涛;尹亮;陈伟平;吴群;;具有自检测功能的闭环加速度计接口电路设计(英文)[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6期

4 谭晓昀;周贤中;许娜;陈伟平;刘晓为;;时钟抖动下加速度测量值的数值双积分误差(英文)[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7期

5 阙瑞义;朱荣;刘鹏;周兆英;;组合热膜式流速矢量传感器[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1期

6 王宏亮;宋娟;冯德全;邬华春;;应用于特殊环境的光纤光栅温度压力传感器[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修显武;扩镓基区晶体管负阻效应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峰,赵长德;加速度计测量大振幅运动的一种低成本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2001年S1期

2 裘安萍,王寿荣,陈玮;扭摆式硅微加速度计的优化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9年11期

3 张睿;;微机械加速度计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符强;马炳和;常洪龙;;姿态参照系统中硅微机械加速度计的温度补偿[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9年01期

5 李锦明;李林;张文栋;;差频式微机械加速度计的建模与仿真[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5年S8期

6 任杰;樊尚春;;一种双轴电容式微机械加速度计[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7 许建军;孔学东;李斌;师谦;;MEMS及微机械加速度计可靠性研究[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6年05期

8 任杰;樊尚春;;硅基谐振式微机械加速度计的设计与仿真计算[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09期

9 李鹏;郑红;;谐振式微机械加速度计测试平台[J];仪器仪表用户;2008年02期

10 李童杰;董景新;刘云峰;;梳齿式微机械加速度计的研制[J];传感技术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钟毓;张嵘;董景新;王永梁;;微机械加速度计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前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刘民杰;刘云峰;董景新;;基于电容检测接口ASIC的闭环微机械加速度计[A];微机电惯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1年

3 翁彦雯;;微机械加速度计的温度特性实验研究[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朱峰;赵长德;;加速度计测量大振幅运动的一种低成本方法[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5 许建军;孔学东;李斌;师谦;;MEMS及微机械加速度计可靠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何晓平;彭勃;;硅微机械静电伺服加速度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7 董景新;;微机械惯性仪表在国内外的发展[A];2003年惯性技术科技工作者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董景新;;石英/硅微机械惯性仪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A];惯性技术发展动能发展方向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任杰;樊尚春;郭占社;;谐振式微加速度计杠杆机构的建模与优化[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金虎;陆德仁;沈绍群;鲍敏杭;;低量程高线性压阻式微机械加速度计[A];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云涛;电容式SIGMA-DELTA微加速度计接口ASIC芯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吕炳均;高阶SIGMA DELTA微加速度计接口ASIC芯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巍;基于连续时间反馈原理的闭环加速度计ASIC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张斌;高精度电容式数字化微机械加速度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浙江大学;2011年

3 朱忠益;小型化高精度数字式微机械加速度计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3年

4 王闯;接口ASIC芯片对闭环加速度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魏华峰;低功耗高精度电容式加速度计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许乐;高精度电容式微机械加速度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浙江大学;2010年

7 齐向昆;闭环电容式微加速度计接口ASIC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王艳萍;微机械电容式加速度计检测电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韩小林;微机械电容式加速度计的设计及制备[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牛正一;单片集成三轴微加速度计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09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009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3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